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忧愁: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归去来兮辞》既写了归家的快乐,又明白无误地写明了归家后的忧愁,这是作者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快乐 忧愁 价值转型 人格悖论
  
   《归去来兮辞》是陶潜的经典名作,历年来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它是作者辞官归田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知返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诗的第一节,写他辞官归田的决心。第二节写他踏上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形。诗中欣然写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前一句一个“吹”字写舟行之快,后一句一个“问”字写诗人回家的焦急。这里可见诗人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一个“恨”字,最为传神。“爱”和“恨”是一对反义词,“爱”是“恨”的基础,“恨”是“爱”的极致。因为对家“爱”之深,所以对不能及时归家“恨”之切。至于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诗人有如鱼得水之快感。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其见到丈夫归来时深情的微笑、热情款待的动人场景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真是归隐后无案牍之劳形,有天伦之享乐。接下来三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这是园中之乐。这可不是一般迁客们的闲适之情,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心满意足之感跃然纸上。
  如果仅仅看到作者“快乐”的一面,未免失之肤浅。文章开篇就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是作者劝自己不要再惆怅、不要再悲伤,说明作者在离开官场的时候,还是很惆怅、很悲伤的。再如后文,“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太阳落山了,为什么作者还手抚孤松不肯回家,还在那里徘徊,是什么原因?那是因为对外部世界还有留恋,对官场生活还有不舍。孤松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写照。后面还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面的“忧”指的是“忧愁”,这里面的“休”则体现了严重的幻灭感。实际上,作者辞官归隐的时候,年纪并不大,正是四十一岁年富力强的时候,自然生命还能延续很长时间,这里应该指的是政治生命。作者感叹自己政治生命的结束,应该说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一首诗内,不仅包含了快乐的感情,还包含了忧愁的情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作者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
  传统文人,纠结的无非是两点:入世与出世。一般而言,三十岁之前,入世的思想占据精神领地的绝大部分,到了三十岁之后,出世的思想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陶渊明也不能逃脱。他原本对政治很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溢四海,骞翮思远翥”。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旗号,这使得秉性真纯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溢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阿曲》诗中就说到:“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以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田园。到了彭泽县令上,陶渊明对仕途已经不再抱有幻想,他的价值追求已经转型,决然要回归田园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快乐的外表下,也有一份忧愁的原因了:作者放弃仕途的精神价值追求,转而追求田园生活。这是一种无奈的放弃,而这种放弃必然导致内心的痛苦。扪心自问,当我们个人的理想与现实不能调和,不得不抛弃一种理想,转而追求另外一种理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非常痛苦?
  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城市宜城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语文贵在平淡、简单、扎实、轻松,这样的语文才是本真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平淡 简单 扎实 轻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读
【摘 要】高考在即,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复习效果,是每一位高三教师、学生的愿望,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转换,学会甄别,学会对应,学会提升,就一定会取得复习的增值高效。  【关键词】复习 转换 甄别 对应 提升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写过一首题为《春日》的诗,诗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高考进入考前调整的关键时刻,用这
【摘 要】崔颢的二首《长干曲》,作品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揣摩,却大有深意,充满着一种审美的“至味”。本文对这两篇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从其朴素平淡的文学表达中,寻求其内在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崔颢 《长干曲》 平淡 意蕴    《长干曲》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我读过三次《长干曲》。
【摘 要】把握科学类文章阅读在高考中的采分点,以十类高频词句作为提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明确科学类文章阅读在高考试题中的设误类型,在训练中掌握解题的“四步法”。从而达到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采分点 词句 类型 步骤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全国卷)我们不难发现,一卷小阅读对科学类文章的考查,不论是从内容,还是试题类型都日趋稳定和成熟,考生的得分也是稳中有升,但总的来看,考生的得分能力
《赤壁赋》是宋代著名学者苏轼的一篇千古美文。它以大气轩昂,文质兼美而著称。多少年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功引导学生进行了多种有个性的解读,鲜活丰美,卓有成效。我在这里主要从《赤壁赋》读写结合教学进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一些尝试性地探讨。  依托赋体寻“风月”?摇营造良好学习情绪  赋从结构、语言方面看,赋可归属散文范畴。而它似诗似文的特征,又与散文诗有些相像。其特点以四、六字句为主,骈散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就是人们必备的一项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还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或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在阅读过
【摘 要】在高考作文的叙事文写作中,真情实感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这类作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考场中写出真情实感:描写要生活片断化;叙事要细节处理化;人物刻画要多角度化。  【关键词】生活片断 细节处理 人物刻画 真情实感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高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也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粘”住学生,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于耳” 首先是听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语言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说话大声清晰
[摘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演讲恰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中把四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演讲作文 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演讲恰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中把四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
【摘 要】本文在对“促织”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课课堂教学得失,并概括了文言教学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