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叙事特色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全景画”式的叙事描写
  《子夜》以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上海为背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描写,从乡村到都市、从底层民众到英雄式的民族企业家,涵盖各个阶级、各个地域,具有现代小说所少有的“全景画”式的特征。
  一般说来,史诗型的长篇小说大都采用一种对生活作长河式的纵向描述的叙述方法,时空跨度大,而《子夜》则不同,它截取的是生活中的片段,并且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两个月,但在这有限的时间跨度内却展示了恢宏的规模和气度。譬如《子夜》一共十九个章节,除第四章外,书中人物的活动场景大都在上海展开。从黄浦外滩到南京路,从租界内的高级洋房到闸北的丝厂,《子夜》的取景没有局促在一街一巷,而是着眼于大规模、大跨度展开的都市空间。茅盾似乎没有雨果那种在小说里为一座城市绘制一幅鸟瞰图的兴致,而是先简洁地勾勒城市的轮廓,再将整幅图景的内部加以填充,宏观地呈现总览的图景。如小说第九章的故事地点南京路,本是最能体现上海都市风貌的繁华商业街,其间游乐场、大饭店鳞次栉比,但小说里至多也只是闪现一下店铺的名字(如跑马厅和三大百货公司)等,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
  此外,《子夜》中常见比喻和象征的写作手法,这种运用并非只为增加文本的艺术性,更在叙事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故事在整体布局上求大、求全,单纯地铺陈细节就很难凸显层次,所以就要以小见大,以一件具体的事情映射、暗喻一个时代的变化轨迹,带给读者强烈的纵深体验。如第一章写吴老太爷受上海光怪陆离景观的刺激脑充血而死,就是一个大的比喻、一则讽喻性寓言,它暗示了旧式市民和新时代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上海的繁华奢靡之下暗藏着腐朽与堕落。此处的故事情节并非是一个人物意外死亡那么简单,它在作者笔下以偶然的形式表現,实则具有不可撼动的必然性。据茅盾自己说,他最初的构想就不仅仅是为了叙述几个人物或几个故事,而是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年动荡的中国得到全面的表现”。
  二、全知的叙述视角
  就整体而言,《子夜》的叙述者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作家以叙述者的身份直接叙述,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便于总揽全局,具有广阔的艺术视野;同时,作者又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作理智的、客观的叙述。
  作为一部社会分析小说,《子夜》的叙述语言遵循着现实主义的法则,不带主观情感、冷静地呈现社会现实,以便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与定夺。但《子夜》的叙述者又确实是个肆意的介入者,时时进入故事,指点干预。他的指点,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类。一是对人物的定性评价,如初次写赵伯韬,说他是“公债场上的一位魔王”;写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逃到上海的地主冯云卿,则更为直白地说他是“在成千成万贫农的枯骨上”“建筑起他饱暖荒淫的生活”。二是对事件性质的评价,如第九章开头写在“五卅纪念节”这天,“上海的居民例如冯云卿这般人,固然忙着张罗款项过节,忙着仙人跳和钻狗洞的勾当,却是另外有许多人忙着完全不同的事:五卅纪念示威运动!”这里“钻狗洞”的冯云卿与“许多人”形成对比,带有明显的褒贬倾向。三是自由进出人物的内心,如吴荪甫在办益中公司时,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他此时的感想可真是杂乱极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刚才勃发的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已经渐渐在那里缩小,而个人利害的顾虑却在渐渐扩大,终至他的思想完全集中在这上面了。可不是李玉亭说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么?弱者终不免被吞并,企业界中亦复如此……吴荪甫这么想着想着,范围是愈缩愈小,心情是愈来愈暗淡了。”作者时而抽离人物,时而进入人物的内心,描写他们的下意识和幻觉,增强了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不过,虽然叙述者对故事有诸多干预,但在该把叙述的权利交给文本人物时,叙述者并不会出面干涉,这在第一章各色人物登场时就表现得很明显。每个人物出场时,叙述者并非对其信息做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只见其面、不知其名。如轮船局里的一位办事员,出场时一直被写作“瘦长子”,直到书中人物杜竹斋喊出他的名字,作者才以“福生”来称呼他。小说对主人公吴荪甫的介绍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从他出场被称作“紫酱脸的人”,再到被福生称为“三老爷”,最后被杜竹斋喊作“荪甫”,才介绍到他的名字。
  三、“网状交叉式”的叙事结构
  《子夜》一书在叙事规模上追求宏大,但在时间跨度上很受局限,这就要求叙事空间必然要向立体纵深发展。线性的故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故事从头讲到尾)很难达到全面反映时代的要求,于是作者最终选择了“网状交叉式”结构来叙事。
  全书共有五条线索,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为中心,同时表现吴荪甫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等,几条线索同时发展,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回环连锁,构成巨大的网,织出一幅时代图景。这五条线索具体是:一、在发生公债危机部分,主要表现的是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即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阶级的矛盾;二、在吴荪甫等人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则交织了吴荪甫与朱吟秋等人的斗争,这是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三、吴荪甫与裕华丝厂的工人发生冲突,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这条线索虽然展开得并不充分,但冲突表现得很有张力;四、双桥镇的农民暴动使吴荪甫在家乡的产业受损,这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最后,还有一条并不直露的线索,即吴荪甫与家人(妻子和弟妹)之间的矛盾,这是资产阶级封建性的体现。
  五条线索各自交叠却又各有所指,既独立发展又互相交错,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一切显见的社会矛盾,从各个层面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环境;同时,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提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以及“写大时代”、写“全般社会”的艺术追求。
其他文献
此玉琮(cóng)分为三节,每节雕琢有人面纹,人眼刻有双重眼圈,嘴部刻有长方形的螺旋纹,头上有冠帽装饰。该玉琮原为清宫旧藏,内壁刻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写的一首御制诗《咏汉玉辋头》:“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鼌采全隐外发色,葆光祗穆内蕴精。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乾隆不仅命人在内孔上刻琢诗文,还制作了铜胎珐琅胆放在玉琮内孔,将其改制为香炉使用
期刊
1904年的春天,浙江桐乡乌镇的植材高级小学里,8岁的小男孩沈德鸿在一帮学生中显得尤为出众。特别是他的作文,总能洋洋洒洒地一气呵成,不僅文藻出色,还颇显少年的情怀与担当。12岁时,沈德鸿就在会考作文中写下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小学毕业后,沈德鸿听从家人的建议独自踏上去往湖州的列车,开始异乡漂泊的中学生活。在一次自命题写作课上,沈德鸿巧妙而大胆地借鉴庄子的《逍遥游》,以《
期刊
如何看待“凡尔赛文学”?  “我们最想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没有的。”(《河童》)  如何评价身边的“老好人”?  “老好人首先像天上的神。第一,可以讲讲高兴的话;第二,可以倾诉不平;第三——有他没他无所谓。”(《侏儒的话》)  读不懂名著怎么办?  “无论阅读何等优秀的作品,势必受到读者的年龄、经历或修养的种种制约。因此毫不足怪,任何人都有感到费解的时候。尽管这也并不值得骄傲,但至少应该
期刊
作品概況  《子夜》  作者:茅盾  字数:约30万  初版时间:1933年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茅盾捐赠稿酬设立的专门奖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
期刊
001  1892年3月1日,一个漂亮的男孩降生在日本东京。因其生于辰年、辰月、辰时,家人便给家中这个最小的孩子取名为“龙之介”,随父姓新原。然而,在龙之介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芥川富久就精神失常;许多年后,他在作品《点鬼簿》中这样描述母亲,“我母亲是个疯子。……她的脸小,身子也小,而且她的脸不知什么原因是灰的,毫无生气”,并表示“从没感受过母亲般的慈爱”。龙之介被过继给舅舅芥川道章后,就改姓为
期刊
古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段落(孟子)曰:“……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领齐国崛起,率先成为天下霸主。但在孟子看来,这份功绩远称不上伟大。相比于夏、商、周三
期刊
海涅,除了广为人知的文人身份,他还是一位革命者、反宗教者和瘫痪多年的病人。这些身份使海涅一生与“死亡”命题相伴,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海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诗歌作品都带有浓烈的死亡色彩。因而,了解这些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他。  一、恋爱苦闷的吐露  爱,是海涅抒情诗中永恒的主题。有人称海涅的爱情诗中浓浓的抒情意味让德语从此有了诗意,连自称“太阳”的尼采都说:“是海涅使我懂
期刊
海因里希·海涅是继歌德之后德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人相媲美。海涅的诗歌既有充满“玫瑰”和“夜莺”的爱情抒情诗,又有带着“剑”和“火焰”的斗志满满的政治讽刺诗。  外国诗歌阅读一直是诗歌阅读欣赏之中的难点,因为外国诗歌是翻译后的作品,消除了原生语言的韵律节奏美,即便译者的水平非常高超,可能也无法在音韵方面探求审美体验,加上因为地域文化的民族
期刊
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8月,陈独秀、杨明斋、李达等人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后,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全文传入中国的人:陈望道  陈望道,浙江义乌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并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陈望道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
期刊
一、吴荪甫: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本家  作为《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在小说中初登场的时候,茅盾就在一片紧张嚣喧的氛围里,对他进行着力渲染,使读者一看便知,这绝不是一个等闲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茅盾又具体展示了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两面性,他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反动的一面。  作为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积极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有着振兴民族工业的热情与抱负,他坚信“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