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拉里·曼特尔是英国当代畅销小说家,至今已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1部自传、1部短篇小说集。尽管曼特尔的创作题材多样,但她始终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2009年创作的历史小说《狼厅》及其续写《提堂》使她相继获得布克奖,这奠定了她在文学领域坚不可摧的地位。“三部曲”以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重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一生为主线,透过他的视角,聚焦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的历史风云与王室恩怨。
一、国内研究现状
《狼厅》作为曼特尔最负盛名的“历史三部曲”的开山之作,受到了较多的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它的研究包括一部研究专著、十几篇硕士论文,还有大量的期刊文章。因为发表的文章涵盖面很广,重点不一,内容繁杂,所以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克伦威尔人物形象的解读、边缘人物的重新挖掘、主题探寻、小说叙述技巧以及对比研究等方面。
(一)主人公的形象解读
克伦威尔是《狼厅》的主人公,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解析是研究的热点话题。张松存对比了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及曼特尔刻画的“被厚描的克伦威尔”,指出曼特尔的克伦威尔不再是无足轻重的配角,相反,他是一个丰满的立体角色。罗伦全认为,曼特尔既尊重历史,保留了其作为精明政治家阴险狡诈的一面,也塑造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捍卫者,以全新的阐述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孟喜华认为,《狼厅》的“新颖之处”在于其塑造了一个鲜活而又不完全正面的形象,并运用了“协商”的概念,论述了克伦威尔不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合力作用下平衡与妥协的载体。严春妹认为,作者不仅通过想象将克伦威尔塑造成了外表冷静而内心复杂、自我意识和自我怀疑并存的主人公形象,更重要的是,重塑克伦威尔是作者为了阐释自身对当代英国民族精神的独特理解,是对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形象的继承与巩固。
总体来说,曼特尔塑造的克伦威尔具有两面性是公认的,这样立体的人物更真实,更符合人性,也更受大众喜爱。有一部分学者从分析克伦威尔的形象上升到解析作者的意图,也有学者分析克伦威尔形象塑造的来源,这些分析都向前或向后拓展了视野,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克伦威尔的形象。
(二)边缘人物形象解读
除了对主角的关注,一些边缘人物也受到了重视。张桃桃运用福柯权力话语关系分析了文本中的边缘人物:无法生出继承人的凯瑟琳、被嫌弃的安妮和被抛弃的情人玛丽。此外,还分析了亨利八世的大臣—托马斯·沃尔西和莫尔,他们因无法实现亨利的愿望而一一被杀。在都铎王朝时期,这些边缘人物,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魏田田认为,曼特尔重新书写历史的方法是从被忽略的事物中“翻译”出历史,关注边缘人物为“贱民”发声提供了渠道。张松存认为,曼特尔对边缘人物的塑造是对正史的挑战和补充。
《狼厅》围绕众多小人物的生与死、善与恶、罪与罚、忠诚与背叛展开了论述。除了有名字的玛丽·博林,还有众多无名无姓的平民百姓,曼特尔通过发掘和刻画边缘意识形态下的各色人等,打破了以亨利八世为中心的正史叙事传统框架,重构了都铎王朝的民间生活。然而,学者们在理解什么是“边缘人物”的时候却有一定的误差,有些学者认为作者着墨少的就是边缘人物,还有些学者认为下场比较凄惨的就是边缘人物,学者对其代表的价值和意义也认识不一。
(三)小说的语言、叙述方式
曼特尔独特的叙事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左燕茹指出,以克伦威尔的视角来叙述,现在时态的运用将读者带入现场,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场景消解于一次次不经意的谈话和闲聊中,体现了曼特尔历史小说的独特写作手法。陈亚明指出,曼特尔通过拓展、闪进、闪回、嵌入和隐喻叙事等文学叙事技巧,突显了历史小说的独特之处,重构了一个个“可能的世界”,通过隐喻打开了三个男人私密而又真实的感情世界。王艳萍赞赏作者大胆颠覆传统历史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叙事时序、故事人物的精心选择来编织情节,以第三人称“他”的叙事视角使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神话这种非主流叙事增强了事件的神秘色彩。
小说新颖的叙述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主题服务的。因其区别于传统的叙述手法,所以很多学者从这个方面挖掘文本的新历史主义思想。
(四)主题研究
严春妹认为《狼厅》散发着浓浓的英格兰特性,作者对克伦威尔形象的塑造是为了巩固和发扬共同体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此外,她还探寻了该小说的伦理意义,认为《狼厅》并置现在与过去、神话与现实,旨在揭示亨利的离婚案只是一桩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是追求自己动物性本能的结果。张存松基于新历史主义,深度挖掘了其宗教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窥见宗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刘焕运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对比了各种文本中的克伦威尔以及揭示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并塑造这些历史人物的。韩雪指出了这部小说暗含的权力关系,借用“巅峰”和“抑制”的概念,对文本中父权制及夫权制如何遭到挑战,同时反抗力量如何受到抑制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统治阶级的压制和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促成了两种权力的协调。一部优秀的小说诚然具有多重主题。《狼厅》包含的因素很多,无论宗教文化还是民族共同体,无论历史意识还是伦理选择,读者只要聚焦其中一个部分,其蕴含的深刻意义就会得以彰显。
(五)对比研究
刘曲从狂欢化诗学的角度,对比研究了曼特尔作品和中国作家莫言作品中的狂欢化因素。和曼特尔作品一样,莫言作品不顾语法规则,其中夹杂日常用语和市井粗口书写历史,莫言也把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边缘性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将从民间撷取的各种俚语、粗俗话等和书面语等混杂使用,努力发掘出包罗万象的乡间生活中的狂欢精神。马丽娣论述了《狼厅》与《红高粱家族》的可观照性,探讨了中国文学不断努力达到世界标准并融入到世界文学中去发展的路径。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发扬本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起来,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学者肩负的使命。学者们对比分析《狼厅》和中国作家的作品,这种尝试和努力是值得赞赏的。
二、笔者的评述
(一)研究的重复度较高且深度不足
目前,运用的理论和视角重复率较高。十多篇硕士论文几乎都是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狼厅》的。虽然小说的历史意识很强,与历史主义理论的契合度很高,但很多文章分析较浅,没有朝纵深的角度去挖掘。大多数文章都是纯文本研究,没有深刻挖掘历史与文学深层互动的关系。再者,不管对人物形象的历时研究还是历史研究都缺乏一定的深度,转引居多。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曼特尔对历史的理解上,其中关注点比较重复。因此,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方向有待挖掘。
(二)主题有待挖掘
目前的研究主题比较单一。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只有一篇;历史意识方面的比较多,但在比较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形象时,却没有真正去观照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及曼特尔是如何取实构虚的。论文角度虽然不同,但内容却大同小异。除了目前的研究主题,文中也多处引用了圣经,多次谈到黑、死、病及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这些都是可以深挖的主题,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
三、结语
《狼厅》的研究成果比較丰硕,专著、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都在大量涌现。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视角对这部小说展开了研究,但同时研究的角度需要拓展、深度需要提高、系统性需要增强。
一、国内研究现状
《狼厅》作为曼特尔最负盛名的“历史三部曲”的开山之作,受到了较多的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它的研究包括一部研究专著、十几篇硕士论文,还有大量的期刊文章。因为发表的文章涵盖面很广,重点不一,内容繁杂,所以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克伦威尔人物形象的解读、边缘人物的重新挖掘、主题探寻、小说叙述技巧以及对比研究等方面。
(一)主人公的形象解读
克伦威尔是《狼厅》的主人公,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解析是研究的热点话题。张松存对比了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及曼特尔刻画的“被厚描的克伦威尔”,指出曼特尔的克伦威尔不再是无足轻重的配角,相反,他是一个丰满的立体角色。罗伦全认为,曼特尔既尊重历史,保留了其作为精明政治家阴险狡诈的一面,也塑造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捍卫者,以全新的阐述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孟喜华认为,《狼厅》的“新颖之处”在于其塑造了一个鲜活而又不完全正面的形象,并运用了“协商”的概念,论述了克伦威尔不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合力作用下平衡与妥协的载体。严春妹认为,作者不仅通过想象将克伦威尔塑造成了外表冷静而内心复杂、自我意识和自我怀疑并存的主人公形象,更重要的是,重塑克伦威尔是作者为了阐释自身对当代英国民族精神的独特理解,是对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形象的继承与巩固。
总体来说,曼特尔塑造的克伦威尔具有两面性是公认的,这样立体的人物更真实,更符合人性,也更受大众喜爱。有一部分学者从分析克伦威尔的形象上升到解析作者的意图,也有学者分析克伦威尔形象塑造的来源,这些分析都向前或向后拓展了视野,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克伦威尔的形象。
(二)边缘人物形象解读
除了对主角的关注,一些边缘人物也受到了重视。张桃桃运用福柯权力话语关系分析了文本中的边缘人物:无法生出继承人的凯瑟琳、被嫌弃的安妮和被抛弃的情人玛丽。此外,还分析了亨利八世的大臣—托马斯·沃尔西和莫尔,他们因无法实现亨利的愿望而一一被杀。在都铎王朝时期,这些边缘人物,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魏田田认为,曼特尔重新书写历史的方法是从被忽略的事物中“翻译”出历史,关注边缘人物为“贱民”发声提供了渠道。张松存认为,曼特尔对边缘人物的塑造是对正史的挑战和补充。
《狼厅》围绕众多小人物的生与死、善与恶、罪与罚、忠诚与背叛展开了论述。除了有名字的玛丽·博林,还有众多无名无姓的平民百姓,曼特尔通过发掘和刻画边缘意识形态下的各色人等,打破了以亨利八世为中心的正史叙事传统框架,重构了都铎王朝的民间生活。然而,学者们在理解什么是“边缘人物”的时候却有一定的误差,有些学者认为作者着墨少的就是边缘人物,还有些学者认为下场比较凄惨的就是边缘人物,学者对其代表的价值和意义也认识不一。
(三)小说的语言、叙述方式
曼特尔独特的叙事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左燕茹指出,以克伦威尔的视角来叙述,现在时态的运用将读者带入现场,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场景消解于一次次不经意的谈话和闲聊中,体现了曼特尔历史小说的独特写作手法。陈亚明指出,曼特尔通过拓展、闪进、闪回、嵌入和隐喻叙事等文学叙事技巧,突显了历史小说的独特之处,重构了一个个“可能的世界”,通过隐喻打开了三个男人私密而又真实的感情世界。王艳萍赞赏作者大胆颠覆传统历史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叙事时序、故事人物的精心选择来编织情节,以第三人称“他”的叙事视角使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神话这种非主流叙事增强了事件的神秘色彩。
小说新颖的叙述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主题服务的。因其区别于传统的叙述手法,所以很多学者从这个方面挖掘文本的新历史主义思想。
(四)主题研究
严春妹认为《狼厅》散发着浓浓的英格兰特性,作者对克伦威尔形象的塑造是为了巩固和发扬共同体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此外,她还探寻了该小说的伦理意义,认为《狼厅》并置现在与过去、神话与现实,旨在揭示亨利的离婚案只是一桩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是追求自己动物性本能的结果。张存松基于新历史主义,深度挖掘了其宗教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窥见宗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刘焕运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对比了各种文本中的克伦威尔以及揭示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并塑造这些历史人物的。韩雪指出了这部小说暗含的权力关系,借用“巅峰”和“抑制”的概念,对文本中父权制及夫权制如何遭到挑战,同时反抗力量如何受到抑制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统治阶级的压制和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促成了两种权力的协调。一部优秀的小说诚然具有多重主题。《狼厅》包含的因素很多,无论宗教文化还是民族共同体,无论历史意识还是伦理选择,读者只要聚焦其中一个部分,其蕴含的深刻意义就会得以彰显。
(五)对比研究
刘曲从狂欢化诗学的角度,对比研究了曼特尔作品和中国作家莫言作品中的狂欢化因素。和曼特尔作品一样,莫言作品不顾语法规则,其中夹杂日常用语和市井粗口书写历史,莫言也把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边缘性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将从民间撷取的各种俚语、粗俗话等和书面语等混杂使用,努力发掘出包罗万象的乡间生活中的狂欢精神。马丽娣论述了《狼厅》与《红高粱家族》的可观照性,探讨了中国文学不断努力达到世界标准并融入到世界文学中去发展的路径。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发扬本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起来,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学者肩负的使命。学者们对比分析《狼厅》和中国作家的作品,这种尝试和努力是值得赞赏的。
二、笔者的评述
(一)研究的重复度较高且深度不足
目前,运用的理论和视角重复率较高。十多篇硕士论文几乎都是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狼厅》的。虽然小说的历史意识很强,与历史主义理论的契合度很高,但很多文章分析较浅,没有朝纵深的角度去挖掘。大多数文章都是纯文本研究,没有深刻挖掘历史与文学深层互动的关系。再者,不管对人物形象的历时研究还是历史研究都缺乏一定的深度,转引居多。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曼特尔对历史的理解上,其中关注点比较重复。因此,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方向有待挖掘。
(二)主题有待挖掘
目前的研究主题比较单一。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只有一篇;历史意识方面的比较多,但在比较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形象时,却没有真正去观照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及曼特尔是如何取实构虚的。论文角度虽然不同,但内容却大同小异。除了目前的研究主题,文中也多处引用了圣经,多次谈到黑、死、病及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这些都是可以深挖的主题,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
三、结语
《狼厅》的研究成果比較丰硕,专著、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都在大量涌现。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视角对这部小说展开了研究,但同时研究的角度需要拓展、深度需要提高、系统性需要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