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的学术雄心

来源 :文学自由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9266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rn相识李德南是在他的家乡广东信宜.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总是一副在校大学生的神情,其实他已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工作了很多年.在一些场合,他言语不多,低调谦逊,说话时表情有些单一;但与他交谈时,他始终专注地看着你,清澈的目光没有任何杂质,内心的思绪如他根根竖立的头发一样清晰可辨.之前看过李德南的评论文章,及至见到他本人,更是留下极好的印象.
其他文献
写诗岂能凭一日之功?rn一段时间以来,我特别想说说“写诗不是一日之功”.这个话题,在个别讲座上说过,在外出采风的座谈会上说过,在诗友之间的聊天中说过,但应者寥寥,令我颇有挫败感.在我看来,这个事不能不说.不说,急功近利的毒瘤会不断蔓延;说了,哪怕有一个人听了,就是成效,一群人听了,就是功德.
期刊
1rn李泽厚说:我最近特别高兴读到一些极不相同的人如吴冠中、周汝昌、徐梵澄、顾随等,都从不同方面认同鲁迅而不认同周作人、胡适.rn我也不喜欢周作人.他和后来的秦牧都属小品作家,不明白为何有人把他抬那么高.都是董桥下午茶式的东西,再好吃也不是正餐,跟今天读微信、微博差不多.这个是城市文化的反映,只要有一定年轮的沉淀,这个城市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文人和小品,应归类花边文学.
期刊
前些时,深圳某金融企业邀请我过去做讲座,主办方在讲座结束之时,送的一样礼物令我惊喜:《福建文学》1981年的一个半年合订本,其中一期刊有我当年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在一个小站》.那是我在江西大学读大三投稿正式发表的小说处女作.须知,我1998年底由南昌大学调往深圳大学,留在南昌铁路三村的几十个短篇小说散失殆尽,包括这本刊发了我小说处女作的《福建文学》.主办方何其有心,赠我这样一件别致的礼物!
期刊
《輶轩语》,晚清名臣张之洞(1837—1909)的一部书,现在已难看到原刊本.我看到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的注释本,名为《輶轩语详注》,下署“司马朝军撰”.此书列为该社“国学初阶”丛书之一种.同书封底勒口上的丛书已出书目里,署名较为正规,道是:《輶轩语详注》,张之洞著,司马朝军详注.
期刊
贾平凹在《朋友》一书中,写过一篇《读王剑冰散文》的文章,说:“数年前起,我注意了王剑冰.王剑冰是《散文选刊》的主编,编一本选刊,位置的责任必然使其心胸之宽博,目光之广大……但说老实话,还并未想到他的创作.在偶然地读到了他的几篇作品(后),为之一震……”一番故作惊讶的暖场之后,贾平凹对王剑冰的赞赏旋即进入高潮:“当今的散文写作,正处一段热闹期,遂使一批\'竖子\'成名,如果仅从中国的中间东西画一条直线,东边余秋雨有余秋雨的面目,西边周涛有周涛的个性,中原郑州的王剑冰虽未有余周的极致,却有他的中庸,中
期刊
一位著名诗人来省会讲座——此处的“著名”绝非客套,这位诗人在国内甚至国外都金光灿灿.但他从开场讲到大约一半,也没进入正题.他“绕”的是什么呢?作为诗人的荣耀,前呼后拥的自鸣得意,以及在世界各地受到的高规格的“隆重”招待.rn比如,他眉飞色舞地描述在拉美的经历:所住的酒店“仅与总统府一路之隔”,“城市别提多么优美”,“房间别提多么豪华”,“总统本人别提多么亲切”,“观众别提多么热情”……唾沫横飞,那种沾沾自喜、志得意满溢于言表.大约觉得可能要引起听众不适了,立即“谦逊”一番:“我讲这些并不是炫耀”……当他第
期刊
2005年9月,我由《人民文学》杂志社调任《小说选刊》主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管委会主任张胜友,成了我的顶头上司.rn这之前,我换过几家刊社,胜友先生应该是我的第N任顶头上司了;至于N等于几,掰着指头数来数去,竟一时数不清楚.我和以往的顶头上司相处,均平安无事,即便有些不快,也闷在心里,嘴上不说,却唯独和他摔过电话.
期刊
丁鲁先生的《百年新诗,问题何在?》(《文学自由谈》2021年第5期)一文,当时读了并不以为然,只是觉得有些偏颇;但及至细思,才觉得有些问题确实容易造成混乱,应予澄清.下面择要谈两点看法.
期刊
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推出《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以下简称《口述自传》),一时好评如潮.朱玉麒说:“在整理者忠实的还原下,惟妙惟肖地复原了冯其庸先生亲切的口吻;同时又经传主认真删改,条理清晰地叙述了其一生的遭际.丰富的图录,认真负责的口述史资料,加上协同工作的程序,会成为一种当代口述史精品创作的范式而传扬.”(《天风海雨饱曾经,又作轻舟万里行》,《光明日报》2017年1月24日)何卫国将其归入“红学史研究”,称它“以口述自传的形式,简明生动地叙述了冯其庸一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
期刊
英国作家毛姆在《浅谈英国文学》一文中说:“不过就算是很卓越的诗人,写出的诗歌也有让人觉得枯燥的.许多诗人堪称精品的诗歌不过两三首,尽管他们写了数不清的诗集.我很想告诉他们这样已经很好了,但是我接受不了海量阅读之后收获却微乎其微的事实.”(《毛姆读书笔记》,郑小琦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8月)我每年订阅三十多种诗歌报刊.对于当代诗坛,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善于给自己贴标签的诗人实在太多,而在我读过的诗句里,真的要紧的大概不过一两行,其余的所谓“诗句”全当是废话一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诗人的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