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书仪》“辩秋夏春冬年月日”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xyz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书仪是敦煌写本卷子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分为朋友书仪、吉凶书仪和表状箋启书仪三大类型。《朋友书仪》不同于其他两类,其内容主要叙述朋友之间的离别契阔之情,辞藻繁复感情真挚,体现出强烈的文学色彩。《朋友书仪》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年序凡例,以“辩秋夏春冬年月日”起首,本文从这些罗列节候用语的套话出发,结合历代书籍对秋夏春冬四时的记载,通过对比研究探讨《朋友书仪》中节候用语的深层用意。首先,“辩”与“辨”在古代通用,当为辨别之意,准确地辨别节候用语以便于情感的抒发。其次,对节候的细微感知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关键词: 朋友书仪;辩秋夏春冬年月日;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3-0051-03
  一、辩四时而抒情
  周一良先生在《敦煌写本书仪考(之二)》中把敦煌写本书仪卷子分为三种类型:朋友书仪、吉凶书仪和敦煌表状箋启书仪。
  《朋友书仪》按照十二个月顺序编排,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胪列节候用语的套话。
  第二部分是问候正文,书札按十二个月排列,大部分由往复两通书信组成,前面是远在边塞的游子写给内地的朋友,之后接有答书。在十二月季冬答书之后有一封让别人代为求官的书札,求官書后有一封妇女书。
  第三部分仍是按月份排列的往返书信,内容较第二部分简略。
  《朋友书仪》第一部分首句“辩秋夏春冬年月日”之“辩”字当作何解?
  赵和平先生曾在《敦煌写本〈朋友书仪〉残卷整理与研究》一文对“辩”字做出解释,认为“辩”字的本义是:“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1]
  笔者认为“辩”字应该是分别、辨别之义,论证如下。首先,从字形字义的角度讲,《康熙字典》解释:“辩,同辨。《说文》判也。《广韵》别也。”《说文解字》注解:“治也。治者,理也。俗多与辨不别。辨者,判也。从言在辡之间。”
  由此可知,古代“辩”与“辨”同音通假,二字经常互用,“辨”字的本义为区分、辨别。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处“辩”通“辨”,意为分辨、辨别。结合对“秋夏春冬年月日”注解的内容可知,标题中的“辩”当作“辨”字之义讲最为妥当。
  其次,《隋书·经籍志》经部小学类有:“《月仪》十二卷,亡。”作者已佚,记载在东汉蔡邕、孙吴项俊的著作之后。
  古代小学是关于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其目的是教会儿童读书认字,类似于启蒙教育,如《千字文》《百家姓》。将《月仪》放在经部小学类之下,由此可见《月仪》应包括启蒙教育的内容。
  《朋友书仪》是月仪性质的书仪,第一部分“辩秋夏春冬年月日”双行小字的内容显然是对“秋夏春冬年月日”的注解,类似于训诂学中的同义互训。如对“年”的注解:“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句话出自《尔雅·释天》,属于古代小学内容的一部分。
  由此可推论早期的月仪著作很可能也包括同义互训这一部分的内容,故《隋书·经籍志》将《月仪》放在经部小学类之下。
  既然“辩秋夏春冬年月日”的内容是小学启蒙教育的一部分,那么标题与内容相呼应,“辩”字当作区分、辨别之意以区分时间的不同。
  所以“辩秋夏春冬年月日”应该是《朋友书仪》中独立的一部分,“辩”字当作“分辩”“区分”之意讲,辩四时而作书信。吴丽娱在《关于〈朋友书仪〉的再考察》中也指出过这一点。[2]
  所以,王三庆、黄亮文在《〈朋友书仪〉一卷研究》中说:“或者在具书时,必须辨明离别时间的长短间隔,以及按当时的季节月令,给予阔别与思慕者精确的用语。”[3]
  “辩秋夏春冬年月日”,之后双行小字分别对年月日四时作了注解,比如释“年”云:“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亦曰稔、龄,并可通用。稔者总以年言之。经云数年,亦余年、逾年、累年、三年。”
  这一部分内容流露出很强的时间观念,可见当时对时令的关注以及对日月流逝的感慨。以“年”为例,“频移岁稔,屡改炎凉,亦云频移岁暑,亦云屡移岁序,亦云灰琯屡迁”,都是对时间过去好几年这一含义的不同表达。
  结合书仪这一文体来看,对节候时令的关注可能是书仪早期形态的一种特征,强调分别时间之久,根据时间的不同来选用不同的气候用语。
  与朋友相别甚久,书仪创作的目的是表达离别之久的情感,选用不同的节候用语可以增进情感的表达。
  二、感时间之逝,抒无尽之思
  其中关于秋夏春冬四时的记载,与《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梁元帝纂要》中对四时的记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初学记》与《太平御览》分别是唐宋时期的类书,因《初学记》编撰年代早于《太平御览》,所引资料更具真实性,也不排除《太平御览》所引某些文字出自《初学记》的可能。
  通过对《初学记》《太平御览》所引《梁元帝纂要》中对四时记载文字的对比,可发现《初学记》所引文字较《太平御览》引文更丰富。举例如下:
  《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太平御览·卷十九时序部四》)
  《梁元帝纂要》曰:“春曰青阳(气清而温阳),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天曰苍天(万物苍苍而生)。风曰阳风、春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芳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华节、芳节、良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芳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鸟、好禽;正月孟春,亦曰孟阳、孟陬、上春、初春、开春、发春、献春、首春、首岁、初岁、开岁、发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二月仲春,亦曰仲阳;三月季春,亦曰暮春、末春、晚春。”(《初学记·卷第三》)   《太平御览·卷十九时序部四》记载“春亦曰发生”,《初学记》在“春亦曰发生”之前又引“春曰青阳(气清而温阳)”;《太平御览》中只有对“春”的记载,《初学记》中的记载则更为详细,将春时具体到某一个月份。
  除此之外,《梁元帝纂要》對“夏”的记载不见《太平御览》而见《初学记》。可见《初学记》的引文更接近《梁元帝纂要》原貌,故将《朋友书仪》与《梁元帝纂要》比较时,以《初学记》引文为主。
  《朋友书仪》对春的记载如下:
  春时,春曰青阳,亦云三春、青春、芳景、媚景、美景、韶景、丽景、风春、风和、暄风、和气,四时并可通用之。
  正月孟春,亦云启春、首春、初春、早春、春首、献春、时寒、余寒、尚寒。
  二月仲春,春中、春景、时渐渐暖、已暖、月晚可为极暖。
  三月季春,亦云暮春、晚春、时暄、极暄、暄景、次云已暄、甚暄、极暄。
  将《朋友书仪》和《初学记》引文中对春的记载对比可知,《朋友书仪》的内容较《初学记》引文稍简,但并无太大差别。
  比如《初学记》引文在“天曰苍天”之后作了注解“万物苍苍而生”,但《朋友书仪》中没有任何对节候语的注释,很可能是出于实用目的做出的省略。对春的释语选用最能体现春日特征的词如“芳景”“暄风”,后用“四时并可通用之”加以概括。
  “十二月相辩文”中多出现“边地”“边塞”之类的词语,应该是在边陲之地写给内地友人的书信,边地气候环境不同于内地,古人在选词用语时多以“风”这一意象入文,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征。
  从正月孟春到三月季春,以春时在不同月份的特征来说明对气候的微弱感知,由“启春、时寒”到“春中、已暖”到“暮春、极暄”,多用表示气温的词语表达对时间的流逝之感,有很强的流动性。人生自古伤离别,身处塞外,对友人的思念便寄托在绵延无限的时间之中。
  P·3900号写卷《武则天时期的一种书仪》中对此类节候套语的记载更为详尽。比如“十一月仲冬”之下又注“日月会于星纪,而斗建子之辰”,将时令与日月星辰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有《礼记月令》《淮南子》《列子》等对物候的注解,洋洋洒洒详尽之极。
  但是到郑余庆《元和新定大唐吉凶书仪》“五月仲夏叙云,中夏、仲夏、盛夏”,记载又归于简朴。
  不难看出书仪中对节候套语的记载有一个由简到繁再到简的趋势,这种变化应该与书仪的发展演变有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朋友书仪》是书仪创作的早期形态,特别注重对友人思念情感的表达。
  “辩秋夏春冬年月日”之“辩”意为“区分”“辩别”,朋友之间要明确时间的重要性,以此告知对方书信创作的具体时间,同时根据不同的节气选用不同的时间用语。
  所用时令用语选用最能体现边地风光与气温变化的词语,用最细微的描写感知时间的流逝,以时间为诗流露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参考文献:
  [1]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吴丽娱.关于《朋友书仪》的再考察[J].中国史研究,2001.
  [3]王三庆,黄亮文.《朋友书仪》一卷研究[J].敦煌学,第二十五辑,2004.
  作者简介:
  高男男,女,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明代前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中,李梦阳倡导的“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诗文理想奠定了七子派诗文理论的基调,对明前期的“台阁体”诗风给予了猛烈抨击,企图通过复古的方式改变围绕在诗歌创作中的理性化和俗化倾向,恢复情感在文学中的价值。本文通过简析李梦阳在文学复古主张中的重情观念,梳理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征的追求,从而确定其对于以诗歌抒发真情的重视。  关键词: 明代中期
期刊
摘 要: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整个社会呈现变革状态。婚姻作为族群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势必受到社会变革影响,以神州瑶都江华为中心的湘南瑶族也感受到了这种“青萍之末”。民国时期湘南瑶族的婚姻观也开始从传统向现代演变,固守传统与融会贯通并存:一是婚恋过程中的破旧迎新;二是民族内婚制度逐步打破;三是家庭责权日渐平等化;四是原始封建习俗的残留至深;五是地区观念差异较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新变,既是传统习俗
期刊
摘 要:文学对生活的意义,在于如何去发现美,在生活中去寻找“美的瞬间”;重建和探询生活的美好意义,与各种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世纪末情绪”抗争,成为作家的责任和初心。“美的瞬间”常系于命运中的偶然性,生活中充满各种可能。文学的功用,即在于能够使人发现许多大言不惭的虚妄,洞察世事的玄妙,感悟生命的真谛,增长从容的智慧。  关键词: 文学的智慧;美的瞬间;偶然性  中图分类号: I3/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作为20世纪极富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毕加索,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绘画,且硕果累累、成就非凡。多变丰富的艺术风格让他在绘画史上熠熠生辉,如同一个永远朝气蓬勃的少年在艺术史上散发着他独特的耀眼光芒。本文主要就毕加索不同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和成就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探讨毕加索长达九十多年的一生中几经蜕变渐趋成熟的绘画特色及其艺术形式,通过其代表作来分析不同风格时期的差异特点、原因和他
期刊
摘 要: 《长生殿》中李隆基、杨玉环的关系不是帝王对后妃的感情和身体的简单占有,李隆基、杨玉环两人从无爱到相爱再到深爱,经历了感情的三个阶段,人生的悲欢离合,祭奠了两人的情感,成就了他们伟大的爱情。作者洪昇也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归宿,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关键词: 长生殿;无爱;相爱;深爱;三个阶段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
期刊
摘 要: 围绕武威文庙匾额研究存在的问题,首次运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全球史视野下深入研究,从中发现武威匾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在安定边疆、中华民族形成上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由此为新时期武威文庙匾额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武威文庙匾额;历史情境;全球史视野  中图分类号: K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2-0093-04  目前,
期刊
摘 要: 孟子将传说中的圣君舜,塑造成以孝教化天下的孝子形象,由此提出和论证了“以孝治天下”的可行性,即通过孝来建立规范的家庭伦理秩序以和谐家庭关系,从而安定社会、巩固国家的统治。本文从《孟子》对舜孝子形象的书写说起,进而谈论了孟子孝治思想的理论建构和对后世的影响,这是一种兼具开创性和进步性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当世价值。  关键词: 《孟子》;舜;孝子形象;孝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竹内好曾综合主题、结构和技巧等因素将《呐喊》中的篇目粗略分为六类,《故乡》和《社戏》同被归入第四类,即“最适合于李长之所说的‘抒情性’的作品”①。乍看之下,《故乡》《社戏》同为以第一人称回忆故乡人事风物的叙事性散文,抒情意味较之其他篇目更为鲜明,具备一定同质性。但细读文本便能察觉,二者笔调、氛围、主旨有明显不同,“变”的成分不容忽视。不过,鲁迅在“呐喊时期”的人道关怀与现实批判始终“不变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享誉中外的华人作家严歌苓以刚柔并济、极度凝练语言和犀利深刻的写作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之一。《第九个寡妇》从三个方面体现她独特的女性书写方式:首先是使用陌生化方法给予王葡萄一双蒙昧的眼睛,使其在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下呈现出天然的混沌和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其次是用女性身体叙事解放男权意识对文本叙事的桎梏,唤醒女性主体
期刊
摘 要: “二拍”作为明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其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的缩影。本文主要提取“二拍”中的各种女性,通过分析她们在整个故事中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价值观念等等,深入探究这些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二拍;女性形象;凌濛初;话本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3-0008-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