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的规范逻辑与路径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融贯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和现代化三种价值的公共性实质载体,内含“国家—社会—个体”的合法性证成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是回应转型困境、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由路径。其中,枢纽在于宪法作为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的转介平台的论证和转介原理分析,由此可构建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理论框架,亦可提炼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的规范逻辑。在此基础上,梳理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调整的制度需求,明确适应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调整的具体指向,思考核心价值观对治理
其他文献
在《东亚女性社会角色与社会参与的中日韩三国比较研究》(上)的基础上,下篇尝试对20世纪后中国和日本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现代国家进程中,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参与变化进行研究。将现代国家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现代国家建设的萌芽时期,日本自1868年结束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至1945年二战结束。中国自1912年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至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阶段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成熟期,日本自二战结束1952年恢复主权国家,导入美国式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开始。中国自1949年开始导入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艺术行动者,开始以不同形式的身体实践积极介入各类公共空间,并以此重构关于空间的话语场域。艺术中的身体不再仅作为再现的符号被分析和阐释,而是拥有直接行动力量的主体,以现实中的出场转译艺术家对空间的思考与想象。在不同的身体实践中,身体所显现出的内在意涵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映射出身体与空间相互激活的关系,并显示了身体作为“观念的行动”所蕴含的积极力量。观察近年来身体介入空间的艺术实践,亦能反向映射出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及地方之间相互交织的境遇。
多年来,高等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与学生的
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村级治理行政化成为当前乡村治理中明显的改革趋势。村干部的职业化、组织体系的科层化、村级事务的行政化与治理方式的规则化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村级治理行政化的主要表现。人口流动带来的内生性权威与地方性规范的解体,构成村级治理行政化产生的社会结构基础;国家自上而下的资源输入带来了村庄治理事务和行政任务的增加,由此外生性资源的引入成为推动村级治理行政化的经济基础。村级治理行政化使行政控制权力向乡村社会强化,一方面推动了村级治理的规范化运作,提升了国家政策在乡村社会的执行效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经济的中高端结构增长。高端服务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端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中国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财政支持都会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相关的政策启示是高端服务更加强调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高端服务业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展现。通过激发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提供
中国特色治理体系下的纪检监察和违法犯罪交叉案件的产生,既源自纪检监察与违法犯罪处理机制中临界点的模糊性,又来自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职权的交叉分工,而最根本原因是
近年来,越来越多被曝光的腐败案件显示,虽然官员在进行决策时是有风险-收益的考量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聚焦于个体决策,风险感知是职务犯罪罪犯从事腐败行为的决策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权力距离为测量指标的圈内化组织文化,对官员个体从事腐败行为决策时的风险感知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单位权力距离感知与腐败被发现和被法律惩处的风险感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在中国科层组织“圈内”文化影响下,官员在单位集体中感知到的权力距离越大,个体对上级权威的服从性越明显,服从上级就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从而造成大量一把手带
先发优势可以分为要素性先发优势、技术性先发优势和制度性先发优势三类。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领先优势的,湖北要发挥好、利用好;对国家有要求、发展有前景、前期有“苗头”的少数领域,湖北应实施重点突破,着重培育先发优势。今后要在更多领域(包括未知领域)培育和发挥先发优势,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还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作保障。
明代以前,陆机拟古诗典范地位得以确立,时人重在比较陆机与江淹拟古诗,揭示两人渊源关系,并讨论拟古方法,指出陆机拟古之弊与南朝拟古之风、元代书画的遗貌取神有关。明代复古思潮盛行,学人既批评陆机拟古诗注重辞藻、逐句模仿,以致缺乏创新、神韵,也肯定陆机拟古诗为学诗门径,富有神思、苦心。同时,明人开始建构拟古理论,认为拟古既要注重原作风格,又要分清诗体难易,甚至提出古诗不可拟的观点。清代文风丕变,清人认为陆机拟古诗平弱、呆板,但肯定其开创之功,赞赏其有思致、气骨。此外,清人对拟古尺度有所讨论,提出拟古既不能一味模
自孟子与告子人性论争辩以来,历代学者的思想构建往往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其中通常体现着其为学立论的价值归属。北宋理学的造道担当张载在人性论上有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具体分殊。张载的人性论是其思想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在对道家思想融摄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经典人性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铸,其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经过了本天道以立人道、由“气质之性”复归“天地之性”、由人道上达天道三个渐进的层次。其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理路展现出张载人性论的天道根据、内在理路和价值指向,同时呈现出张载援“道”以“造道”的历史使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