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圆千年“小康梦”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历经40余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历经70余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今天,历经百年;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今天,历经几千年。《诗经》中对“小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辛探索、不懈奋斗中实现,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从理想到目标,从目标到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满足温饱,到小康梦圆,进入不愁衣食、生活较为富裕的历史新阶段。

跨越理想与现实


  摆脱贫困、衣食丰足、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念兹在兹的美好社会理想。《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此,小康是指通过劳动摆脱贫困。
  “中国人在对小康社会的最初谋划中,就把它设定为不同于‘大同世界’的既可望也可即的理想状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后来,小康的说法被儒家学派所使用,用于指代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
  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乱循环历史中,小康一直是一个美好愿景,百姓衣食无忧的小康社会,从未实现过。中国人民将對小康的向往,融汇进了对于现代化的追求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后“富起来”的任务紧迫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为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现代化的任务。
  1975年1月13日晚8时,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代表们报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指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两个问题: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大平正芳提出的,正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用“小康之家”形象化地概括“中国式的现代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里面有三层含义:
  小康,沿用了历史概念,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于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康,是一个阶段目标的设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人民丰衣足食、生活较为富裕的历史时期。
  小康,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基于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邓小平同志对小康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特色特质,搭建起东方大国摆脱绝对贫困与实现现代化的桥梁通道。”辛鸣说。
  “小康”这个古老的词语,就这样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几千年来一代代中国人的期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现代化建设的愿景。
  “小康不再仅是传统的社会理想,而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追求的一个重大转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说。
  这一转变,使得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社会状态的恒久守望,变成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与现实追求。

砥砺民族复兴伟业


  用现代化实现人民小康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怎样实现呢?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长远目标与阶段任务结合起来,确立了走向现代化的长远规划和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最初设定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步走’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战略。小康,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链条、一个节点、一个阶段,是包含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李忠杰说。
  立足于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建设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我国经济总量以罕见的规模和速度连上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
  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角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贺新元说,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基本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续相继的三个关键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
  如今,全面小康从目标变成现实,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跨越。这一跨越,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这一跨越,也意味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将进入历史新阶段,意味着建党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已实现了关键一步。
  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習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任务与中国梦的长远目标紧密联系交融在一起。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复兴这个长期战略目标,把不断地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战略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取得了显著成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基本小康问题、总体小康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被解决了,小康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地被人民所认可、为历史所检验。”贺新元说。
  新时代,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历史节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心为民矢志不渝


  建设现代化,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衡量现代化的指标多种多样,中国共产党人将小康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谋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普遍地从现代化建设中受惠。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立下“军令状”,“一个不能少”的坚定承诺,带来无数人命运的改变。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一个个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脱贫攻坚8年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改革开放40多年来,7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小康是一条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路径,它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一个国家推动现代化必须从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黄建跃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全体人民普遍受惠,这是检验小康建设成色的关键因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小康建设的衡量标准没有停留在账面上的经济数字,而是含有更深层次的民生关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是衡量小康建设第一序列的标准。”黄建跃说,党中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久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贯穿始终。宁夏,西海固。1997年,这里的贫困状况仍旧令人震撼,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吊庄移民”。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为移民村命名“闽宁村”。
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闽宁镇

  本地缺乏发展资源,怎么办?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福建、宁夏两省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如今,闽宁村已发展成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500元增加到14961元。这个当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以闽宁模式为代表,20多年来,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西部,促进贫困地区提升“造血”能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其中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说。
  一条独特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道路,有力地帮助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也是全球消除贫困的重点和难点。一条超越资本逻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化之路,通过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在中国得以开辟、成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得到初步实现。这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小康梦”成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向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的下一个目标胜利进发的过程,必将呈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图景。
其他文献
近些年我国有行政私法化的趋势,围绕民法典时代的行政诉讼私法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提出了行政诉讼私法化主要体现在行政主体的私法化、行政管理方式的私法化和行政诉讼及审判的私法化三个方面;二是分析了行政诉讼私法化的成因,即主体间性的需要、原则层面上的互通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及法律行为的交互性;三是就行政审判中如何适用民法规范的条件、适用民法规范的具体类型、适用民法规范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青铜编钟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结晶,凝聚着周代的礼乐理念暨制度,是等级秩序的体现和表征,反映了姬周贵族及各诸侯国显贵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周初制礼作乐是以礼乐的形式将权力分配结构及其所反映的等级和秩序固定下来,是权力、等级和秩序的量化、秩序化和制度化,巩固灭商和东征以来的稳定成果和姬周贵族及其联盟的既得利益,形成尊卑有序的稳定社会秩序,是周初稳定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分封制相结合,相辅相成,是周代社会和文化的基石,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周代历史与文明.青铜编钟及铭文从本质上折射了周代社会的权力基本
尽管老舍有着清晰的基督教履历,但质疑者始终存在。这种争议主要针对老舍作品中对“洋教”的讽刺态度以及浓厚的世俗味。然而通过资料证明和史实考证发现,老舍加入的是新教,新教本就注重世俗。他笔下的“洋教”未必是基督教,而他批判教徒中的败类是他“卫道”的表现。因此这些质疑不但不能否认老舍信教,相反可以作为老舍具有基督教思想的证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舍的教会活动和作品中的基督教信仰逐步弱化,转而变成对基督教中部分思想的青睐,而非对全部教义的信仰。老舍在后期的确逐步向“共产主义”信仰转移,这源于基督教和共产主义的相通
2019年7月26日,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公布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名单中,四川省兴文县90岁高龄退役军人陈国辅赫然在列.rn他,就是兴文县家喻户晓的“活雷锋”.1950年参军入伍
期刊
习近平利益观乃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之根、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之道。坚持用习近平利益观领航新时代前进的历史步伐,须从哲学境域的理性架构予以把握,借此建构理论通达现实之径。以揭示习近平利益观的交往理性为前提,其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的现实写照、业已存在的利益观的理论关照、习近平个人丰赡的实践经验映照的有机统合中蕴蓄萌生的;以明晰习近平利益观的价值理性为核心,其是在工具尺度与价值尺度、价值多元与价值共识的高度聚合中构筑发展的;以探寻习近平利益观的实践理性为旨趣,其是在赓续坚守、科学运用、开拓创新的相互融合中落地生根的。
传世铜器农卣的时代属于西周中期前段的穆王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农卣的主人农之前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并不好,然而后来农不仅娶了伯■亲族的女儿,还有财力去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反映出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状况出现了巨大的改善.西周时期像农这样个人命运出现向好转变的情况,有的与时代背景有关,有的则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功勋来实现的.而西周时期还有一些本来社会地位较高、生活状况良好的个人,因为种种原因,社会地位降低,生活状况变差.对于西周时期个人命运转变的研究为观察那个时代的社会流动情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期刊
智慧课堂以“互联网+”为理念,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云搜索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主体的认知能力,但要警惕大数据时代技术裹挟资本的现象,深思智慧课堂表象背后的算法、黑箱及数据资本的力量。智慧课堂折射出大数据时代生活场景中数据崇拜、技术崇拜的错误倾向,潜在的“主体危机”也开始浮现。唯有对该现象进行理性反思与批判,回归人文主义的立场,坚守教育初心,才能真正协调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实现价值主体的澄明。
刘长春:中国人的首次“奥运亮相”  大连现代博物馆的“近代大连”展厅里,静静地躺着一只看起来有些残破的皮箱:缝线已经有些脱落,部分牛皮也已撕裂……不过它曾经的主人可不一般。1932年,20岁出头的刘长春正是拎着它在洛杉矶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亮相”。  刘长春之子刘鸿图回忆:“母亲叮嘱我一定要把这个皮箱保管好,它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刘鸿图说,这个“有生命”的皮箱是父亲当初参加第10届奥运会时
期刊
辜正坤提出的五象论是鉴赏诗歌及诗歌翻译比较成熟的理论。五象论视域下对《老残游记》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哈罗德·谢迪克译本对比分析,旨在对《老残游记》这部作品中诗歌译文部分的质量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研究发现,两个译本从五个视角既展现了原诗的风采,又具有译者特色。杨译本在视象美、事象美、味象美和义象美这四个方面都有较好的呈现;谢译本从韵式、节奏等方面都与原诗一致,突出了原诗的音象美。因此五象论为汉诗英译及译文翻译批评提供了有力的美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