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特质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felo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职业水准的主要体现。本文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论述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修炼素质 创新方法 提高效率
  
  要使课堂教学富有效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课前备课设计,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合起来,并找准最佳切入点。课堂讲析训练。既要重视文本,又要不为文本所困。认真审慎地选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纵横延伸。选的“点”在文本中能起“点睛”的作用;语言经得起推敲,内涵丰富而富有韵味;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能拨动情感的琴弦;读、写、听、说能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能切实获得训练:能拉出联想或想象线索。知识和能力训练扩散点显明而丰富。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有辐射能量,使课堂教学充满阳光而闪现效率的光芒!
  下面借一个课堂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提高课堂效率”的理解与操作:
  一字珠玑,全文精髓
  ——《祝福》中“穷死”一词发微
  
  一、引摘本词出处
  
  先看原文祥林嫂刚死的对话情节:
  ……只有四叔且走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层)
  “刚才,四叔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二层)
  “老了……”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短工)淡然的回答。(三层)
  再看昨天遇见祥林嫂时,她对“我”的挡不住的“三句问”;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地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一问)
  ……“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二问)
  “啊!地狱?”……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三问)
  从上引情节来看,祥林嫂的确是“穷”死的,而非“饿”死的或“病”死的。
  
  二、词典诠释意义
  
  那么,“穷”,何以就要了人的性命了呢?现代语言大师鲁迅先生在这里仅用了这一个词,就极简便地活画出了祥林嫂的死因?
  原来,这个与“贫”相对举的“穷”字。是一个文言词汇,是一个浓缩了丰富涵义的文言实词。按多家《古汉语词典》所注,其义为:
  一是——“不得志,没有出路。”
  例句:“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
  二是——“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例句:“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三是——“走投无路,濒于绝境。”
  例句:“穷寇无追。”(《后汉书》)
  还有“终了,竭尽。”等等义项。
  按今义解“穷——不得志”的“志”,即精神支柱,即生存意识。无论从生物学意义的生存本能意识而言,还是从社会学意义的精神价值而言,“志”都溶入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丧失了她,自然就没有了生的意义与价值。综观祥林嫂一生,无论其主观遭遇,还是客观境遇。一个“穷”字,无论古意还是今意,都极其精确地概括了!
  
  三、透视语境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本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很像(其实真的如此)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仅几年工夫,就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既非饿的。也非病的,而是穷的!而且非穷死不可!
  首先,从她的个人遭遇而言。她无疑深受封建礼教“三从”的毒害。“夫死从子”?“子死”从什么?这已经是万般无奈被婆母强迫改嫁——险些撞死香案的她,又一次丧夫且失子后,再也无法承受的打击了。
  其次,从她的客观境遇来看。也许在作家看来。这一点更有现实意义——全鲁镇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的——“道学专家”鲁四老爷,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一直认为祥林嫂是个“谬种”而“可恶”非常。哪里会有一丁点儿同情?
  四婶?比四叔更加势利。祥林嫂丧夫失子第二次来她家打工时,她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嫌弃那也不让干,尤其在祥林嫂听信柳妈“规劝”竭尽终生积蓄捐了门槛后,还是嫌弃她,简直剥夺了祥林嫂的生存权!是她把祥林嫂“赶上流浪的街头”的。从这个角度讲,她是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的直接祸首之一。
  全鲁镇的男女老少,一个比一个更麻木不仁,一个比一个更冷漠残酷,全拿祥林嫂的不幸——额角的伤疤与失子的痛悔语寻开心。
  即使是同样身份也许命运也相似的柳妈,其“同情”与落井下石毫无两样——她叫祥林嫂竭尽所有去“捐门槛”——免得死后到地狱了也要被两个男人分尸。原来,昨天“我”挡不住的祥林嫂“三句问”的由头就在这里:原来本应同病相怜的柳妈,却也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杀人犯!
  如此遭遇与境遇下,她的精神支柱能不轰然倒塌么?她的生存意识能不彻底崩溃么?哀,莫大于心死!
  在这篇教案中,我正是注意了“穷死”一词的深入发掘,引导学生用“穷死一词分析故事情节。从而从比较新颖的角度鉴赏了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能用通常的考试“考”出来么?能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差不多”来衡量么?
  这样教学,老师觉得教得有趣,学生觉得学得有味,其教学的效果自然是事半而功倍。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许多地区的选修课程中新增了新闻教学板块,对于这板块的课程,语文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笔者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新闻教学 选修课    在很多省的选修课中有一个模块叫新闻与传记,许多老师以前对新闻课教学都很陌生,在具体的教学上感觉无从下手。我们首先要明确在高中阶段开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要借此培养专业的新闻人才
【摘 要】《祭十二郎文》是韩愈的一篇悼亡名篇,作品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本文对韩愈在该文中运用的抒情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与论述。  【关键词】韩愈 古代散文 抒情方式 艺术特色    手足情深,骨肉离难。退之少孤,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兄殁嫂亡,叔侄相濡以沫。忽闻侄亲噩耗传来,已是撒手人寰。韩愈悲从中来,一声哀恸,其情何堪,肝肠寸断。韩愈《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读来潸然,其动情之处,自是发于肺腑,自
【摘 要】《彩色的荒漠》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的一篇游记散文。作品通过对奋战于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石油工人的刻画,赞美了他们坚韧、坚强、高尚的精神品质,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及其爱国、爱民之情。全文在结构上逐层深入,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主题。  【关键词】荒漠 石油工人 赞美    首先看文章的题目。“荒漠”给人的感觉应是荒凉、死寂,其色彩应是单调的,可作者在前面冠以“彩色”来修饰,便很好地吸
【摘 要】针对目前课堂上学生主动性不强的现状,笔者摸索出一套古诗词学习的教学四部曲,本文对这套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并结合实例阐释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 教学效果    语文富有情趣,语文充满魅力,语文与生活同高等宽,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表现出陈陈相因的教学方式,贫乏的教学语言,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传道似的说教,因而课堂不见效果,语文味尽失,语文
[摘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要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懂得人文关爱,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使语文课成为师生共同努力创造的新天地。  [关键词]人文关爱 情感体验 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_{上学生懂得人文关爱,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化的知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所教授的语文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凝
【摘要】在交流研讨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在学习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引导其感受,创造美。  【关
【摘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动机是卑微的,她的动机又是以需要为前提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对祥林嫂的动机进行微观分析,发现她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极其卑微的,而结局是极其悲惨的。卑微的动机与悲惨的结局,即是祥林嫂命运的全部。  【关键词】动机 需要 需要层次 悲惨结局    人的意志行动,一般说来,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激发,指向一定的目的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2018年11月20日消息,UNESCO于当日发布了2019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移民、流离失所和教育》(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Migration, Displacement and Education)。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世界各地移民和难民学龄儿童的人数增加了26%,大约为50万个教室的学生总数。 
【摘要】语文应该是情感性、人文性最丰富的学科,在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应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情”,充满“爱”,更加具备人文色彩。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    面对着他们惶恐的眼睛和苍白的内心,我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影子。在语文这块原本丰腴的土壤里,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最渴求的甘露、语言的精髓、语文课的灵魂——情,你遗落于何方!  我们本是迷惘的一代。我虽然参加工作已五年,可依然有青春的激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