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最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形式陈旧,内容空洞,脱离了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重复啰嗦,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同样的素材能从小学一直用到中学,缺乏新意。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段中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月夜的荷塘,绝非别处,只有在荷塘。
作者抓住荷塘夏夜的特色,用“梦”来形容夜景,用“牛乳”写色彩。为什么朱自清能把荷塘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俯下身子,睁开眼睛,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嫔纷的生活,让学生成为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2. 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只喜欢一些轻松易懂的漫画,卡通书,致使他们对语言缺少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更多的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字性的作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读书积累,做摘抄的时候,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吃透每一个词,多练习造句,多思考。作文时。便会随心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3. 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收到了明显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得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特别是在文章体式上可以加以模仿学习,积累的好词好句和丰富的词汇用一种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瘐信的“花落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 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经常“练习”,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口语交际”课中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写作训练,当堂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平时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发言踊跃,理解课文的前提下,也可以让他们写写感想。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5. 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予以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有些学生的习作虽然语句平淡,但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我们同样要多加肯定。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的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6. 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多练笔,多写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薄,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叫做“我看见”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至对所学课文的感想,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肯定并加以奖励,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我看见”。这项练笔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且可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7. 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六三周刊》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大加赞扬,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用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一些好作文进行修改,推荐参加征文,大量学生习作的发展获奖,会对其他同学起到带头和激励作用,在班里会形成良好的习作氛围,学生习作兴趣高涨,作文难度自然就降低了。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收稿日期:2013-12-27
1. 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形式陈旧,内容空洞,脱离了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重复啰嗦,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同样的素材能从小学一直用到中学,缺乏新意。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段中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月夜的荷塘,绝非别处,只有在荷塘。
作者抓住荷塘夏夜的特色,用“梦”来形容夜景,用“牛乳”写色彩。为什么朱自清能把荷塘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俯下身子,睁开眼睛,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嫔纷的生活,让学生成为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2. 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只喜欢一些轻松易懂的漫画,卡通书,致使他们对语言缺少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更多的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字性的作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读书积累,做摘抄的时候,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吃透每一个词,多练习造句,多思考。作文时。便会随心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3. 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收到了明显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得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特别是在文章体式上可以加以模仿学习,积累的好词好句和丰富的词汇用一种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瘐信的“花落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 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经常“练习”,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口语交际”课中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写作训练,当堂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平时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发言踊跃,理解课文的前提下,也可以让他们写写感想。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5. 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予以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有些学生的习作虽然语句平淡,但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我们同样要多加肯定。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的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6. 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多练笔,多写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薄,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叫做“我看见”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至对所学课文的感想,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肯定并加以奖励,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我看见”。这项练笔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且可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7. 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六三周刊》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大加赞扬,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用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一些好作文进行修改,推荐参加征文,大量学生习作的发展获奖,会对其他同学起到带头和激励作用,在班里会形成良好的习作氛围,学生习作兴趣高涨,作文难度自然就降低了。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收稿日期: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