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提出了教师本身具备的创新意识;其次介绍了精心设计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后利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来培养创新兴趣。从而解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 精心设计 创新精神 创新兴趣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完全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我以为其关键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学习。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数学教师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方法,了解更多知识,用更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当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造新环境的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是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教师的课堂设计激励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1、讲究导入,激发创新精神
一出好戏应该有好的开始,一个优秀的乐师第一音符就要先声夺人,精彩的课堂导语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巧妙地设计好课堂导语,做好整个课堂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喜欢猜谜语是初中生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可以因势利导,把教学内容创编成谜语,来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角”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伊始,先出示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不怕累,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马上被这个谜语吸引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并很快把谜底猜出来了。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趁机拿出几个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实物钟挂在黑板上,引出问题:你还不知道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吗?有了问题的思维就有了方向,也就有了思维的能力,产生了一种进一步了解事物真相的欲望,创新情趣就被激活了。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不断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保护和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种主动学习表现,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2、优化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优化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树立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教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不可质疑的,但问题是怎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呢?还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中自己概括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呢?这就是“抱着走”还是“引着走”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愉快教学,通过学生同伴合作学习和借助学具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会一些研究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
3、注重练习,鼓励创新精神
练习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变”可以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这些形式的练习都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巩固性练习时,有一题:将ab用具体语言解释,有多少种说法?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竞赛的活动形式,比一比哪一组的解法多。因为好强、好胜、不甘落后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特征,学生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不断深入,片刻间就出现了许多答案:长方形的长是acm,宽是bcm,面积是abcm2 ;我有a元钱,小华是我的b倍,小华有ab元钱;一支钢笔a元,小明买b支钢笔,用了ab元钱。
教师应该用各种正确的想法,强调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编题目,并且有技巧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编题目,这样就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接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4、灵活结课,启发创新精神
灵活有趣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结课是对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它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再现,又是对其高度的提炼和系统的整理,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再放异彩。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课后延伸质疑。例如:在教学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课后,针对“听百遍不如做一遍”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动手中体现创造才能:出示一次数学月考成绩,要求是按不同的等级分类,制成扇形统计图。本题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不同的分类,体现出了学生不凡的创造才能。
三、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1、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初一数学在讲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出一题,将“-3,2,4”三个数采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写出相应的式子,看谁得出的结果最多,写成式子有(-3+2) ×4,2+(-3)×4,(-3)-4÷2等等。看学生写出这些式子后,我并不满足,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运算符号,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于是一种种新算式从学生手下创造出来,有的学生这样写:(-3)2+4,4-(-3)2等,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让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作为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在教“角”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角,提问:由一个顶点引出N条射线,可得多少个角?按表填入数据:
通過分组来采集数据,各小组认真观察表格展开讨论,寻找射线的条数与角的个数的关系?在这一探究发现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得出了结论。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得到培养。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控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会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结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常抓不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马忠材:《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远距离教育出版社1987版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的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版
3、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4、钟启泉:《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作者单位:425006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中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 精心设计 创新精神 创新兴趣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完全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我以为其关键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学习。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数学教师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方法,了解更多知识,用更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当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造新环境的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是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教师的课堂设计激励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1、讲究导入,激发创新精神
一出好戏应该有好的开始,一个优秀的乐师第一音符就要先声夺人,精彩的课堂导语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巧妙地设计好课堂导语,做好整个课堂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喜欢猜谜语是初中生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可以因势利导,把教学内容创编成谜语,来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角”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伊始,先出示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不怕累,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马上被这个谜语吸引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并很快把谜底猜出来了。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趁机拿出几个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实物钟挂在黑板上,引出问题:你还不知道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吗?有了问题的思维就有了方向,也就有了思维的能力,产生了一种进一步了解事物真相的欲望,创新情趣就被激活了。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不断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保护和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种主动学习表现,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2、优化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优化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树立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教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不可质疑的,但问题是怎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呢?还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中自己概括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呢?这就是“抱着走”还是“引着走”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愉快教学,通过学生同伴合作学习和借助学具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会一些研究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
3、注重练习,鼓励创新精神
练习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变”可以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这些形式的练习都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巩固性练习时,有一题:将ab用具体语言解释,有多少种说法?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竞赛的活动形式,比一比哪一组的解法多。因为好强、好胜、不甘落后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特征,学生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不断深入,片刻间就出现了许多答案:长方形的长是acm,宽是bcm,面积是abcm2 ;我有a元钱,小华是我的b倍,小华有ab元钱;一支钢笔a元,小明买b支钢笔,用了ab元钱。
教师应该用各种正确的想法,强调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编题目,并且有技巧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编题目,这样就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接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4、灵活结课,启发创新精神
灵活有趣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结课是对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它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再现,又是对其高度的提炼和系统的整理,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再放异彩。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课后延伸质疑。例如:在教学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课后,针对“听百遍不如做一遍”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动手中体现创造才能:出示一次数学月考成绩,要求是按不同的等级分类,制成扇形统计图。本题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不同的分类,体现出了学生不凡的创造才能。
三、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1、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初一数学在讲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出一题,将“-3,2,4”三个数采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写出相应的式子,看谁得出的结果最多,写成式子有(-3+2) ×4,2+(-3)×4,(-3)-4÷2等等。看学生写出这些式子后,我并不满足,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运算符号,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于是一种种新算式从学生手下创造出来,有的学生这样写:(-3)2+4,4-(-3)2等,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让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作为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在教“角”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角,提问:由一个顶点引出N条射线,可得多少个角?按表填入数据:
通過分组来采集数据,各小组认真观察表格展开讨论,寻找射线的条数与角的个数的关系?在这一探究发现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得出了结论。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得到培养。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控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会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结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常抓不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马忠材:《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远距离教育出版社1987版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的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版
3、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4、钟启泉:《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作者单位:425006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