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givi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学语文,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第二个场所就是学校各科的教学,即每一门都在进行语文教育,虽然教师不一定有意识地进行。刘国正先生还说:“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第一个语文教师就是妈妈。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听说读写能力等各个方面来讲,语文学习都离不开生活。
  一、听的能力与生活
  听,是为了理解对方的意思,然后作出适宜的反应,达到交流的顺畅。而人的语言能力,一从书面学得,二从交往学到,而后者显得更重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交流双方心理的复杂性、隐蔽性,等等,要求人们对语文和语言的学习必须密切结合社会生活。
  听的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教师提问的重点、知识讲解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优点等,并结合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另外,就是在日常和社会生活中,要有意识、自觉地培养和提高听的能力,还可以在学校通过论辩、演讲等语文活动来训练。
  二、说的能力与生活
  说,是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表达准确了,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提高说话的能力,和提高听的能力一样离不开社会生活。而且说必须与听紧密结合,先要听得准了,才能说得准,说得好。比如,一个小孩,三岁不到上街买甘蔗,派出所一位干警问他说:“阿汉,给我一根。”小孩答道:“那儿有大把!”大家大笑,说答得妙。细想,确实答得不错:凡是小孩,大多是小气的,只要对他有所图谋,他将下意识地加以反对。但这个小孩却不置可否,回避了问题,言语中还包含潜台词。语言离不开生活,而且深受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在有一定压迫感的环境之下,人的语言就多几分防御性;在长期的恭维中,人的语言就会多几分狂傲;等等。
  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想要“会说”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注意准确理解教师提问的核心词语,抓住所学习的语文内容,注意语言的规范,还要在平常和同学的交往中注意说话的轻、重点。有些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这就更要加强锻炼,要勇于适当地“表现”自己,要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认识。要主动同各位教师打招呼,不胆怯。当然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也很重要,如,《演讲与口才》《名人访谈录》等,这也是提高说话技巧的重要途径。
  三、读的能力与生活
  读,也和听一样,是信息的接受活动和过程,目的是要理解别人的意思。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人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其基本思想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强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概念框架,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地到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文学作品的阅读,都伴随着读者的再创作,正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作品人物想象出不同的新形象,是因为不同的人,其生活环境、生活背景甚至生活习惯不同。从建构主义理论内涵、从文学阅读和鉴赏方面分析可知,学习离不开生活,读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生活。
  四、写的能力与生活
  语文与生活结合有多种途径,其中一条就是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学,进行读写听说训练。学生惧怕作文是出了名的,为什么有些学生恰好相反,喜欢作文呢?不妨对两种作文教学方法与过程进行比较。不同的写作教学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从内容上看,有教师重视文学写作,而有的写作教学内容全面,重视应用文。从写作过程看,有的是封闭静态的过程,有的则是动态开放的过程。比如,一些学校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做读书报告,让学生到图书馆借阅有关报刊书籍,把读到的内容加工整理,插图、注解,装订成册,学生俨然作者、编辑和出版者,虽然奔忙于图书馆和社会生活之中,但却乐此不疲。从写作效果看,有的写作教学主要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有的写作教学则同时形成了其他能力,比如,搜集、分析和加工资料最终形成自己结论的能力,还有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开放的、深入实际的写作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形成实际应用能力。作文教学应该形式多元化、内容生活化一些,这样学生作文的积极就会被调动起来。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语文活动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以此去认知新的知识。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尽力营造种种与真实生活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其他文献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关心理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潜能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用心去耕耘学生心灵这块土地,自己的付出才会在来日结出丰硕的成果。而耕耘又不是三两天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了解,逐步发现激趣的有利之机,才能在教学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必须注重读写结合”。本文就阅读如何高效的运用于写作之中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一、顺应形势、转变观念  《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养,而写作素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期刊
一、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晕头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地讲解。这样的教学,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
期刊
自古文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古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取仕也绵延数千年”,这充分佐证了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写出好文章。要真正做好写作的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否则,学生一到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此,本人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一、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  俗话说:积沙成山,积水成流。只有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期刊
【缘起】  笔者所在的教育部门专门要求每个教师摄录教学课程录像,作为网络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笔者拿到的专题是文言文的断句,拿到后感觉比较头痛,觉得三言两语就可草草结束,要把它敷衍成一节50分钟的专题课就难办了。当时询问了同事平时对文言断句的讲解,他们都说没什么好讲,纯粹靠语感,还有多做练习。可是初中生学业负担重,唯一的语感来源于平时文言文的朗读,就是这点朗读也被挤占得可怜,零星的朗读不足以培养良好
期刊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只有及时诊断,认准方向,盘点得失,才能走好今后的路。  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下大气力指导并督促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抬头看路。  基础知识积累方面,不少学生常习惯于集中大段时间,照着某个资料一遍遍照着念,照着抄。因为“不走心”,其状态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耗时,枯燥,低效。比如,成语,学生背过好多遍,意思滚瓜烂熟,但不
期刊
现在大家都在谈学生应该大量的阅读,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阅读浮躁症:阅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阅读单纯追求量而不是质;阅读跟着感觉走,很少理性地阅读……这些阅读浮躁症如果不戒除,实际上就是陷入了一种新的急功近利的作法之中,使青年学生,很难有比较大的进步。戒除学生阅读的浮躁症要从以下着手:  第一、需要大声地朗读。文章的美
期刊
随着一部《虎妈猫爸》的热映,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再一次成为大家热门的讨论话题,影片更是引发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前旧有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和反对,但一刀切的形式下也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碰触了教育的红线,变得畏首畏尾。那么,适度的惩罚教育有没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惩罚教育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的确,语文有作为工具的实用性,但这仅只是语文魅力的外在表现而已。而一切形式的语文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活动,它更多的是表现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离开了人,语言就无从依附;而离开了语言,人就无法在社会立足。语言通过交流和思维而存在,并在其中不断丰富。人们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才能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
期刊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