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大学生匿名表达取向分析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y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匿名社交的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使用QQ群匿名社交的行为、内在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匿名表达的大学生有两点诉求,即希望能够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希望自己发表的言论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和关注。为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可采取三种的措施:一是完善高校学生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完善高校学生情绪疏导机制,三是规范社交媒体平台中大学生匿名言论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QQ群;匿名表达;情绪疏导;高校学生管理;社交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106-13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QQ、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匿名网络社交兴起以后,高校大学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言论。而且,匿名聊天的话语尺度也逐渐放大,匿名情景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因此,对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大学生匿名现象进行探究,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群体需求,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二、大学生QQ群匿名情况
  (一)网络匿名性
  网络自兴起之时就有了匿名特性。网络交流均以代号形式出现,而这种虚拟代号通常并不能和发言者的真实身份发生联系,使得大学生的外貌、年龄等个人特征以及姓名、职业等社会身份被隐匿。针对大学生网络匿名性表现,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两点:
  一是网络匿名性能够为发表言论的各方提供一个公开、平等的环境。如张再云(2003)在对匿名性本质进行分析时认为,匿名性赋予了网络以公开、自由、平等参与等优点[1]。陈曦(2014)以“均等假说”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相较于现实而言,网络社会中的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网民包括大学生提供更为平等的交流环境[2]。
  二是网络匿名性能夠冲出社会规范,促使人们进行自我表露。如吴正国(2001)在对匿名性进行表述时,认为网络上的匿名状态会让人脱去生活的面具,摆脱现实社会中的规范和束缚,表现“本我”,且在言语上更为坦率[3]。王芳(2012)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具有匿名性的网络社区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两点需求:一是为表达自我的真实意见和种种情绪提供了宣泄途径,二是能够使自己的言论逃避社会压力或法律责任[4]。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社交性的网络平台存在自身特殊性。以QQ群、微信群和人人网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正是通过“熟人的熟人”模式进行社交扩展,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搬”到网络社区[5]。这一点对于以校园为主要社交场所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互联网的匿名性质。近年来,以QQ群匿名功能为代表的匿名社交方式兴起,虽然重新为交流双方提供了隐藏身份的机会,从而赋予了社交平台以新的匿名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社交网络匿名表达与传统互联网的表达行为又具有了相似的性质。
  (二)大学生网络表达行为
  在众多参与网络表达的网民中,拥有便捷上网条件和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群体是其中的一支重要群体。关于大学生网络表达,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大学生网络表达基本表现的认知,二是在社交媒体兴起后,针对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表达的看法。
  大学生网络表达行为丰富多样,他们通过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其表达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如王宇航(2011)在针对90后大学生展开调查的过程中,将网络表达目的分成了个人倾诉交流、信息咨询、正常事务讨论、打发时间等类型,并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男生的网络表达倾向于获取信息,女生网络表达则倾向于交流等结论[6]。夏雅敏(2013)通过对网络话题的观察,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表达特点,既包括表达形式的生动性、方式上跟随潮流,又表现为内容上的批判性等,提出网络匿名表达能够促使大学生更自由地进行交流乃至宣泄[7]。
  在社交网络表达方面,周葆华(2014)通过对不同性质的网络平台展开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人网和微博等社交网络上的表达程度最高[8]。虞鑫(2014)通过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意见表达进行了调查,得出表达行为会受到社会资本(包括情感羁绊和利益联结)和个人意愿等因素的影响[5]。另有学者也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表达行为与校园管理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如闫方洁(2015)认为,微博、微信等媒介早已取代教室、宿舍等传统载体,成为校园管理工作中收集意见的重要渠道[9]。陈树文(2015)则认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能够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得到更广、更快的传播,从而令高校管理者能够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动向和需求[10]。
  三、问卷分析
  本研究依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1,结合技术接受模型2的相关概念以及QQ群匿名的实际特征,构建了QQ群匿名表达行为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
  假设一: 大学生使用QQ群匿名的动机强度对使用行为频率有正向影响;
  假设二: 大学生使用QQ群匿名的满足程度对使用行为频率有正向影响;
  假设三: 大学生感知风险程度对使用行为频率有负向影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结构问卷调查搜集数据。调查人员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华中地区21所高校按“985”“211”和普通本科分为3层,每层抽取2所学校,共抽取6所学校。其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在同类下属6所高校中抽取两个院系作为样本。最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每个院系中抽取一个班级,将班级中全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资料收集采取“集中填答问卷,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填答问卷的时间约为5-10分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实际回收有效样本310份,有效回收率为86%。
  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信度效度分析、频数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QQ群匿名的使用动机、满足度及感知风险程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关系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1.使用行为的测量。 对于大学生QQ群匿名的使用行为,本研究分三个层面测量,分别是行为频率、行为环境以及行为表现。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需要了解大学生使用QQ群匿名功能的频率、不同类型QQ群中的匿名使用情况以及大学生QQ群匿名表达的具体内容。
  2.动机指标构建。大学生选择QQ匿名进行表达,一定程度上说明匿名形式可以为他们在表达中的某些动机提供条件。基于这一含义,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并结合QQ群匿名的使用特征,将使用QQ群匿名进行诉求表达的动机分为社会和个人两大层面。其中社会层面动机分为平等性动机和去抑制化动机,个人层面动机则包括社交性动机和信息性动机(见表1)。
  关于平等性动机。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所在的QQ群多为与学校生活相关的熟人社群。在这些QQ群中,實名发言常常会受到现实身份的影响,所发表的言论也会因现实身份不同而受到不同关注。在实名环境下,现实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QQ群中的意见也会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从而受到其他群成员更多的关注;而一些在平时生活中的言论弱势者,在QQ群中受到的关注必然相对较少。
  以QQ群匿名聊天为代表的匿名社交,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平等的交流环境。在匿名的交流环境中,QQ群成员之间不再存在外貌、能力、身份、地位等社会等级的差别,彼此之间仅通过匿名身份来相互交流。社会等级的消失可以消除因之而产生的刻板成见,可以消解言论关注度的现实等级,使得QQ群匿名聊天成为一个平等的发言空间。在这种言论成为唯一关注点的交流环境中,学生可以使自己的言论获得与他人同等的关注度。
  二关于去抑制化动机。大学生在使用匿名方式发表言论时存在去抑制化动机。行为主体在匿名社交中,存在着消除社会规范影响力的倾向,即减弱或消除外部规约给自身带来的束缚和抑制,表露内心的真实情感及想法,从而表现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行为特征 [2] 。
  此类动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确的诉求表达,即消除社会环境压力带来的顾虑,自由表达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这类诉求是明确而清晰的;二是情绪宣泄,即行为主体对于某些涉及自身权益的问题积压着强烈的情绪,并选择用匿名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泄。
  关于社交性动机。社交性动机是指人们在与其他人群进行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闲聊或者讨论的形式发表言论,表明自己的利益诉求,营造出讨论的热烈氛围。匿名的QQ群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平台,可以使群成员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社交活动。其具体表现为群内部闲聊和话题讨论,即群成员在匿名性的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用相对轻松的语言发表自己的利益观点,在热烈的环境氛围中维持群内部关系,使自己的诉求表达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响应[11]。
  关于信息性动机。使用QQ群匿名,可以排除现实诸多因素的干扰,毫无顾虑地进行问题咨询并获得他人回答。这些问题大多与现实因素相牵连,涉及公共利益或自身权利。行为主体以实名身份不便公开咨询,便可以匿名身份获得与自身权益相关的信息以便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将自己认为对高校管理以及对自身利益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发布到群里,使信息在没有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得到更大范围传播,从而使得自己的诉求或意见得到更多的关注。
  3.感知风险程度测量指标。在使用QQ群匿名的过程中,动机与感知风险程度相互依存,大学生预测的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媒介接触的可能性。本研究将感知风险分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分别为感知隐私风险、信息接收风险以及易发冲突性风险(见表2)。
  (1)关于整体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通过对整体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可知(见表3、表4),信度检验AlPha系数为0.879>0.8,说明量表各指标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该指标信度是理想的,相关变量和题项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检验的KMO值为0.713>0.7,证明本问卷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有意义。
  (2)动机测量指标信度、效度检验。由表5和表6可知,动机量表信度系数α=0.828>0.8,信度良好;效度系数KMO值=0.807>0.8,说明效度良好
  (4)满足度量表信度、效度检验。由表9和表10可知,感知风险程度测量量表信度系数α=0.849>0.8,信度良好;效度系数KMO值=0.84>0.8,说明效度良好。
  通过对整体问卷和具体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证明本次调查的测量具有一致性和準确性,能够稳定而真实地对所测变量进行反映和呈现。
  一是关于QQ群匿名功能使用频率。调查发现,QQ群匿名功能使用频率(见表12)在各个层次分布较为不均匀,其中从不使用的大学生占33.5%、很少使用者占44.2%、有时使用者占16.8%、经常使用者占4.8%。由此可以看出,QQ群匿名的使用者占近7成,大学生在QQ群中匿名表达行为发生的频率较高。
  二是关于不同类型QQ群匿名使用情况。
  四是关于假设验证。首先平等性和去抑制化的动机强度对使用行为频率有正向影响,社交性和信息性动机强度均与使用行为频率无显著关系。QQ群匿名的使用动机(A)是对其需求的体现,同时也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大学生使用QQ群匿名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在群聊时使用匿名的频率来表示。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见表14、表15),R=0.582,R2=0.338,P=0.000<0.05。说明大学生在群聊里使用匿名的频率与动机之间呈显著相关性。
  通过对变量之间概似比分析可知(见表17),P(常数)=0.000<0.05,P(F1)=0.027<0.05,P(F2)=0.027<0.05,说明平等性动机和去抑制化动机的满足程度是与使用行为有显著关系;P(F3)=0.309,P(F4)=0.937远大于0.05,说明社交性动机满足度和信息性动机满足度与使用行为关系不显著。   由此可知,去抑制化动机的满足度与平等性动机的满足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使用匿名可以获得身份上的平等感以及相同的言论关注度,同时匿名可以使得自己摆脱社会约束,充分展示内心的真实情绪和想法。
  再次,感知隐私风险与信息接收风险对使用行为频率有负向影响,易发冲突性风险则与使用行为频率无显著关系。
  感知风险程度(W)反映了大学生对于使用QQ群匿名所带来的风险的判断和预设,该指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使用行为,即大学生感知风险的程度较强则会趋向于放弃使用,而感知风险较弱则趋向于使用。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见表18、表19),P=0.01<0.05,说明大学生在群聊里使用匿名的频率与用户感知风险程度之间有着显著关系。相关系数为R=0.231,R2=0.053,校正决定系数为0.04,说明数据能够解释4%的样本,拟合度较低。
  通过对变量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可知(见表20),感知风险程度与使用行为成显著负相关,P(常数)=0.000<0.05,P(F1)=0.029<0.05,P(F2)=0.045<0.05,说明这两个变量与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关系,P(F3)=0.416远大于0.05,关系不显著。所以大学生感知风险程度可以表示为:
  W=2.762-0.143F1-0.122F2
  从上式可知,大学生使用行为受到感知隐私风险与信息接收风险两个因子的影响较大,说明他们在使用QQ群聊匿名时较担心自己个人的隐私被泄露,同时虚假信息、暴力色情信息以及无用信息的出现也成为阻碍大学生使用匿名的重要因素。
  由上可得出统计结论如下:
  1.平等性动机和去抑制化动机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
  2.平等性动机和去抑制化动机的满足度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
  3.学生对于隐私风险和信息接收风险的感知程度对使用行为有负向影响。
  可知,大学生匿名表达背后的主要动机为平等性动机和去抑制化动机,其中这两类动机的动机强度和满足程度均对学生的匿名表达行为频率有着正向影响。同时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匿名状态下存在的隐私风险和信息接收风险的感知程度越高,匿名表达行为发生的频率也越低。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社交网络进行匿名表达存在着两点需求:一是希望能够自由表达自身的情感和观点,不受外在社会规范等因素的约束;二是希望自身言论可以得到平等对待,不会因发言者个体因素而影响其言论的被关注程度。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水群闲聊”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匿名行为类型,但是闲聊本身并不是匿名的主要驱动力,希望得到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平等的对待,才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选择匿名发言的重要目的。并且,学生对这两个目的的意愿强烈程度会影响其匿名表达行为的发生频率。说明以QQ群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的匿名行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些内在需求,而且这种较高的满足程度能够进一步促进匿名表达行为的发生。
  同时,大学生对一些匿名使用风险的感知程度越高,匿名使用行为的频率就会越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隐私风险和信息接收风险的认知上。学生认为隐私泄露、真实身份暴露的可能性越大,就越会减少匿名形式的发言。而匿名状态中虚假信息、暴力色情信息、垃圾信息等各类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也可能会改变学生对于匿名表达的态度,进而减少自身匿名使用行为的发生。
  根据上述对高校大学生匿名表达行为的研究分析,为了加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我们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高校诉求表达机制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在发表言论的过程中希望得到平等的关注度,也希望拥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完善诉求表达机制,一方面给予学生言论以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应加强诉求表达渠道的保护措施,消除顾虑,让学生能够自由发言。
  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对不同学生的言论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往往是学生干部或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言论往往会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较大影响力,因此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程度较高,所反映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快速反馈。而部分学生的言论由于关注度低,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更谈不上传播的广泛性,因此容易被埋没。故高校管理者应在吸纳“意见领袖”的意见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各类观点,给予平等对待,高度关怀。
  其次,高校管理者需对学生诉求的表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从而减弱现实中因身份特征、等级约束以及社会规范等抑制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高校可以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如专门的校内论坛),允许学生利用化名或者匿名发表言论,并将诉求收集和处理的制度公开化,以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对言论进行监督和管理。除此之外,高校管理者还可设立专门的学生诉求收集组织,作为学生与高校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学生可向该组织表达个人诉求和意见,组织负责人员将学生的诉求和意见进行收集反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护,这样既能让学生的诉求有保护性地表达出来,同时也避免了大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诉求可能引发的群体性舆论危机。
  (二)完善高校情绪疏导机制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面临着各种关于学习、就业、创业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困扰。如果这些困扰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疏导,大学生就有可能因为身体和精神上的多重压力而采取过激行动。
  因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隐蔽、虚拟、交互及快捷等匿名功能特点,所以逐渐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释放情感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一方面借助网络社交媒体的匿名功能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能由此产生各种激烈乃至极端的行为。为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线上心理情绪疏导机制,应当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完善学生情绪预警机制。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快速、便捷和及时的特点,完善线上学生情绪预警机制。例如,高校辅导员应当和学生干部一起加强对班级群、年级群等线上学生聚集地的舆论关注,及时发现各种隐患。   2.构建线上网络情绪疏导服务平台。基于当前高校中渐趋完善的线下心理咨询和危机预控机制,提出成立专业化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有相关资质的专业线上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由此积极开展网上情绪疏导、交流沟通等服务,积极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表达。
  3.构建线上情绪发泄渠道。对于学生目前存在的情绪问题,仅仅采用疏导的方式并不足够,除了“疏”的机制以外,“泄”的渠道也应当得到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开设情绪宣泄室的成功案例,尝试性地在高校中建立健康的线上情绪宣泄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再云,魏刚. 网络匿名性问题初探[J]. 中国青年研究,2003,(12).
  [2] 陈曦. 网络社会匿名与实名问题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3] 吴正国. 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4).
  [4] 王芳,劉小增,汪静,董浩. 网络社区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比较研究[J].电子政 务,2012,(7).
  [5] 虞鑫,王义鹏.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公开意见表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
  [6] 王宇航,梁凯音.90后大学生网络表达特点与高校管理创新的实证研究——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 管理学,2011,(2).
  [7] 夏雅敏. 大学生网络表达特征及引导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2013,(1).
  [8] 周葆华,吕舒宁. 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沉默的螺旋”和“意见气候感知”为核心[J].当代传播,2014,(5).
  [9] 闫方洁.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话语机制解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5,(4).
  [10] 陈树文,张文卿.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益诉求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11] 刘忠园.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2] 黄怡宁,杨茜茜.协同治理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研究--以 QQ 群匿名舆情事件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6,(5).
  [责任编辑:李利林]
其他文献
今年召开的“两会”,因“分配”、“房价”、“就业”等在会上会下反复提及的民生“热词”而备受关注;更因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央政府作出的“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庄严承诺而令人振奋。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的2009年“一府两院”11个专项工作报告中,有6个直接涉及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全年安排的3项执法检查全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本次的全国政协会议收受5430件提
[收稿日期] 2016-08-24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北工  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本研究》(立项号:BSQD14069)和校级资助项目《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1917-1927)》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曾银慧(1980-),  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 
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如今无人机的研发出现了一股新趋势:制造超微型飞行器。事实上,尽管一些超微型飞行器的体积仅有蜻蜓那般大小,但是它的作用却很大,能深入战区寻找失踪人员或进行侦察,侦测炸弹,甚至可以直接将急救药物注射入人体。  在美国的各家实验室内,新一代超微型无人机的研发不断取得进展。这些超微型无人机将承担美军的各类军事任务。在民用领域,这些无人机也将大放光彩。  位于安大略湖地区的滑铁卢大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中,《资本论》对国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部凝聚了马克思毕生精力的划时代巨著,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资本论》最早介绍到中国来,不是原文本,而是它的诠释本。第一本中文诠释本,是德国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写的:《Karl Marx’s Oekononische Lehren》(《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年斯图加特版)。日本社会主义者 素之将其译成
[摘 要] 胡适主张的“实验主义”与陈独秀提倡的“辩证法的唯物论”,代表了近代中国思想方法科学化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而后者则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建党思想。接受了唯物辩证法的胡秋原在30年代初发表的《贫困的哲学》,是当时辩证唯物论派批判实验主义派的代表性文章之一。该长文主要对实验主义的本体论、真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全面批判,并以胡适的两大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为例,批判其运用实验主义方法论
持续不振的美国和欧元区经济让许多有才学的求职或跳槽者将眼光投向世界各地。工作机会是一方面考虑,居住环境和社会相处难易度也是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看看下面这些国家为什么最受外来人口欢迎。     新西兰   在新西兰,外来人口达75%,新西兰对于新文化有很高的接受度,容易让人感到自在。外来人口在离境时接受访问,55%的人表示愿意留在新西兰或再次到新西兰旅游。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外来
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为建立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造福中美两国人民、推進世界进步发展,需要设立一个新的奖项——“中美友好功勋奖”,让全球尤其是中美两国更多的有识之士,争做增强中美友好的功勋人士,让中美友好成为两个伟大国家的共同价值观。  一、颁奖对象  “中美友好功勋奖”的颁奖对象,是为中美友好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人士、机构团体。受奖者以中美两国公民和机构为主
2008年至今,山西临汾耗资5000余万元建成160多座标准化公厕,其中五星级公厕达40座,此举被指“烧钱”。
[摘 要] 国际形势复杂,各国政府在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处理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智库在决策咨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库发展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智库受到空前的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 高端智库;分析;数据  [中图分类号] Z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123-03  一、报告背景  智库是对
中纪委反腐败的调查范围在继续扩大,从官场到商界再到艺术圈,几无死角。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当江西原省委书记苏荣落马半年之后,因苏荣妻子于丽芳而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景德镇艺术圈开始被波及,从而揭开了以雅贿为支撑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圈与官场的勾连。  1月9日,江西省纪委公布:景德镇陶瓷学院原党委书记冯林华(正厅级)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官方资料显示,冯林华曾任景德镇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