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阅读随感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aa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作者身处在一个身世、名利以及官爵都需要有着强大的家庭背景支撑的年代里。但,作者不愿与大多数人有着共同的命运,并且也不想和他们去趋利附和的争夺官爵。所以他选择远离这个为了名利而失去自己原本的自由的官场。于是,作者超脱自然,摆脱这个厌恶虚幻的使自己志向无法得到重用的官场,去追逐自己原本的本性,忘却官场的庸俗现实,做一个隐士在山村里,时而喝喝小酒陶冶情操的居士。由此,成就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赏诗歌
  《饮酒·其五》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个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也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性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析诗理
  作者因厌恶官场庸俗的附力逐势行为和朝廷的昏庸无能,埋没志向远大的有志者的抱负,所以作者对现在朝廷里的种种现状感到失望。因此,作者想脱离自己厌恶的现实,远离官场,去超脱世俗,自己独自隐居到山野中,不为官场杂事所烦扰,享受着悠闲自在生活。因此,他自己去建造房子,自己去耕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身居官位却不能感受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正好借着此次辞官回家的机会,去山野中体验民间疾苦。
  通过作者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古时候许多的志仕,例如:辛弃疾,虽在不得意之时,却还有“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志。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流泪,可是自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自己一身的才华横溢,不受到朝廷的重用。通过陶渊明和辛弃疾两位有志者的身处时代背景说明了封建时代朝代官员的混乱与有志者不得重用的昏庸。同时,也说明了没有家世背景的人,尽管自己有着一身的才华,也会被众多的官禄仕族所压迫,才华不得施展,朝廷也受这些仕族所摆布,蒙蔽了双眼,所以国家命运才会摇摇欲坠。例如:我们的诗仙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从中可以看出不能被重用的忧愁之感慨。同时,这句诗被后人常常用作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来激励自己向前的动力。
  不管是陶渊明还是辛弃疾等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他们的身世处境与超脱世俗的情怀,告诉我们人生大道理:首先,我们自身要有一定的价值,并且,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其次,价值的实现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平台的支撑。当然,合适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就像我们的诗人陶渊明一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求得高雅的人生志趣,追求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同时。也要靠自己勤劳与智慧去创造财富,我们的诗人陶渊明“种豆南山下”,来实现个人的愿望。我们同样如此,发挥自己的潜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谈体会
  现在我们已步入高中,目标是向前奔跑,正如陶渊明的目的就是“结庐在人境”,所以,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尤为重要。而我们查阅的每一本书、探讨的每一道题、做过的每一份试卷,那就是我们途中所必须经历的一道道风景,正如我们作者所言“心远地自偏”,愿望很远大,可是,路途很遥远。即使,过程很艰辛,但是结果会很美好,只要我们好好努力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不管我们付出的多少,我们所流下的汗水都有对应的或喜或悲的结果,像我们作者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自己即使有那个想法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而我们此刻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梦想,不管自己能不能实现,只要我们为之而努力了,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风光。所以,不管我们此刻有着怎样的梦想与目标,从此刻出发,我们都要為之而努力奋斗起来,毕竟,前途的路是渺茫的,只有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才会“悠然见南山”,到达人生的“桃花源”。
  (作者介绍:杨凯霖,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其他文献
妹儿,你听见没有?其实是大姐没有听见,也不知是大姐的老年手机有问题,还是姐的耳朵不斟酌了,大姐就是一个人使劲地吼,也不听我在说什么。大姐说,也没有什么,就是想看我还在忙不,想给我打个电话。四娃子没说什么,其实根本就没有机会说,大姐一直在说,四娃子听着她唠叨半天,不但不觉得烦,相反觉得很亲切。  四娃子放下电话,紧接着就看见儿子发来的视频,可能是手机一直占线。视频里,雪花飞舞。儿子说,他放假不能回来
期刊
在生命中筑塔  在文化屈从利益的黑夜,我们都在其中昧昧昏睡。月亮不曾丢失,只是因为有这样一两个人在清风夜唳中爬上高耸的塔,用钟声呐喊悲歌。  仪式是文化传承的实体,是它将肉体的传递变为灵魂的汇聚。我认同诸如成人礼的仪式,因为它们或许就是文化未在历史长河中消散的原因。仪式追寻的是什么?是一种仪式感,如同马来人在新年时缓缓道出的一句“敏达玛阿夫”,宽恕的请求源于对善恶的认知,是仪式感给了他们劈开混沌的
期刊
他们说一见杨过误终生,我倒觉得,一吃四季美汤包,便误终生。  ——题记  政府的宣传里,武汉是个非常大的城市。九省通衢,听起来就是个汇聚东南西北各路美食的宝地。  那是现在的武汉,我知道。  十余年前,武汉不大,没有经过摊大饼的城市化,没有合并周边卫星城开发区,它的定义范围仅限于三镇。十余年前,没有高铁这样的交通工具,大家出远门多数还是选择火车,武汉比现在更像一个交通枢纽。如果说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
期刊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长篇小说,反问、譬喻、反复、排比、映衬这五种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得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情感经历和命运沉
浪淘沙·井冈山  碧潭挂群巒,绿浪无边,罗霄山上旌旗展。  翠湖岸边歌舞喧,贺曾知焉?①  往事逝如烟,风雨磨难,八角②星火竞燎原。  中华复兴启鸿篇,精神不变。  注:  ①贺曾指贺子珍、曾志两井冈山女战士。  ②八角指八角楼。  水调歌头·四上井冈山  胸怀虔诚意,四上井冈山,  同学结伴重游,忆峥嵘岁月。  到处气象万千,绿水青山蓝天,游人笑吟吟。聆听革命史,唏嘘道路艰。  黄洋界,龙源口,
期刊
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礼仪教育,包括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等等,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
期刊
爱 你  那是与心相连的爱  很真切  依偎在你的臂弯  心 那般静  一份幸福 满足的安静  一切美好的往事都浮现  笑着睡了  与你争吵  心 乱似麻  理不清 剪还乱  彻夜翻转 泪流  心 真的在痛  总想 依偎着 拥抱着  真真地感觉  静静的心 静静的幸福  但 还是会争吵  会泪流 心痛  因为 爱你  因为 还有我自己  幸福也会流眼泪  幸福 一束束的玫瑰  亲昵的拥抱  激情的
期刊
绽放的青春  看着家乡的山水,想着青春的我,花季岁月的我。青春需要拼搏,青春需要奋斗,青春需要搏击长空。如同蒲公英被风亲吻着,即使自己无力飞翔,也要借助风里翱翔在无际的天空。不满足于井底之蛙的视野,而是要像老鹰似的在天空一览无遗。青春需要汗水的浇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现在的我们拥有燃烧的青春岁月。广阔的世界正在微笑着像我们招手。未知世界的一切对我们充满了无法抵挡的诱惑,但也有着限的恐惧感
期刊
21世纪,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时代”。从前随车马辗转数千里才能到达的信息如今只要轻轻点击便能即刻爆炸式传播。“点击”让我们与互联网相连,与全球信息相连,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  信息流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你生活于便捷之中,也可以淹没你,让你迷失自我。狄更斯曾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指尖一触,纷繁复杂的信息便汹涌而至。潜移默化中,“点击量”的多少似乎成为了人们判定信息好坏的首要标准
期刊
加缪曾在其手记中写道:“一个人之所以会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何谓养成?即扩大眼界,放眼远方,深入感触生活,进而形成一种内在的、永恒的感悟。许多哲人也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是建立在某种宏伟而玄奥的眼界之上的。  豁达开阔的眼界使人不落尘情,无往而不泰然,无往而不安稳。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传播哲学,眼界极高,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一生的职责就是不停地叮咬人们,提醒他们如果只专注于钱财和荣誉,而不在意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