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lo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湿地公园作为一个自然生态资源,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环境作出很大贡献。根据笔者多年景观设计实践,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1、项目概况
  某湿地公园地形地貌为四周高,生境单一,以水稻田、沼泽地和鱼塘为主。在规划设计之前,我们得先对湿地自然生态恢复,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格局,为此湿地公园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项规划设计
  2.1地形及地貌
  场地的设计标高将由相关的水文因素所决定。为了避免在场地和周边区域间出现不良的景观过渡,一米以上的标高变化应避免。主要的地形变化差别是在水体下的地形。总的来说,水面以上的地貌将遵循水体系统的变化去改变。
  2.2 水系设计(图1)
  图 1 水系规划图
  2.2.1 净水处理系统
  规划设计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提供次水源,此净水能在极端水力条件下提供水源。从净水蓄水池通过泵转移到水处理系统。水可以从沉淀池或净水水源通过泵转移到芦苇处理单元,做为湿地系统的源头,经过处理流入湿地其余系统。湿地系统提供主要的水处理功能,包含一个沉淀池,一个芦苇池处理系统,为整个湿地系统提供净水。
  (1)沉淀池
  沉淀池将会收集河水。水池是一个人造下沉地面,并用作收集水流和储存,使悬浮固体可沉淀下来。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阻隔沉淀物和其它物料,另外也能控制水流速度。沉淀池的位置及设计应考虑方便沉淀物移除工作。
  (2)芦苇池
  芦苇池主要是由芦苇组成,他们广泛地出现于永久或定期水淹的地方。湿地公园将会有三部分作芦苇池,可以隔离污染物及多余的营养进入主要湿地水域,也为鸟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地。建造湿地的水源将从西南角进入场地。水体将转向沉淀池,其间土壤及较重的材质将沉淀。水从沉淀池出来后流入芦苇池处理系统。沉淀后的水将减少芦苇处理系统净化的需要频度。另外芦苇处理系统排出的河水将流注于一个氧化结构,即约1.0 米高0.2 米宽的堰坝,呈台阶形态。
  经处理的河水由层迭堰坝吸入氧气转化进入水体。每一升水体可提升一毫的氧气储存。这一氧气的附加对于去除任何残留的有机物体并小化臭味具有重要义。
  2.2.2水流设计
  现场地面标高中心部分最低点为+28.0米,为了尽可能减少场地开挖和回填,保持主要水体的水位与现存标高相接近是很重要的。水从场地西边大致+29.7米的河流入沉淀池。沉淀池的最高水位在+29.0米,最大水深为3.0米,沉淀池中的水随后被灌到芦苇系统中去,其水位为+28.5米。芦苇系统中污水在通过穿越道路的地下管道排到湿地河流系统中的人工河中去。水随后通过系统流到东边的淡水湿地中去。深淡水湿地的最大深度从平均在 +28.0米的水位下-2.0米到-2.5米。水从深淡水湿地通过一系列小瀑布流到浅淡水湿地区,标高在+27.0米,水深浅于1.5米。
  2.2.3植物设计
  2.3 植物设计理念
  公园的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内的自然地形结构骨架,打造乡土气息浓郁的原生态植物景观,发掘植物文化精神,以植物的手段营造传统意境,重视植物的色彩规划,同时重视人们感官上的体验,包括从楚辞植物里找灵感,发掘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植物,营造现代环境中的“植物意境”和“香花”、“彩花”的意境。湿地公园的精髓为水,园中之景倚水而筑,因水成趣,景观因水而有灵性,植物景观亦借水之清雅,形成了高雅脱俗的韵味。在设计中,紧扣“水”元素,通过以下手法打造洋湖境的特色植物景观:
  (1)优美的水生植物群落是水景的视觉焦点,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打造湿地公园的特色,特别是加强运用姿态优美的传统滨水植物,再现古典诗词中描述的 “在水一方”的传统意境。
  (2)尊重現场原有的景观元素,将传统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菱、荷花等融入到景观中,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意境。
  (3)在植物色彩的规划上,强调素净淡雅,营造“雅”的意境。注重冷暖搭配、季节搭配、重要视觉区域重点处理,打造植物亮点。
  2.3.2 植物选择原则
  植物在湿地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选择原则为:选择根系发达,在水深为0.5-2.0米沉环境中生活良好的挺水植物,具有向垂直和水平方向延伸的特征;以乡土植物为主。
  2.3.3植物分区设计
  (1)净水花园区:在污水处理厂内种植多类以净“化水质为主的水生植物,形成有利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此系统可以使污水得到阻滤及吸附,充分发挥植物的水净化功能。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与周遭环境地貌和谐契合,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将植物的净水程序与景观展示相结合,营造令游人赏心悦目的科普展示基地,通过红花美人蕉、黄花鸾尾、紫鸭她草及花叶卢竹等色泽艳丽的水生植物片植,与蓝天绿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还可为儿童提供充满野趣的游戏场所。在净水池与污水处理厂之间以及场地外围种植高大的乔木形成绿色的屏障,以常绿乔木为主,并选择一些具有香气或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避免污水异味对游人游憩产生负面影响。植物主要选择:木荷、杜英、栾树、构树、广玉兰、香樟、夹竹桃、桂花、小叶女贞、紫蔽、木槿、茶花、栀子花等。
  (2)自然湿地植物科普展示区:与北面净水花园内过于人工及规整式的单一种植方式不同,该片区域突出具有自然野趣的湿地植物景观,以多样生境中的湿地植物展示以及中南地区水生、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览为主要内容(图2)。
  图2 局部景观效果
  ①此区重点展示水生植物群落和湿地植物群落。是一个兼具科普教育功能的植物种植专区,人们通过参观游览可认识多样的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②在场地内结合起伏的地形,营造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一旱生植物自然过渡的植物群落,在植物种植上,突出乡土植物的应用,突出植物知识的科普展示,并为鱼类、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
  ③遵循疏林草地的设计要点,在外围结合地形及休闲娱乐活动,适当孤植姿态优美、形状独特的大乔木,并丛植少量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的花灌木,为游客创造优良的半私密休息空间。植物选择:雪松、垂柳、女贞、梅花、紫薇、龙爪槐、含笑、木槿等。
  ④主要水生观赏花舟(挺水、浮水植物为主):睡莲、鸾尾、千屈菜、香蒲、浮萍、存菜、花菖蒲、萍蓬草、红蓼、旱伞草等。
  (3)原生态湿地植物观光区:以大面积的湖面为载体,丰富多样的自然地形为优势,营造原生态的自然湿地景观。结合场地内不规则的小池塘、溪流、小岛、河岸、石景等,营建不同的植被生境,恢复和重建一个完整的湿地水域景观。如图3。
  图3 局部景观效果图
  自陆地向水域营造招生植被带、挺水植被带、扎根浮叶植被带、浮水植被带、沉水植被带以及开阔水域的浮水植被带等为主的植物生境。小岛上通过密植耐水湿及引蜂诱鸟的树种形成生态岛(图4),为昆虫、两栖类及鸟类提供栖息繁衍环境。植物选择秋枫、樟树、桑树、落羽杉、水杉、池杉、毛竹、玉兰、山樱花、酸麥树、桃、李、柚等。在湖体外围形成环湖的植物过滤带,由复层林组成,郁闭度高,对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水起过滤作用,阻碍及吸收少量有害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及营养盐再次输入其中,并起到隔离外围道路的作用,使道路在发挥交通作用的同时也能与之形成景观得以充分展示。片植观赏性强的观花及观叶植物,如广玉兰、枫香、复羽叶栾、櫻花、深山含笑、红叶李、乌桕等。
  图4 生态岛断面示意图
  (4)田园湿地植物景观区:保留场地内的部分稻田肌理,并进行改造利用,结合其它农作物的种植,形成富有乡土田园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利用场地内纵横奸陌的河网港叉,再现延续千年的桑基鱼塘等乡土景观,塘中栽植荷、英白及菱角等特色植物,在原有的塘梗及岸边栽植桑树、杨梅、棉子等果樹,让游人感受水清岸绿、鸟语花香、蛙鸣鱼翔、声白桑青的自然景观,这既是弘扬中国传统湿地文化,也是提高人们对湿地生态坏境保护及科研教育的重要途径。采用的农作物品种:菱白、菱角、水稻、甘庶、玉米、葱、大蒜、空心菜、红薯等其它景观植物选择:水杉、落羽杉、香樟、枇杷、桑树、阜荚、杨梅、神、桃、木芙蓉、声苹等。
  (5)休闲游憩植物景观展示区:结合场地内休闲、餐饮等休闲娱乐活动,营造令人心矿神怜、舒缓心情的植物景观,色彩上突出素雅,与淡雅的湿地景观形成一致的风格。针对以高素质人群为主的服务对象,体现“少胜多”,“雅胜俗”的境界。同时强调在感官上的体验,营造现代水环境中的 “植物意境”和“香花”、“彩花”的意境。沿水体大面积栽植竹丛,点缀紫蔽、振子花、月季、桃花、云南黄馨、湖北海棠等花灌木以及其它草花,配以景石,自然的水体驳岸处片植黄花鸾尾、千屈菜、菖蒲类、睡莲等水生花卉。
  2.4功能性设施设计
  2.4.1游客中心及附属建筑物
  本项目中场地内的主要建筑是游客中心,其次为湿地会所及综合性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在景观需求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保留了将新增设施加建在水体之上,以备游客增加使用附加设施需求时所建设。
  2.5雨水收集处理
  (1)生态草沟: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设计时可尽量保留天然植被、维护景观品质,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的空间。而且在经济方面,草沟建设及维护的费用低于传统底下管线。
  (2)雨水花园:又被称为生态调节池,是一种以湿生植物为主的雨水生态控制系统。它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等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沉降、稀释或移除雨水中的 TSS、N\ P等污染物,具有径流调节和改善水质的双重功能。
  3、结束语
  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扩张,自然资源的利用、再生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湿地公园是一种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通过以上系统设计分析,合理、经济的恢复生态景观,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摘要: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会对结构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而受到工程界广泛关注,若能控制混凝土不产生裂缝,将会大大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抗渗漏水能力以及抗腐蚀性。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  一、项目概况  某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底下一层,地上十二层,主楼长为 122.8m,最宽为21m,筏板厚度为1.5m,楼板厚度为250mm、120mm,地下室墙体厚度为 350mm,砼强度等级为
期刊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建筑市场的环境,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造价控制,旨在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提供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控制  1、引言  工程造价是工程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其中的计价模式和造价控制更是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国一直施行预算定额计价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形成的,事实证明定额计价模式对我国的工程建设的造价
期刊
摘要:建筑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其系统的安装、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在建筑工程内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运用建筑给排水的设计原理,对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及施工技术的要点进行了阐述,对民用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安装及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给排水系统;安装技术;施工要点  随着建筑科学以及相关的技术不断的发展,相关的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用者对给排水工程的设
期刊
摘要:本文总结某板式高层混凝土剪力墙住宅,并通过举例六个结构布置方案,并进行了建模和计算,分析了结构楼层侧移刚度、位移和位移比、刚度比、剪重比和地震力、楼层地震剪力、周期比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控制结构水平位移和抗侧移刚度,以钢筋和混凝土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剪力墙结构方案进行优化。根据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的结果,提出了高烈度区板式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优化后的材料用量建议值,可为类似工程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摘要:本文由电力系统的供需矛盾入手,阐述了储能技术对新能源发电的影响,介绍了典型的储能技术及其应用,分析了大规模电能存储的应用前景,并简单概述了储能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能储存;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钠硫电池  1 引言  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电网的发展要解决“电能只能是即发即用”的难题,以减少发电厂的建设规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保证并网可再生能源系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建筑工程如何在施工中保证其使用功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是当前建筑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最核心的分项工程之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的问题,这些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又势必会对给排水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干扰。本文对建筑的给排水施工展开探讨,对给排水施工设计技术进行了具
期刊
摘要: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日益普遍,人们对安装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首先提出了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常见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常见问题;对策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  1.螺栓联接问题  螺栓和螺母的联接是机电设备中的最基础的
期刊
摘要:随着目前全国对环保与建筑节能要求进一步不断提高,民用建筑保温行业飞速发展,各种材料的应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与应用。任何一种材料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一定优势与不足,同样对无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保温材料,虽然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施工工艺也日益成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重庆天安项目外墙外保温为工程实例,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在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技术性、经济性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某滨河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滨河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点。  关键词:滨河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园林空间;水系景观  一、工程概况  某项目总用地规模5.56hm2,该小区以25层的高层住宅为例,容积率2.50。周边为城市绿地、居住、科研、体育用地。  二、总体设计  (一)景观结构  该项目场地建筑布局及空间条件,小区的景观结构为:一轴、十园、多点。其中一轴是园区的滨水游线
期刊
摘要:以工程实例对大体积砼裂缝的产生原因和在实施施工过程中针对性治理的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内外温差;质量控制措施  前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质量通病是容易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会使混凝土产生较大升温和降温过程,温度剧烈变化和水分蒸发以及外约束介质的存在,从而产生的温度和收缩应力,这些应力和约束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处理不当建筑物地下室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