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就是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伴随着一定思想的渗透和情感的变化,包含着一定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的养成。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教育所肩负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就性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德育思想是数学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课堂不仅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更是渗透“和谐”观的主渠道。要让“和谐观”在学科教学中深入人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巧用“引言启迪”营造和谐氛围
“引言”就是课堂的“开场白”,是教学中自然过渡的必然程序,其过程简单、精练而自然,有时只有寥寥数语,却能影响整个数学教学的成败优劣。利用“引言”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之间的思想距离,创设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更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新课引入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先请大家用一张纸画一个较大的任意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剪下来,撕下三个角拼一拼,提问:⑴撕下的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角?⑵是否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角时,角的度数都相等?然后,师生各自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教师与自己是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究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事物内部各个因素的相互和谐。
又如:勾股定理是人类数学史上辉煌成就之一,在进行勾股定理教学时,我先简介了我国的赵爽,外国的毕达哥拉斯、茄菲尔德,问:“勾股定理能否让你成为数学名人呢?”简单的启迪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与重要性,同时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气氛。在讲完勾股定理证明之后,我告诉同学们: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图形的完美结合就是事物的完美、和谐与统一,和谐是一种“美”。
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图形的完美结合、幽默的语言、具体实际的问题都包含很多和谐元素,充分挖掘可以用来引入课堂、激发兴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和谐观”的渗透。
二、巧用“探究合作”构建和谐关系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探究合作学习就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探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除此之外,探究合作学习还可以渗透和谐理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中有这样一个数学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取一根长100厘米的匀质木材,用细绳绑在木杆的中点O处,并将其吊起来,在中点的左侧距离中心25厘米处挂一个重9.8牛顿的物体,在中点右侧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改变弹簧秤与中点O的距离L(单位:厘米),看弹簧秤的示数F(单位:牛顿)有什么变化,填写下表:
以L为横坐标,以F为纵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内描出以上表中的数对,为坐标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
这条曲线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支吗?为什么?点(50,49)在这条曲线上吗?
这节活动内容多学科间相互结合,主要包括操作方法的研究、数据获取、数据分析与整理、构建数学模型等,是一个好的数学素材。此课内容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与步骤:第一步:讨论探究程序、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第二步:把全班分成10个组(每组4—5人)进行操作,获取相关数据;第三步:交流实验数据;第四步:分组,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第五步:全班交流与评估。
教学活动中,我穿插于学生间,发现很多组的同学分工明确、流程合理,有讨论也有争论,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评价时要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事物的和谐能够帮助你今天成功。
探究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巧用“知识延伸”渗透和谐理念
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和谐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初中生早恋现象是学校、家长、教师均感头痛的难题。劝阻、禁止往往难有收效,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而利用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进行教育显得有理有据、事半功倍。
例如:在一次和某学生的谈话中,我先让她解x2+1=0,她沉思片刻说这个方程无解。我告诉她:“此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而在复数范围内却有解(高中知识)。由此得出结论:方程有无解与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有关。学生在初中阶段不能早恋的问题,可以看作一个方程求解的问题。为什么初中阶段这个问题无解——不能早恋?其原因是:学生正处在求知阶段,身体、心理等均不成熟,经济上依靠父母,不能独立,取值范围太小,这些因素都不和谐。按中国传统观念,恋爱的结果应是建立家庭、承担社会义务之一——生儿育女,这是中学阶段不能办到的事。所以,‘早恋’无解。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经济上可以独立,有了质的变化,取值范围大多了,各种因素都和谐了,这个婚恋方程不但可解,而且一定有解。”学生听了这段话,顿时感到豁然开朗。由此可见,数学科学模型在让学生信服的同时,对其引申出来的意义也表示可以接受。这里,客观的道德判断问题就上升为主观的道德判断,学生也有了理性的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的延伸来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曲径通幽、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心智、和谐育人的目的,事物间对立与统一的和谐理念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一次渗透。
数学教学中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在21世纪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教育正是落实“以德治国”、“以德育人”精神的具体体现。数学教师必须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寓和谐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让学生和谐发展,让社会和谐进步。
课堂不仅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更是渗透“和谐”观的主渠道。要让“和谐观”在学科教学中深入人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巧用“引言启迪”营造和谐氛围
“引言”就是课堂的“开场白”,是教学中自然过渡的必然程序,其过程简单、精练而自然,有时只有寥寥数语,却能影响整个数学教学的成败优劣。利用“引言”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之间的思想距离,创设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更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新课引入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先请大家用一张纸画一个较大的任意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剪下来,撕下三个角拼一拼,提问:⑴撕下的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角?⑵是否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角时,角的度数都相等?然后,师生各自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教师与自己是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究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事物内部各个因素的相互和谐。
又如:勾股定理是人类数学史上辉煌成就之一,在进行勾股定理教学时,我先简介了我国的赵爽,外国的毕达哥拉斯、茄菲尔德,问:“勾股定理能否让你成为数学名人呢?”简单的启迪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与重要性,同时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气氛。在讲完勾股定理证明之后,我告诉同学们: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图形的完美结合就是事物的完美、和谐与统一,和谐是一种“美”。
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图形的完美结合、幽默的语言、具体实际的问题都包含很多和谐元素,充分挖掘可以用来引入课堂、激发兴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和谐观”的渗透。
二、巧用“探究合作”构建和谐关系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探究合作学习就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探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除此之外,探究合作学习还可以渗透和谐理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中有这样一个数学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取一根长100厘米的匀质木材,用细绳绑在木杆的中点O处,并将其吊起来,在中点的左侧距离中心25厘米处挂一个重9.8牛顿的物体,在中点右侧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改变弹簧秤与中点O的距离L(单位:厘米),看弹簧秤的示数F(单位:牛顿)有什么变化,填写下表:
以L为横坐标,以F为纵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内描出以上表中的数对,为坐标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
这条曲线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支吗?为什么?点(50,49)在这条曲线上吗?
这节活动内容多学科间相互结合,主要包括操作方法的研究、数据获取、数据分析与整理、构建数学模型等,是一个好的数学素材。此课内容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与步骤:第一步:讨论探究程序、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第二步:把全班分成10个组(每组4—5人)进行操作,获取相关数据;第三步:交流实验数据;第四步:分组,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第五步:全班交流与评估。
教学活动中,我穿插于学生间,发现很多组的同学分工明确、流程合理,有讨论也有争论,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评价时要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事物的和谐能够帮助你今天成功。
探究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巧用“知识延伸”渗透和谐理念
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和谐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初中生早恋现象是学校、家长、教师均感头痛的难题。劝阻、禁止往往难有收效,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而利用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进行教育显得有理有据、事半功倍。
例如:在一次和某学生的谈话中,我先让她解x2+1=0,她沉思片刻说这个方程无解。我告诉她:“此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而在复数范围内却有解(高中知识)。由此得出结论:方程有无解与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有关。学生在初中阶段不能早恋的问题,可以看作一个方程求解的问题。为什么初中阶段这个问题无解——不能早恋?其原因是:学生正处在求知阶段,身体、心理等均不成熟,经济上依靠父母,不能独立,取值范围太小,这些因素都不和谐。按中国传统观念,恋爱的结果应是建立家庭、承担社会义务之一——生儿育女,这是中学阶段不能办到的事。所以,‘早恋’无解。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经济上可以独立,有了质的变化,取值范围大多了,各种因素都和谐了,这个婚恋方程不但可解,而且一定有解。”学生听了这段话,顿时感到豁然开朗。由此可见,数学科学模型在让学生信服的同时,对其引申出来的意义也表示可以接受。这里,客观的道德判断问题就上升为主观的道德判断,学生也有了理性的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的延伸来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曲径通幽、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心智、和谐育人的目的,事物间对立与统一的和谐理念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一次渗透。
数学教学中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在21世纪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教育正是落实“以德治国”、“以德育人”精神的具体体现。数学教师必须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寓和谐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让学生和谐发展,让社会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