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怀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景抒怀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易将二者混淆。这种情况,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它们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仔细分析,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即景抒怀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绝不能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诗人写“石灰”的目的就是言志,是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通过对比分析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却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其他文献
贝多芬双耳失聪,仍坚持创作,《命运交响曲》见证了他人生的顶峰;司马迁惨遭宫刑,仍忍辱负重,《史记》见证了他人生的极致;陶渊明官场失意,仍乐观生活,《定风波》见证了他的豁达。  人生如登山,漫漫人生路上,荆棘丛生。只要你稍有松懈,停止不前,山顶便离你遥不可及。  有意志力的人,才能登上顶峰。“世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的这番话,告诉了人们,意志
期刊
语文教学中,写作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已引起高度重视。然而,每次写作,学生却总是愁眉苦脸,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总觉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心中没有积累,素材甚少,已有的知识不会运用,又何谈能够写出一篇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对作文素材进行积累和运用,如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博观厚积,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1.从生活中观察和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乐学”,产生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中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精神负担,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导入语,牢牢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
期刊
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善学会学的能力。要想让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这一质的飞跃,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让他们参与讨论,进而学会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在阅读中寻找问题  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将不懂的地方圈点下来,以备向老师质疑。  1.找“眼”。这个“眼”就是通
期刊
作文教学占据着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考试中的作文分数左右着整个语文的考试分数。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喜爱作文,写出好作文,这不得不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作文“贫困生”,他们一提到写作文,大多是一头雾水,表现得非常痛苦、非常吃力,没有方向,无从下笔。针对这些学生,如果没有特殊的办法,不在作文训练课上下工夫,他们就有可能永远失去写作的兴趣。  打造高效的作文训练课堂,是解决作文“贫困生”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
期刊
诗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
期刊
文本解读是深入文本、感受文本深层次意蕴的必然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一篇教材,却找不到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往往只是凭借教参上的提示,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分解式讲解,肤浅而重复地与文本对话,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那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巧妙地找准切入点,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从课文的标题切入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可以蕴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被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现代文阅读如何去把握?怎样提高阅读水平?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简单地谈些教学经验,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些许帮助。  一、读懂文章  所谓读懂,就是明白文章写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文章表达的主旨情感是什么,等等。  二、以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期刊
山区高中学生从小缺乏阅读环境,没有阅读意识,没有阅读积累,反映在写作中,就是写作素材缺乏,内容空洞无物。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也无法有效地运用所掌握的素材,不能把大众化的素材变成自己个人的材料,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写作时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左右,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行文时多是说假话、空话、套话,无法联系实际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当前山区高中学生普遍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