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校网络文化着手,分析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教育的策略,以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目前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特别是高校各个领域,如何通过网络文化的导向,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课题。
一、科学界定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网络文化在网络空间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由于网络于全世界联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以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极大地推动人类活动的广泛化和文化传播与交流,然而,也让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网络文化道德问题较为集中和突出的群体之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二、网络文化导向下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发展迅速,网络遍布学校,网络文化教育平台依托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创办具有信息共享的个性化教育分类信息平台,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满足更多学员们求知成才的愿望,为大学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网络是互动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由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环境,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网络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平台,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与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的社会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进行沟通和交流。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上的垄断地位和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改变赋予网络中每个人平等和充分的话语权,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会交流,提供了广阔的便利的交往和休闲空间。
3、网络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飞速发展的新媒介,由它所催生的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网络文化人际交往作为现实人际交往在网络空间中延伸和继续,必然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产生影响,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诸如平等、民主、自信等良好的观念,网络人际交往成为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有力杠杆,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延伸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1、网络文化诚信缺失
网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空间,网络社会是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人际交往中互动角色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性,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互动中可以选择扮演与自己本身不相符的,甚至是错位的角色,致使个人责任感削弱,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问题日渐突显,网络诚信缺失: 如剽窃知识成果,侵犯知识产权,发布 假信息欺骗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公民道德失范行为。
2、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文化是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传播的不只是文字和图像信息,更是一种超越国界和地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互动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带来了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的泛滥和流传,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通过网络文化宣传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易使尚没成熟的高校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在多元化中陷入混乱,致使部分大学生主流思想观念的退化,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化和理想信念的淡化,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侵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产生,混淆是非和善恶,集体意识淡漠,甚至是极端利己主义。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网络文化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甚至違法现象,对网络管理和网络文化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在网络交往中,由于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特征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散布“黑色信息”、恶意篡改数据文字、制造和传播各种病毒,诋毁中伤他人,败坏他人名誉,甚至于网络犯罪的发生。
三、网络文化导向下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
现代人类文明在网络环境下渐渐被影响,网络风气有时亦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失范问题,紧密结合社区和学校实际,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德育立体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新途径。 (一)用好社会教育大平台
1、整合社会资源 ,用好网络教育平台
当前网络教育平台成为人们最好的教育发展模式,社会教育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不足,现代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专业的网络教育平台吸引了众多的人们,以其先进的理念,其独特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被广大青年大学生所认可。
拓宽社会教育阵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大校外网络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学校、社区和文化馆,扩充一批公益性教育活动场所,开办公益性、规范化的电子阅览室,创造文明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激励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支持网络文化德育建设工作,强力优化社会教育环境,社区各部门协作加强学校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取缔“黑网吧”和变相经营网吧,严厉整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实行校园重点安全管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此外,一些社会媒体也担当社会教育任务,如报刊、书籍、图书馆、广播、电视和电影等等,通过网络,链接中央、省市的主流媒体,将先进人物的事迹、成长历程、影响与做人的品质,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围绕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寻求思想帮助与品质的感化,让每一位大学生从鲜活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成才的目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内外结合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内外结合,内外同时发力才能取得好的(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效果。外,是指外在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公民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环境教育馆等基地参观学习,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网络活动,使之成为全体大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
内,是内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强调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强调公民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兴亡的重要,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的自我培养,自律意识,从而抑制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和网络犯罪的发生,使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二)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家校互动教育,家校合力是公民道德教育重要的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的特色教育资源,把学校的各种举措和重大活动以及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及时发布给学生家长,构建家校联动网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大型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亲子”活动,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以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改变重智轻德、重智轻能、重养轻教的倾向,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教会子女学会做人,引导家长拓展教育空间,支持、鼓励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子女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子女全面发展。学生在家校联手教育中得到很大进步,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学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整体化推进,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整合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网络时代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增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教育。网络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能够掌握和运用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每个教学者本身占有资源总量及占有资源途径相对较小,个体差异较大,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从学校层面,搭建资源平台,整合优化网络教育资源配置,以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优势,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网络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文化育人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爱国主义主义觉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突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等一系列内容,培养健全人格的,个性的发展,培养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国家意识,努力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01).
[3]葛成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思考[J].前沿,2005(7).
[4]建好网站,加强育人.西北工业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4-11-05(4).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目前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特别是高校各个领域,如何通过网络文化的导向,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课题。
一、科学界定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网络文化在网络空间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由于网络于全世界联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以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极大地推动人类活动的广泛化和文化传播与交流,然而,也让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网络文化道德问题较为集中和突出的群体之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二、网络文化导向下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发展迅速,网络遍布学校,网络文化教育平台依托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创办具有信息共享的个性化教育分类信息平台,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满足更多学员们求知成才的愿望,为大学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网络是互动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由性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环境,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网络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平台,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与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的社会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进行沟通和交流。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上的垄断地位和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改变赋予网络中每个人平等和充分的话语权,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会交流,提供了广阔的便利的交往和休闲空间。
3、网络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飞速发展的新媒介,由它所催生的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网络文化人际交往作为现实人际交往在网络空间中延伸和继续,必然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产生影响,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诸如平等、民主、自信等良好的观念,网络人际交往成为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有力杠杆,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延伸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1、网络文化诚信缺失
网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空间,网络社会是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人际交往中互动角色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性,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互动中可以选择扮演与自己本身不相符的,甚至是错位的角色,致使个人责任感削弱,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问题日渐突显,网络诚信缺失: 如剽窃知识成果,侵犯知识产权,发布 假信息欺骗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公民道德失范行为。
2、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文化是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传播的不只是文字和图像信息,更是一种超越国界和地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互动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带来了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的泛滥和流传,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通过网络文化宣传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易使尚没成熟的高校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在多元化中陷入混乱,致使部分大学生主流思想观念的退化,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化和理想信念的淡化,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侵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产生,混淆是非和善恶,集体意识淡漠,甚至是极端利己主义。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网络文化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甚至違法现象,对网络管理和网络文化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在网络交往中,由于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特征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散布“黑色信息”、恶意篡改数据文字、制造和传播各种病毒,诋毁中伤他人,败坏他人名誉,甚至于网络犯罪的发生。
三、网络文化导向下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
现代人类文明在网络环境下渐渐被影响,网络风气有时亦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失范问题,紧密结合社区和学校实际,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德育立体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新途径。 (一)用好社会教育大平台
1、整合社会资源 ,用好网络教育平台
当前网络教育平台成为人们最好的教育发展模式,社会教育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不足,现代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专业的网络教育平台吸引了众多的人们,以其先进的理念,其独特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被广大青年大学生所认可。
拓宽社会教育阵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大校外网络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学校、社区和文化馆,扩充一批公益性教育活动场所,开办公益性、规范化的电子阅览室,创造文明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激励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支持网络文化德育建设工作,强力优化社会教育环境,社区各部门协作加强学校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取缔“黑网吧”和变相经营网吧,严厉整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实行校园重点安全管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此外,一些社会媒体也担当社会教育任务,如报刊、书籍、图书馆、广播、电视和电影等等,通过网络,链接中央、省市的主流媒体,将先进人物的事迹、成长历程、影响与做人的品质,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围绕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寻求思想帮助与品质的感化,让每一位大学生从鲜活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成才的目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内外结合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内外结合,内外同时发力才能取得好的(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效果。外,是指外在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公民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环境教育馆等基地参观学习,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网络活动,使之成为全体大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
内,是内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强调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强调公民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兴亡的重要,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的自我培养,自律意识,从而抑制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和网络犯罪的发生,使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二)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家校互动教育,家校合力是公民道德教育重要的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的特色教育资源,把学校的各种举措和重大活动以及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及时发布给学生家长,构建家校联动网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大型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开展的“亲子”活动,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以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改变重智轻德、重智轻能、重养轻教的倾向,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教会子女学会做人,引导家长拓展教育空间,支持、鼓励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子女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子女全面发展。学生在家校联手教育中得到很大进步,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学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整体化推进,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整合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网络时代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增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教育。网络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能够掌握和运用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每个教学者本身占有资源总量及占有资源途径相对较小,个体差异较大,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从学校层面,搭建资源平台,整合优化网络教育资源配置,以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优势,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网络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文化育人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爱国主义主义觉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突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等一系列内容,培养健全人格的,个性的发展,培养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国家意识,努力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01).
[3]葛成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思考[J].前沿,2005(7).
[4]建好网站,加强育人.西北工业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4-1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