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这些“第一”,你知道吗?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pysw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8月,陈独秀、杨明斋、李达等人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后,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全文传入中国的人:陈望道
  陈望道,浙江义乌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并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陈望道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人:蔡和森
  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建党的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產党”。此外,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本公开性机关刊物:《新青年》月刊
  《新青年》月刊是五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最著名的革命刊物,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刊物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20年9月第八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于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26年7月《新青年》停刊,前后共出63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关:人民出版社
  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出版机关——人民出版社。为了避免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人民出版社的书刊上故意印着“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字样。该社印刷发行了《共产党宣言》等10多种马列主义丛书和其他革命书籍,对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1923 年,该社与《新青年》合并。
其他文献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仅有十多年,就题材而言,他的作品可分为历史和现实两大类,其前期创作多以历史小说为主,后期则转向现实创作,表达对人性、社会的批判,有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理性思考。  站在历史的土壤里“借古讽今”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多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芥川毫不掩饰《今昔物语集》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想起自己作为作家起步的时候,从中获得了力量,来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和艺术。”他
期刊
这篇散文是芥川早年的习作,其中“大川”指他的故乡隅田川。芥川通过恬静、雅致的语言,将隅田川描摹得极富诗意,以表达自己浓厚的乡土之情。同时,通过刻画大川附近传统景观的消失,芥川表达了对精神原乡丧失的伤感,对现代文明冲击传统事物的焦虑,展现出对于时代变迁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芥川后来文学作品中的“丧失感”在这篇文中已初具形态。  这条大川的水所抚爱的沿岸各个城镇,都是我念念不忘的地方。大凡吾妻桥以下的
期刊
此玉琮(cóng)分为三节,每节雕琢有人面纹,人眼刻有双重眼圈,嘴部刻有长方形的螺旋纹,头上有冠帽装饰。该玉琮原为清宫旧藏,内壁刻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写的一首御制诗《咏汉玉辋头》:“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鼌采全隐外发色,葆光祗穆内蕴精。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乾隆不仅命人在内孔上刻琢诗文,还制作了铜胎珐琅胆放在玉琮内孔,将其改制为香炉使用
期刊
1904年的春天,浙江桐乡乌镇的植材高级小学里,8岁的小男孩沈德鸿在一帮学生中显得尤为出众。特别是他的作文,总能洋洋洒洒地一气呵成,不僅文藻出色,还颇显少年的情怀与担当。12岁时,沈德鸿就在会考作文中写下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小学毕业后,沈德鸿听从家人的建议独自踏上去往湖州的列车,开始异乡漂泊的中学生活。在一次自命题写作课上,沈德鸿巧妙而大胆地借鉴庄子的《逍遥游》,以《
期刊
如何看待“凡尔赛文学”?  “我们最想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没有的。”(《河童》)  如何评价身边的“老好人”?  “老好人首先像天上的神。第一,可以讲讲高兴的话;第二,可以倾诉不平;第三——有他没他无所谓。”(《侏儒的话》)  读不懂名著怎么办?  “无论阅读何等优秀的作品,势必受到读者的年龄、经历或修养的种种制约。因此毫不足怪,任何人都有感到费解的时候。尽管这也并不值得骄傲,但至少应该
期刊
作品概況  《子夜》  作者:茅盾  字数:约30万  初版时间:1933年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茅盾捐赠稿酬设立的专门奖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
期刊
001  1892年3月1日,一个漂亮的男孩降生在日本东京。因其生于辰年、辰月、辰时,家人便给家中这个最小的孩子取名为“龙之介”,随父姓新原。然而,在龙之介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芥川富久就精神失常;许多年后,他在作品《点鬼簿》中这样描述母亲,“我母亲是个疯子。……她的脸小,身子也小,而且她的脸不知什么原因是灰的,毫无生气”,并表示“从没感受过母亲般的慈爱”。龙之介被过继给舅舅芥川道章后,就改姓为
期刊
古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段落(孟子)曰:“……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领齐国崛起,率先成为天下霸主。但在孟子看来,这份功绩远称不上伟大。相比于夏、商、周三
期刊
海涅,除了广为人知的文人身份,他还是一位革命者、反宗教者和瘫痪多年的病人。这些身份使海涅一生与“死亡”命题相伴,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海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诗歌作品都带有浓烈的死亡色彩。因而,了解这些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近他。  一、恋爱苦闷的吐露  爱,是海涅抒情诗中永恒的主题。有人称海涅的爱情诗中浓浓的抒情意味让德语从此有了诗意,连自称“太阳”的尼采都说:“是海涅使我懂
期刊
海因里希·海涅是继歌德之后德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人相媲美。海涅的诗歌既有充满“玫瑰”和“夜莺”的爱情抒情诗,又有带着“剑”和“火焰”的斗志满满的政治讽刺诗。  外国诗歌阅读一直是诗歌阅读欣赏之中的难点,因为外国诗歌是翻译后的作品,消除了原生语言的韵律节奏美,即便译者的水平非常高超,可能也无法在音韵方面探求审美体验,加上因为地域文化的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