透视名句解读古诗词的美学构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先儒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由于年代久远而背景复杂,文笔简约而意蕴丰厚等特点,在教学时往往有学生难以进入高远境界,老师也有辞难尽意的感觉。为了对诗歌的理解有构建性突破,笔者认为:除了要对诗词进行常规教学以外,要以美学构建的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与领悟,增添对诗词学习的情趣,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下面通过名句诠释古诗词的美学构建形式。
  一、色彩美
  色彩调动人的视觉。色彩美最易被感知与认同,它是最直观的美的表现形式。例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例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第1句“红”“绿”二字呈现出绚丽的画面与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回忆中的江南美的喜爱之情。第2句中的“绿树”与“青山”勾勒出了故人村庄的夏日情貌,流露出了作者对自由田园的由哀赞美。第三句中“清”“白”是飞鸟的背景,它是冷色调,表达了诗人对颠沛流离、老病孤愁景况的悲凉心境。
  色彩本是客观的,但它通过诗人的目光落到诗人笔下,就成了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的表征,有深层的美学意蕴。
  二、音律美
  音律对人无肌肤接触却真正使人心灵震颤。中国自古以来诗乐一体。《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韵,律和声。”声调的抑扬起伏,音韵的和谐悦耳,节奏的缓急匀称,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音乐美,使诗歌产生了摇荡性情的艺术魅力。
  例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飞鸟,时鸣山涧中。”(王维《鸟鸣涧》)例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例3:“上阳人,下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例1诗中的节奏、音调、韵律所造成的平和舒缓的效果与全诗深幽静谧的情调氛围和谐。例2诗中的“黄鹤”,反复出现了三次,“黄鹤”这个双声词连续出现,造成新的节奏感,恰当表现了因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例3诗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在整饰中求变化。句式的错落,节奏的变换,造成感情的高潮的一个又一个迭起,而频繁地换韵,又造成感情的曲折与回荡。
  三、时间之美
  时间表现为过程,事物变化就是这个过程的呈现,其变化除了需要时间流程外,还需要内力与外力驱动,引发人们的思索。诗人发现了,并用一种美的形式展示这种流程,引人思索其隐匿的另层含义。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例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例3:“常恐秋节至,唯竟华叶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例句中的“绿肥红瘦”、“花落”、“燕归”都表示时光迁徙,事物变换,烂漫的春光已不再。叶蓑与水逝还是表现时光流淌且不再回来。人生长路就是时间长河,春光易老,韶华易逝,生命是何其短暂,诗人在这里呈现时间之美,警醒人们珍惜。
  还有一种呈现时间之美的,诗人的时间眼光更广阔。例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例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例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例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旧时的江流,旧时的飞燕,旧时的明月旧时的边关,既谓之旧就表明已通过了时间长隧,这些诗句自然景物与时间流程作观照。凸显历史的厚重沧桑,以警示现实。
  四、空间之美
  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处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诗词将人和事物所处的位置或背景赋予更广阔更深邃的意义,引起读者产生对本事物以外的联想、感受与思考,这就是空间美的实质。
  例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例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例3:“二十四桥明月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白石《扬州慢》)例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例5:“即从马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例句中青苔上的树影,三两枝桃花,桥下江面上冷月照射的水波,此三者所占的空间是很狭隘的,它如影视画面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清晰而醒目。可就是这有限的空间引人自然而然地进入无限的想象,它明确地指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前者如茂密的森林与无边的春色,后者则是漫长的历史与复杂的变迁。至于吞吐日月容纳星汉的沧海,显然是宏大壮观深不可测的空间,正是曹操豪迈情怀的写照,可以理解为心理空间。最后一例中杜甫乘船从长江上迅速穿越四个空间——巴峡、巫峡、襄阳与洛阳。四幅画面快速切换一闪而过。这不短的空间转移并非船之快而是诗人情之切。
  五、情趣美与哲理美
  情趣与哲理的领悟是对诗歌从整体上把握意境时体会其审美趣味。所谓“情趣”是诗人以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赏心悦目的景观画面或生动有趣、富于生活气息的场面细节。例1:“新妇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情意绵绵的新婚夫妻生活场景。(当然它意有借喻)例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实录了诗人离乡多年以后回家的一个生动场景。例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螟》)从诗中可以听到浣女的笑语,嗅到莲花的清香,看到满舟的肥鱼。这些弥漫生活气息的场景唤起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共鸣。所谓“理趣”是诗中蕴含的哲理性,它呈现智慧之美。诗人并非有意识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而是自然而然地于具體的物象、事象中发现人生哲理,寓“理”于现象之中,作者并没有明示。诗有通篇表露理趣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更多的是局部呈现理趣,如陆游的《游西山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困境中仍有希望的生活哲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身居高位、不畏权贵的深刻哲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旁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古诗词中各层次上的美学构建,既源于生活又写照精神。无论是斑斓的自然,还是丰富的心灵;无论是历史的瞬间,还是永恒的时空;无论是熟稔的生活,还是深邃的情理,都是古诗词中构建美的材料。我们在学习、理解、诵读欣赏时发现其中的美,充分享受随之而来的乐趣。
其他文献
摘 要: 构建中职语文教学“体验型”课堂教学模式,一是要创设体验型教学情境;二是要激发学生想象,体验语境。三是要通过鉴赏讨论,深化情感和知识。  关键词: 中职语文 体验型教学 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积极改变思想,創新教学模式,应用体验型课堂模式,培养学
摘 要: 电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各国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风雨哈佛路》通过描述一名命运多舛的女孩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展现独特的美国精神,即注重个人主义、崇尚自我奋斗和信仰平等自由。本文通过对上述美国精神的解读,阐释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帮助更多读者理解美国文化。  关键词: 《风雨哈佛路》 美国精神 价值观 美国文化  电影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艺术,电影自
会议
会议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使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代表了设计计算机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