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传神性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发挥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勾勒出作品的艺术形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想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该如何利用想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一、深入文本,启发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织而成的,学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与具体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联想结合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搜集好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朗读并复述,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激发想象,把作者笔下描绘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如“屏幕”一样放映出来。
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入文本,仔细品读,根据诗歌中描绘的内容,想象当时的画面、景象。其中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雪后美景。诗人的创作手法非常高超,想象力极其美妙而奇特。以春风使梨花绽放,来比喻在北风中飞舞的雪花,达到神似的效果!这种比喻既贴切又新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诗句时,要启发学生对其展开联想,认真体会梨花压枝欲坠与雪花压枝欲低的相似之处,以及作者利用南方春景来比喻北方雪景的巧妙。从而感悟到作者当时内心的喜悦与暖意的春天一样,所以在赏雪时,感到新奇与欣慰。而全诗更有意境的是最后两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悲字,却把离别的伤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作者面对友人已去时,停在原地看着雪上的马蹄印,久久不愿离开。当时作者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对此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深入课文,去感知作者的情感思想。
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材,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开动大脑,发挥想象,使固定的白纸黑字“活”起来。文字都带有作者的感情,甚至有着感染力与生命力,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能收获美的体验。
二、开拓思维,引导想象
语文这门学科需要我们以开拓性的思路去学習它、品味它。思维是想象的基础与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不拘一格,积极创新,才能展开想象力,对文章进行全面性的感知。下面以散文教学为例。
散文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内心常常浮想联翩,情怀激荡,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联想。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由小草想到“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春花想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由春风想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由春雨想到“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由春天想到“像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等。可以说整篇文章都是由作者的联想编织成的网,散发出优美的光芒。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联想,才能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中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主动探究,发展创新,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三、情景再现,放飞想象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很可能因为自身的经历与作品中的情节内容趋同而产生激动的心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走入文本,放飞想象,还原当时的情景,亲身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从而对作品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
小说这种文体是以形象塑造为中心的。通过作者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来塑造一个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再造是一个不断完善、明朗的过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由于文章的情节本身就是作者利用想象虚构出来的,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情节发展进行不断的猜想。然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把自己塑造成小说中的人物,体会当时人物的情感经历。也可以给学生设置开放性问题——“假如在岛上,菲利普一家遇到的是有钱的叔叔于勒,他们的反应又是如何?”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在头脑中再造新境界,再现情景描绘,使阅读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思考,并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各抒己见,打破陈规,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情景再现阅读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刺激了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放飞想象,阅读能力怎能不提高?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只有发挥想象力,开拓思维,才能把阅读这条道路通往更远的方向。鼓起学生想象之帆,将之载往文学的理想彼岸!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224000)
一、深入文本,启发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织而成的,学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与具体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联想结合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搜集好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朗读并复述,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激发想象,把作者笔下描绘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如“屏幕”一样放映出来。
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入文本,仔细品读,根据诗歌中描绘的内容,想象当时的画面、景象。其中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雪后美景。诗人的创作手法非常高超,想象力极其美妙而奇特。以春风使梨花绽放,来比喻在北风中飞舞的雪花,达到神似的效果!这种比喻既贴切又新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诗句时,要启发学生对其展开联想,认真体会梨花压枝欲坠与雪花压枝欲低的相似之处,以及作者利用南方春景来比喻北方雪景的巧妙。从而感悟到作者当时内心的喜悦与暖意的春天一样,所以在赏雪时,感到新奇与欣慰。而全诗更有意境的是最后两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悲字,却把离别的伤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作者面对友人已去时,停在原地看着雪上的马蹄印,久久不愿离开。当时作者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对此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深入课文,去感知作者的情感思想。
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材,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开动大脑,发挥想象,使固定的白纸黑字“活”起来。文字都带有作者的感情,甚至有着感染力与生命力,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能收获美的体验。
二、开拓思维,引导想象
语文这门学科需要我们以开拓性的思路去学習它、品味它。思维是想象的基础与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不拘一格,积极创新,才能展开想象力,对文章进行全面性的感知。下面以散文教学为例。
散文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内心常常浮想联翩,情怀激荡,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联想。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由小草想到“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春花想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由春风想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由春雨想到“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由春天想到“像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等。可以说整篇文章都是由作者的联想编织成的网,散发出优美的光芒。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联想,才能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中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主动探究,发展创新,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三、情景再现,放飞想象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很可能因为自身的经历与作品中的情节内容趋同而产生激动的心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走入文本,放飞想象,还原当时的情景,亲身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从而对作品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
小说这种文体是以形象塑造为中心的。通过作者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来塑造一个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再造是一个不断完善、明朗的过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由于文章的情节本身就是作者利用想象虚构出来的,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的情节发展进行不断的猜想。然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把自己塑造成小说中的人物,体会当时人物的情感经历。也可以给学生设置开放性问题——“假如在岛上,菲利普一家遇到的是有钱的叔叔于勒,他们的反应又是如何?”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在头脑中再造新境界,再现情景描绘,使阅读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思考,并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各抒己见,打破陈规,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情景再现阅读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刺激了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放飞想象,阅读能力怎能不提高?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只有发挥想象力,开拓思维,才能把阅读这条道路通往更远的方向。鼓起学生想象之帆,将之载往文学的理想彼岸!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