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急诊病人由于疾病或环境影响,易产生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容易产生其他问题。笔者主要通过分析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提出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对策,包括增加情感沟通、增加对患者的理解劝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等,希望能给广大一线护理工作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急诊病人 心理分析 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5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94-01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主要职责就是对来院的急诊病人进行迅速的诊断和处理。急诊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在病人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加上抢救时的各种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医生护士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除心理压力,在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心理分析
1.1 焦虑不安。大多数急诊病人由于起病很急,病势来得快,病症明显,并且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产生焦急心理,希望尽快得到诊治。因为发病急骤,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或同伴陪伴而备感不安,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无形中让患者感到焦虑。表现为焦虑不安、反复询问病情、过分依赖家属等等。也有的病人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2 恐惧害怕。急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病症后果无法预测,对医院环境、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陌生,很多患者常表现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例如大多数外伤病人对出血、创伤或是医疗手术器械会本能的产生恐惧心理,多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老年人,他们普遍会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自然导致心理恐惧的产生。在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难免要运用吸氧,插管,呼吸机,持续静脉通道,强迫性治疗体位等,会使人感到不适,诱发不良心理反应。
1.3 爱发脾气。急诊病人有的自制能力下降,易产生急躁心理,就诊时稍有不顺,病人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甚至对外采取攻击态度。由于创伤、失血、疼痛、胸闷等不良刺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大多数患者一到医院,就急于获得有效救治,以解除病痛和不适,而对于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却表现为不耐烦、不合作,接诊时稍有不慎,病人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易怒,拒绝配合而影响就治的顺利进行。有的病人因为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自行拔除各种导管,或者大吵大闹;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而对医护人员产生种种怨言,有的甚至会大发雷霆、大吵大闹。
1.4 抑郁绝望。这类患者常见于服毒病人及慢性病病人,由于知道疾病治愈希望渺茫,心理长期处于深度压抑、痛苦状态。病痛的折磨、疾病的反复、家属态度的转变及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因素往往使他们失去生活信心,表现为唉声叹气、少言寡语,对病痛有较大的耐受性,慢慢的导致心情抑郁,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也有些患者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意外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状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类病人一般表现为冷漠消极,目光呆滞,对医护人员的询问不予理睬,对家属的陪伴也难以忍受。有些患者不承认现实中已发生的事实借以缓解突然的打击,以减轻或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自身素质。应激发自身的情感,热心为病人服务,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关心、同情和体贴病人,立即帮助病人办理入院手续,迅速送入病房,使病人尽快得到治疗及护理,缓解病人的病痛。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2.2 提高护理舒适度。护士应做到迅速接诊,尽快安置好病人,安排病人坐在候诊椅上或躺在平车上,耐心询问病情,仔细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认真分析,准确分诊,必要时实施急救措施。操作时做到快、准、稳,关心体贴病人,使病人在急救环境中也能感到温暖、舒适,减少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积极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提供便捷的服务,适时关心问候,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方便。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对病人不能训斥、嘲讽,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状态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2.3 积极沟通协调。急诊护士还应以同情、体贴的态度,以诚待人,多用通俗语言解释沟通,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促进护患的情感交流,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关心、体贴病人应重视病人及家属的感受,耐心地将患者的病情向其家属多做客观解释,告知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并进行保护性宣传。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接诊处理,对应该优先的病人应坚决优先以便及时抢救,但应做好其他病人的解释工作。
2.4 心理对症护理。急诊患者基于个体的不同,对突发疾病的心理反应也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对于悲观失望的病人,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病人,将护病、护身、护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宣泄疏导这个先决条件,有意识让患者倾诉苦衷,解除紧张抑郁情绪。对病人的偏激言行应忍耐切忌争吵,对服毒病人更应给予热情的治疗和照顾,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增加生活的勇气。
及时与家属沟通取得信任,则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劝慰病人,稳定病人的情绪,保证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避免引起家属惊慌失措,痛哭流涕等。否则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干扰正常的治疗。
关键词:急诊病人 心理分析 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5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94-01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主要职责就是对来院的急诊病人进行迅速的诊断和处理。急诊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在病人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加上抢救时的各种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医生护士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除心理压力,在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心理分析
1.1 焦虑不安。大多数急诊病人由于起病很急,病势来得快,病症明显,并且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产生焦急心理,希望尽快得到诊治。因为发病急骤,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或同伴陪伴而备感不安,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无形中让患者感到焦虑。表现为焦虑不安、反复询问病情、过分依赖家属等等。也有的病人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2 恐惧害怕。急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病症后果无法预测,对医院环境、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陌生,很多患者常表现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例如大多数外伤病人对出血、创伤或是医疗手术器械会本能的产生恐惧心理,多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老年人,他们普遍会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自然导致心理恐惧的产生。在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难免要运用吸氧,插管,呼吸机,持续静脉通道,强迫性治疗体位等,会使人感到不适,诱发不良心理反应。
1.3 爱发脾气。急诊病人有的自制能力下降,易产生急躁心理,就诊时稍有不顺,病人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甚至对外采取攻击态度。由于创伤、失血、疼痛、胸闷等不良刺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大多数患者一到医院,就急于获得有效救治,以解除病痛和不适,而对于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却表现为不耐烦、不合作,接诊时稍有不慎,病人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易怒,拒绝配合而影响就治的顺利进行。有的病人因为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自行拔除各种导管,或者大吵大闹;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而对医护人员产生种种怨言,有的甚至会大发雷霆、大吵大闹。
1.4 抑郁绝望。这类患者常见于服毒病人及慢性病病人,由于知道疾病治愈希望渺茫,心理长期处于深度压抑、痛苦状态。病痛的折磨、疾病的反复、家属态度的转变及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因素往往使他们失去生活信心,表现为唉声叹气、少言寡语,对病痛有较大的耐受性,慢慢的导致心情抑郁,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也有些患者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意外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状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类病人一般表现为冷漠消极,目光呆滞,对医护人员的询问不予理睬,对家属的陪伴也难以忍受。有些患者不承认现实中已发生的事实借以缓解突然的打击,以减轻或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自身素质。应激发自身的情感,热心为病人服务,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关心、同情和体贴病人,立即帮助病人办理入院手续,迅速送入病房,使病人尽快得到治疗及护理,缓解病人的病痛。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2.2 提高护理舒适度。护士应做到迅速接诊,尽快安置好病人,安排病人坐在候诊椅上或躺在平车上,耐心询问病情,仔细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认真分析,准确分诊,必要时实施急救措施。操作时做到快、准、稳,关心体贴病人,使病人在急救环境中也能感到温暖、舒适,减少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积极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提供便捷的服务,适时关心问候,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方便。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对病人不能训斥、嘲讽,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状态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2.3 积极沟通协调。急诊护士还应以同情、体贴的态度,以诚待人,多用通俗语言解释沟通,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促进护患的情感交流,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关心、体贴病人应重视病人及家属的感受,耐心地将患者的病情向其家属多做客观解释,告知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并进行保护性宣传。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接诊处理,对应该优先的病人应坚决优先以便及时抢救,但应做好其他病人的解释工作。
2.4 心理对症护理。急诊患者基于个体的不同,对突发疾病的心理反应也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对于悲观失望的病人,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病人,将护病、护身、护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宣泄疏导这个先决条件,有意识让患者倾诉苦衷,解除紧张抑郁情绪。对病人的偏激言行应忍耐切忌争吵,对服毒病人更应给予热情的治疗和照顾,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增加生活的勇气。
及时与家属沟通取得信任,则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劝慰病人,稳定病人的情绪,保证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避免引起家属惊慌失措,痛哭流涕等。否则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干扰正常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