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文献的整理与上海近代西洋美术研究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el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兆光先生曾言研究近代史的益处:“一是未经开发的文献还相当多,左右采撷不仅本身就是乐趣,可以多所发现更是让人常常有自豪感:二是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演变的头绪复杂,传统、现代、来方、西方在这里交汇,而越是复杂的历史,解释的空间就越大;三是这段历史一头连着悠久的古代,一头连着自己生活的当代,历史的回忆和想象、当代的观察和体验,都可能在这里参与历史的制作和解释。”葛先生所言确实有其道理,近现代美术的文献仍有大量可供挖掘的资料,对于美术事件、美术历史的解释仍有巨大空间。但对于上海近现代美术历史研究中,资料的“碎片化”现象仍是阻挠历史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美术资料的“碎片”化,首先是指美术资料物理形态分布的地区“零散”、“藏匿”特点。其二是近代美术原作图像的“散失”,则与当前中国近现代西洋画再次传播的困境息息相关。所以美术资源的“碎片”化,也有物质和观念两个层面的含意:一、从物质层面上讲,是指近现代西洋美术原件作品由于时局动荡、自然灾害和历史变动对近现代西画作品保存的人为或不可抗力的毁坏所造成的“缺失”;二、从意识或观念上讲,是指史料搜集过程中,由于图像原作的缺失而造成史料图像搜集观念上先验性的“忽视”和“被阻隔”。因此美术文献对上海的近现代美术研究十分重要,兹举例一二说明。
  《艺术》与《晨报》中的吴法鼎。吴法鼎,河南信阳人。吴法鼎是中国留欧学习美术的第一人,初学法律,后改学油画,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与北大画法研究会、阿博洛学会、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有密切关系,美术活动横跨北京与上海两个地区,他也是早期归国留学中的失踪者。当下,学界除了中国美术馆藏有吴氏《旗装女人》《风景》等作品外,对其研究仍有待深入之处。而《艺术》出版于1923年至1924年间,共出版10期,为稀见美术资料。1924年2月17日的《艺术》刊登的文章《大艺术家吴新吾先生遗稿——西洋画派汇考》,记录了吴法鼎对西洋画派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艺术》还记录了吴法鼎生平、作品、逝世等信息,是研究目前学界吴法鼎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原物,也是研究吴法鼎与上海美术界的关联的重要文献。
  王济远的《人体速写素描集》。王济远,1917年毕业于上海图画学校并留校任教,曾一度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代理校長。1930年,赴欧洲游学。《人体速写素描集》为王济远欧游时所作的素描作品,上海大东书局发行。皆以毛笔着墨画在硬版纸上,以线条描绘人物轮廓,体态及动作透视,略施明暗,表示空间关系。本书一共分为四章和七张速写稿。第一章“素描概说”中,王济远将素描比作是绘画的基础,素描能够显露出作者的本质、性格和修养。第二章“素描类别”中,王济远介绍了木炭画与铅笔画,毛笔画与水墨画及其他的素描种类,诸如钢笔画。第三章“习作的顺序”中,王济远建议初学者的写生应从石膏模型至人体模特,从单位至全体,同时要注重线条的运用。第四章“人体速写”中,王济远列举了十二种人物状态,将人体速写比作线的活跃,素描的灵魂。《人体速写素描集》是研究王济远“中西画并陈”创作的重要文献。
  除吴法鼎和王济远外,再将目光聚焦到其他艺术家个人上,近代大多数的西画家都与上海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其艺术生涯中都有其“上海时期”。如徐悲鸿、陈澄波、潘玉良、倪贻德、关良、李仲生等画家,或求学于上海,或任职于上海,或举办展览于上海,也就是说。从当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更多的作品体现在相关展览的图录、著录或评论之中。从历史客观因素情况而言,造成资料“零散”和原作“缺失”主要是有两个时期,一部分是毁于战争的炮火;另一部分则毁于“文革时期”。
  “战争”的炮火,对于上海而言,一二·八的战火损毁最为严重,摧毁了抱一画室、新华艺专、商务印书馆等重要的美术传播机构。“文革“灾难的摧毁也有大量的史实:1966年夏,颜文樑被迫交出在留学法国时所临摹的《罗拉》《善勃》《泉水》等巨幅油画,后不知所终。庞薰琹甚至记得被抄走油画作品具体信息,“油画我试用两种表现方法来画,一种是用油画刀,画了《自画像》《屋顶》《绿樽》等等。”
  相对于战乱,更多的毁坏是被动的自我审查的结果。画家则因为时局的危急,不得不采取一种自我审查的方式来避免可能的迫害,“主动”与“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划清界线以求暂时自保。1966年8月,林风眠将部分作品放进火炉,付之一炬,关良也采取同样的办法——烧,将几十年的心血烧掉,其中还有不少的稿本摘记和往来信札:“1966年,我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毁去的第一张画就是《路》,我知道这幅画落到造反派手里,可能会被打成反革命。因为这幅画,没有表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也没有批判封建主义。”近代美术文献资料和原作图像的“缺失”,是艺术家个案被遮蔽、艺术家画风无法从风格上定位,西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处于混沌状态。事实上,近代美术研究中有许多未解之事实,都可能影响着当下对近代历史的判断。因此,如王璜生所言,在美术馆层面,应当在利用其馆藏资料的便利下,对相关的历史美术资源作深入的研究。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演变的中心地区,秉承海派文化海纳百川、趋时务新的精神,对于传统艺术演进、中西艺术对话两大历史主线中,在学院化、国际化、大众化方面,突现其现代性特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近现代美术文献的历史记忆再次转入到当下的美术展览中。“正是在这21世纪全球化的时代,上海过去的各种包含正负两面的历史经验,更有必要将其当作珍贵的记忆予以重新审视。”希望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研究打开从文献研究到资源开发新的视角。学术研究不仅服务于历史事实的研究的需要,同时也为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服务。
其他文献
一、概述  夹叶,又称双勾画法,或称空勾叶。 般说来,有什么样的点叶.就有什么样的夹叶(用笔较细的点叶除外,如松针等)。夹叶以双钩法为之,可分粗、细两类,也有封口夹叶与不封口夹叶之分。画夹叶树也与点叶树一样,有各种不同的符号。 《芥子园画谱·树谱》中列有27种夹叶,其形状有似个宇、介字、菊花,竹叶等。不管是何种形态的夹叶,均先以墨笔双钩轮廓,待干后再设色,浅绛山水画中夹叶多用于点叶树丛之间.与之相
期刊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北部,境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东依太行,北连大漠,西,南又有吕梁山和黄河,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自古冠有“表里山河”之名。烽火狼烟之时山西是周边地区各个民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各族移民大量涌入.使山西成为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集散地。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错衔接,文化交流的脚步骤然加速,新文化形成之势锐不可当。  自汉代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进人,草原文化不断冲击与融人中原
期刊
谢月眉(1904-1998},宇卷若,因出生千农历中秋.故以“月眉”为名,江苏常州人。自幼喜习绘事。生性平淡娴静。家中排行第四.在谢家四姐妹中排行第三,是著名词人,江南才子谢玉岑的三妹,书画大家和鉴定家谢稚柳先生的三姐.终身未嫁.后长期随二弟谢稚柳定居上海。精于工笔设色花鸟.所作花鸟。上追宋元,下匹恽南田,秀逸脱俗,笔墨精妙。  谢月届是一位几乎全凭天赋和自学成名的画家。她传承宋元画风。借鉴恽派画
期刊
人们初次接触吕凤子的艺术,感觉总是十分微妙。那些夸张拖曳的书体、莫可名状的题款,抑或是隐晦艰涩的佛经书法,佝偻的长者、丰润的仕女的绘画,构成了宛如镜花水月一般高处不胜寒的视觉体验。然而这位求学于世纪之交,成名于民国初年,历经战火与运动,厌于人事却三次毁家办学,名低实高的大师却翻开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页,亦是见证了现代中国画曲折演进的缩影。  故针对吕凤子的百年大展,其策划的意义,应
期刊
袁晓岑出生于贵州,幼时即开始自学绘画。他1936年来到昆明,从此定居在这里。1938年他举行了第一次个人画展,正式步入画坛,从那时直至2008年逝世,除了“文革”初期受到严重冲击的前几年,他一直勤于创作。在长达七十年的艺术生涯里,袁晓岑在中国画,雕塑上均取得极高成就。在中国画的创作领域,他以写意孔雀蜚声海内外,实际除了孔雀,他还注重挖掘其他云南地方题材如犀鸟、芭蕉等,是最早将云南热带动植物题材纳入
期刊
日本古原宏伸编著的《董其昌的书画》(二玄社出版)一书中,有一幅《烟江叠嶂图》卷,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董其昌的同名图卷,經过比较,两卷的质地、尺寸、构图、题识基本一致。究竟孰真孰伪,或倶真倶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上海博物馆所藏图卷(以下简称“上本”)为绢本,水墨画,纵30.5厘米,横156.4厘米,卷首有董其昌楷书录苏轼题王定国所藏王诜《烟江叠嶂图》长诗:  书王定国
期刊
王诜,字晋卿,太原人。生卒年史无记载,台湾学者翁同文在《王诜生平考略》中考证其为“一〇四八年生,一一〇四至一一二二年卒”,笔者在《王诜生卒年新考》一文中则进一步将其精确为“一〇五一年生,卒于一一一四年后至一一一七年八月前”。他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神宗熙宁二年(一〇六九)尚公主,为驸马都尉,历官定州观察使、开国公、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是一名真正的贵族士大夫。  《东坡集》《画史》《豫章黄先
期刊
吴昌硕先生是一代又一代才俊中的佼佼者,安吉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孕育了吴昌硕独特的艺术禀赋和艺术性格。吴昌硕离开故乡以后,四处游访,艰难行径,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怀,他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绽放出非凡的艺术才华,最后定居于上海,独树风格。最终成为后海派开山代表,近現代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  20世纪初是中国画本体自觉的阶段,吴昌硕以雄强的文化精神、美学追求.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期刊
苏轼(一三〇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歌题材广泛,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自如豪放,为
期刊
颜真卿(七〇八—七八四,一作七〇九—七八五),宇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亚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唐代书家。少孤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晚以篆意融入真書,字有金石气,独辟蹊径,一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积习,雄健豪放,后世书家多以为可与羲,献旧体抗衡。是继王书法后的又一高峰。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