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文言虚词分类例析

来源 :考试·高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于。综观2007年高考,主要考查了其中的15个,在此分类例析如下,希望对新高三的复习备考会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以
  
  1.豪民气尽,以额叩地
  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福建卷第6题C项)
  2.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广东卷第6题B项)
  3.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江西卷第10题B项)
  4.余以柳枝横扫之
  然以其猛也(辽宁卷第10题A项)
  5.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山东卷第10题D项)
  6.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北京卷第7题D项)
  7.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四川卷第9题A项)
  8.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浙江卷第12题C项)
  9.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重庆卷第9题C项)
  10.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 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上海卷第19题A项)
  【解析】“以”在第1题上句中作介词,“用”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因为”的意思。在第2题上、下句中都作介词,“因为”的意思。在第3题上句中作介词,“因为”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把”的意思。在第4题上句中作介词,“用”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因为”的意思。在第5题上、下句中都作介词,“因为”的意思。在第6题上句中作连词,“来”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凭”的意思。在第7题上句中作介词,“用”的意思;下句中作连词,“而”的意思。在第8题上句中作介词,“因为”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把”的意思。在第9题上句中作介词,“因为”的意思;下句中作连词,“来”的意思。在第10题A和D项中都作连词,“来”的意思;B项中作介词,“因为”的意思;C项中作介词,“用”的意思。
  
  二、于
  
   1.博鸡者邀于市
  师不必贤于弟子(福建卷第6题A项)
  2.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广东卷第6题D项)
  3.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湖南第11题D项)。
  4.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江西卷第10题D项)
  5.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恕于王(天津卷第12题B项)
  6.旦若遇之于市
  卒灭于虎(辽宁卷第10题B项)
  7.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重庆卷第9题B项)
  【解析】“于”在第1题上句中作介词,“在”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比”的意思。“于”在第2题上句中作介词,“由”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在”的意思。“于”在第3题上句中作介词,“比”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和”的意思。“于”在第4题上下句中都作介词,“被”的意思。“于”在第5题上句中作介词,“从”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到”的意思。“于”在第6题上句中作介词,“在”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被”的意思。“于”在第7题上下句中都作介词,“在”的意思。
  
  三、而
  
  1.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安徽卷第9题B项)
  2.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广东卷第6题A项)
  3.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江西卷第10题A项)
  4.过冉氏门而东
  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辽宁卷第10题C项)
  5.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天津卷第12题C项)
  6.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山东第10题A项)
  【解析】“而”在第1、2题上、下句中都作连词,表转折,“却”的意思。在第3、4题上句中作连词,表承接,“就”的意思;下句中作连词,表转折,“却”的意思。在第5题上、下句中都作连词,表承接,“就”的意思。“而”在第6题上句中作连词,表转折,“却”的意思:下句中作连词,表递进,“并且”的意思。
  
  四、之
  
  1.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江西卷第10题C项)
  2.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辽宁卷第10题D项)
  3.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山东第10题C项)
  4.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湖南第11题A项)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天津卷第12题D项)
  6.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本(北京卷第7题B项)
  【解析】“之”在第1题上句中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下句中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在第2题上、下句中都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在第3题上句中作助词,协调音节,无实义;下句中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在第4题上、下句中都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在第5题上、下句中都作代词,“这件事”的意思。在第6题上句中作代词,“这件事”的意思;下句中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五、其
  
  1.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安徽卷第9题A项)
  2.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湖南第11题B项)
  3.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四川第9题C项)
  【解析】“其”在第1题上句中作代词,“它”的意思;下句中作代词,“其中”的意思。“其”在第2题上句中作代词,“他的”的意思;下句中作代词,“自己的”的意思。“其”在第3题上句中作代词,“那里”的意思;下句中作副词,“一定”的意思。
  
  六、则
  
  1.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安徽卷第9题C项)
  2.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湖南第11题C项)
  3.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天津卷第12题A项)
  【解析】“则”在第1题上句中作连词,表承接,“那么”的意思;下句中作连词,表转折,“却”的意思。在第2题上句中作连词,表承接,“就”的意思。下句中作连词,表转折,“却”的意思。在第3题上、下句中都作连词,表承接,“就”的意思。
  
  七、者
  
  1.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安徽卷第9题D项)
  2.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重庆卷第9题A项)
  【解析】“者”在第1题上句中作助词,用在形容词后,指人或事物;下句中作助词,用在时间词后,无意义。在第2题上、下句中都作助词,“……的人”的意思。
  
  八、为
  
  1.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福建卷第6题B)
  2.帝欲为娶贵族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四川第9题D项)
  【解析】“为”在第1题上句中作动词,“作为”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替”的意思。在第2题上、下句中都作介词,“给”的意思。
  
  九、所
  
  1.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广东卷第6题C项)
  2.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重庆卷第9题D项)
  【解析】“所”在第1、2题上、下句中都属于“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十、因
  
  博鸡者因告众曰
  相如因持璧却立(福建卷第6题D项)
  【解析】“因”在上、下句中都作副词,“于是”的意思。
  
  十一、与
  
  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山东第10题A项)
  【解析】“与”在上句中作介词,“同”的意思;下句中作连词,“和”的意思。
  
  十二、乃
  
  辞不许,乃归白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四川第9题B项)
  【解析】“乃”在上句中作连词,“于是”的意思;在下句中作副词,“竟然”的意思。
  
  十三、乎
  
  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浙江卷第12题A项)
  【解析】“乎”在上句中作介词,“从”的意思;下句中作介词,“比”的意思。
  
  十四、且
  
  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浙江卷第12题B项)
  【解析】“且”在上、下句中都作“连词”,“尚且”的意思。
  
  十五、焉
  
  蚝蚝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浙江卷第12题D项)
  【解析】“焉”在上句中作助词,用在形蓉词词尾,没有实在意义。在下句中作兼词,“于此”的意思。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
其他文献
今年的山东数学卷着重考查了中学数学通性通法,注意了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应用意识的考查,通过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强化了对数学能力的综合考查;为支持新课改,试卷内容涉及到了新增内容的所有章,为下步中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期刊
题目内容  39.(9分)  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图39—1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E和e,F和f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
期刊
本文选取两例进行剖析,以此说明“突出推理”这一高考化学命题中的亮点,与读者共同赏析。  【例1】(第12题)某有机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 )  A.4  B.5  C.6  D.7
期刊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全国卷1)第Ⅰ卷  第9题: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他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期刊
请看2007年全国卷Ⅱ单项填空题第20题:  -- Tom, you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last night?  -- I___________, but I suddenly remembered Ihad homework to do.  A. had to  B. didn’t  C. was going to  D. wouldn’t
期刊
一、试题紧扣大纲,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特点  【例1】 图1是某县参加2007年高考的学生身高条形统计图,从左到右的各条形表示的学生人数依次记为Al、A2、……,A10(如A2表示身高(单位:cm)在[150,155]内的学生人数)。图2是统计图1中身高在一定范围内学生人数的一个算法流程图。现要统计身高在160一180cm(含160cm,不含180cm)的学生人数,那么在流程图中的判断框内应填写的条件
期刊
繁花渐欲迷人眼,风景依稀似去年。2007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风格各异,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笔者不揣浅陋,精选出4道作文试题进行解读,希望给同学们在写作上以有益的导引。
期刊
2007年广东高考理科基础试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共75题,每题2分,满分150分。其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分别为18道题,共占分值的72%,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分别为7道题,共占分值的28%。整套试卷的试题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依次排列,试题难度为中等偏易。试题内容以各学科必修模块的核心知识为主,考查考生高中阶段对学科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考生识记、理解等能力,试题重在培
期刊
本文着眼于写作训练的实际,所列举的五种类型并未囊括议论文的各种类型,也未从统一的一个角度去划分类型,这主要是因为不着眼于理论探讨,不全面论述各种类型的特点和方法,而是举出常写的几个类型,和参加2008年高考的同学们谈谈辨类的重要性,谈谈辨类和切题的关系而已。    (一)关系类    这类题目也称“辨析类”,因为它总是以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这类题目一般以并列短语的形式出现,而且二者之间
期刊
语段排序题是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解答这一题型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抓中心。一个复句、一个语段,总要表达一个中心问题。句序的安排必须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中心,也就抓住了理解句序的纲。一个语段的中心,一般用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括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来抓住语段的中心。  【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