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院校人才培养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烈的人才竞争现状,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并推动着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从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出发,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丰厚的教学资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其更切合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要,并且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理顺有帮助,指出传统教育中“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人文”模式的弊端。作为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提升文化气韵和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和完善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趋于综合和多元。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人才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拥有庞大的知识系统,而是更看重综合素质。因此,高校的文化建设也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而改变着,由单一走向多元,向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前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规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1]由此可见,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需要长期坚持和探索的道路。同样地,对于高校来说,特别是艺术类高校,人才的培养,在重点教授专业技术之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大潮中,具有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的竞争力更加强劲,也更容易在职业生涯中发光、发热。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息息相关,校园文化的日益丰富多元,有助于学校为社会不断输出具有专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
  谈到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学生专业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保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使所培养的人才独树一帜,在日后的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学生专业能力一流、专业成绩名列前茅,但却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也有待提高,既缺乏与人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上的独特优势,这样的学生并不能算是合格的人才;而只在专业技术方面精通,但却缺乏其他基本能力,也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高分低能”绝不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很难在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
  对此,应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其更切合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要。而非盲目照搬专业院校高、精、专才的培养模式,应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依托深厚的学科背景,强化培养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特色专业,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
  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魂魄所系的艺术瑰宝,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企盼,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戏曲为平台建立的特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中国戏曲学院不同于其他专业院校所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弥补了艺术人才文化素养不足的教育空白。
  学校的教学优势,即在于从传统戏曲文化中汲取精髓融入教育教学建设中,达到从文化教学建设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由人化文,以文化人”、陶冶情操、涤荡情怀、洋溢情思的目的。任何时代的文化建设都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建设而来的,学校需要传承历史文化精神和守望民族文化经典,并同时坚持学生的文化身份并开启其自身的文化自觉,这是一种持久且值得沉淀的创新教学模式。
  具体到学校的舞蹈表演专业而言,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生为本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化通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使学生有机会涉猎、了解相关艺术知识,避免其知识面过于狭窄。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而成长为专才的同时,又能成为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有所把握的人,使其能够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敏锐的创新意识与更为卓越的创新能力。学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以深化教学改革和强化质量管理为重点,以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为保障,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建立以戏曲为平台的特色舞蹈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校园文化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校园文化,一时间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引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作为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提升文化气韵和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趋于综合化、多元化。
  学校应更多注重培养具有艺术审美的继承与创新素养的专业性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同时,学校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及文化内涵修养的提升,使学生不断追求较高的艺术境界,从而提升其人生境界。因而,培养继承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神、秉承着文化自觉与信仰、沉淀着深邃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戏曲舞蹈艺术素养的学子们,是学校区别于其他专业院校,立足培养综合性高素质艺术人才体系的先锋特色之一。
  高校人才培养普遍更注重显性课程,往往忽视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某种教学的课程目标,偏重于书本知识的灌输和对学生的训练;隐性课程是指非正式的课程,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一切人文文化要素的统称。[2]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必须具备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内涵。中国戏曲学院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综合性艺术院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发展环境和广阔纵深立体的知识整合与创作空间。传承传统,既具有文明功能,又具有当代追求。学校紧随时代步伐,以当代的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吸收创作素材,再造独具特色的创作作品。在学习世界先进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可行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模式。   中国戏曲以艺术的精粹性和独特的演剧体系而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历史人生百态也多由戏曲展示之,如“贵妃醉酒”“昭君出塞”等著名剧目中的历史人物都具有传承教化的作用,以史为鉴,正所谓“经夫妇、成孝教、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缘于此,充分利用学院特有的戏曲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氛围有益于开展戏曲传统文化素养的普及教育,使学生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继而帮助学生汲取戏曲文化中的“文”与“艺”,融入“文以载道,高台教化”的戏曲美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族文化、国粹精华文化等文化生态根植于教学体系中。
  以学校的舞蹈表演专业为例,舞蹈专业课程深化内涵式建设应当具有专业性、学术性、人文性追求,建立区域化舞蹈创作研究中心,拓展教学成果好、创作能力强和人文关怀浓郁的学科方向与专业群。此外,系科设置注重民族艺术传统文化与当代国际视野的有机结合。舞蹈学科的发展还有赖于学科制定者拥有更开放的胸襟、兼容并包的心态,允许并敢于尝试新事物,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开拓学术视野,改变过多关注术的价值,提倡跨科界多元交融思考。
  加强艺术人才培养,建设优质校园文化
  1.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考核方式
  艺术类院校应开设丰富的人文课程,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培养艺术领域顶尖人才只是艺术高等教育的第一步,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体制走得更远。为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这些人文课程的渗透必不可少。当然,学校开设课程既要覆盖广泛,又要有所侧重;既要全面培养,又要尊重兴趣。课程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使学生有机会涉猎、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避免知识面过于狭窄。应该将一部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使其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入适当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如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学校应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不过多地偏重于专业课,不局限于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让丰富的教育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始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作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艺术实践与艺术展演,既是艺术教学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和终极目标。在民族舞蹈的传承上,深入挖掘舞蹈创作的素材,创作并表演拥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以此推动艺术科研创作的不断发展。
  与此同时,搞好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举办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艺术创作活动,通过这些来建立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人文氛围。这不仅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更是对专业教学的有力补充,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元素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成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思想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和启发,其作用是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理念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做人做事态度,从而约束和引导其全面发展。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表现为拥有文明的言谈举止,更表现为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对待挫折不轻易言败的精神品质。现实中,部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所以学校应该避免思政类理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脱轨,应转变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要尽可能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4.课程特色鲜明,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了新的需求,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有学生曾反映过:“没有机会自己设计独立的学习计划,这不利于根据个人特点的发展。”学校作为戏曲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之一,应当充分考虑在课程设置上,如何把民族文化、国粹精华文化、地方剧种的民间文化等文化生态植根于艺术教学与创作中,而绝非单纯地借鉴,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深入贯通传统文化精粹,让汲取文化与教学建设合二为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把素质教育推到了边缘地位,忽视了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积极作用。高校既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将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专业技能的机械传授,特别是艺术类院校,更不能只以教授艺术技术为目的,而是应多加注重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艺术人才并不只是精通专业技术而缺乏独立思考的“机器人”,他们应该是有文化、有内涵、综合能力强的新世纪高、精、尖人才。同样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单一的硬件设施与物质环境就可以形成,校园文化应更多地着眼于课程文化的建设和校园活动的开展。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不可忽视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育人工作,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能力全面、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高校更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断为人才市场输出合格人才,这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资料:
  [1]司虎亮.实施素质教育浅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
  [2] 程华薇.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调查,分别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分析存在教学实践反思性差异的因素,提
新时期,作为党外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高校,统战工作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学习贯彻党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精神,联系高校工作实际,要做好学校统战工作,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首先,要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统战工作重要性。统一战线工作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就加强统战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党外知识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应是我们教育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培养所应坚持的重点
研究生处王文: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思路为:完善机制,内涵发展,积极开拓,提升层次。下大力气抓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开拓,创造条件提升办学层次。学科建设以教育部学位授权体
摘 要:关于开放大学开办高等特殊教育,国内外已有相关实践。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探索在北京开放大学开办高等特殊教育的可行性,以期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开办高等特殊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开放大学 高等特殊教育 可行  北京市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据2006年~ 2007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北京市各类残疾人口的总数达99.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6.49%;接受中等教育比例为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是实现资助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文章结合当前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作为重大社会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只有重建公平这种共识,才能为社会奠定更稳固的基础。种种迹象表明,未来首都将形成以高素质、中等收
跨越式发展既是教育发展战略创新,更是思维方式转变.素质教育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包括非智力因素开发,现代知识观构建,创造个性培养.德育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服务、
目的观察床边血液透析与纳洛酮救治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使用床边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27例);采用纳洛酮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1例),分别在治疗后1、3 h观
正当中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进行全面改革与转轨的时候,新经济扑面而来,成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迎接新经济挑战,适应未来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