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传统 扬中国文化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傩是国内傩戏中留存较为完整的祭祀舞蹈,“南丰石邮傩”属于赣傩的一种,其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而产生,保存非常完善,因此该地区也被叫做“傩舞之乡”,很多学者都将其视为我国古文化的宝藏。舞剧《傩·情》正是取材于江西南丰石邮村传承至今、驱鬼逐疫的傩祭中的傩舞,并力求在舞蹈艺术的创新实践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傩文化;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209-02
  一、远古文化——傩
  第一次从书本里看到“傩”字时,第一反应将它读成了tān。傩(nuó),原来专指的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流行于我国江西、四川等地。傩戏是一种带着面具的全球性的舞蹈类别,也是远古时代祭祀的舞蹈,古人坚信通过这种祭祀能够驱逐疫鬼。其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不仅影响国人,其影响力也远及东亚,文化亲缘相当广泛,可谓是中国舞蹈乃至世界舞蹈之源。
  傩是在远古巫文化末期逐渐产生的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存受到各种威胁,而要想不被自然吞没就需要强烈的生存欲望,唯有宗教的神秘学说才能够衍生出这种欲望,傩戏也就应运而生。傩舞是中华民族先民生命观、宇宙观的直接体现。“傩面具”也是我国傩文化的最大标志,是我国传统工艺的组成部分,其把最为古老的图腾集中于面具之上,能够为先民提供生存的精神力量。通常傩舞演员佩戴的面具都是柳木制成,而其扮演的角色是神话中能够祛除疫病的神──傩神。先民将自身打扮为比幻想中的鬼疫更加凶悍狰狞的傩神,通过大开大合的舞蹈来达到驱邪的目标。“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抗争精神。傩面也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最佳例证。
  二、文化传承——傩舞
  远古典籍中记载:跳傩舞的均会组成“傩班”,组成者为8—10人,一般都存在非常严格个规定。目前在国内很多农村中依然有所留存,以江西、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在傩面背后,不同面具扮演着不同的神灵,一般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相关。在远古祭祀中,傩舞是充实整个祭祀仪式的主要形式,人们相聚傩神庙,上香燃竹、敬拜神灵、祈祷祝愿,感念先祖、祭祀神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里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傩舞不单单是原始且充满神秘感的祭祀,同时是远古舞蹈文化发展的标志,从中可以感受到文化上的自信和勇气,感受到到面具刚猛背后的柔软、狰狞背后的良善、怪诞背后的天真。
  傩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农耕文化产生之时,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沉淀了许多文化内涵与民族内涵,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与艺术学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要想尽快实现中国梦就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传统文化,聚合民族信念。不管是道路还是信念,其传承的媒介均是文化,尤其是最能够代表文化的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的记录、展现、传播、教化与传承,才让中华民族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质。为何汉民族没有在历史长河里湮灭,反而不断奋进、薪火相传呢?直接原因就是汉民族的精神信念、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脉络在一直在不断传承,没有断代。
  三、传统重塑——《傩·情》
  《傩·情》是一部很有韵味的舞蹈作品,整个作品取材于江西南丰县傩戏,一群来自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傩班的民间艺人同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团的艺术家们一起,将“傩”进行了舞台化、舞蹈化的再造,呈现于剧场当中,让传统与现代发生巧妙碰撞。他们完整地保存了舞蹈的原生形态及特点,保留着傩文化中的所有仪式,动作多为原生态,没有传统民间舞的章法和学院派的痕迹。
  作品以傩戏老艺人登台开幕,通过“开天辟地”、“生命造化”“风调雨顺”“生生不息”“神鬼情缘”“笃诚敦厚”“和合昌盛”等章节,讲述傩戏与演员之间的“戴上傩面是神,摘下傩面是人”的关系。在演出现场可以看到,无论是孙科扮演的开山神还是汪子涵扮演的钟馗,都力求把傩戏的动作融入中国古典舞中,既表现出傩戏的神态,又加入舞蹈的技巧,以表现出傩戏人物的喜怒哀乐。编导将传统与现代相交,把古典与民间结合,巧妙地转换演员摘下傩面具回到现实当中的身份,以表现傩戏“神与人”的转换。在剧中,各路神仙戴着夸张的面具纷纷起舞,并寄托着美好的寓意,人与神之间就隔了一张脸子,假面扮神高扬生命,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佩戴傩面是神,取下面具是人”,现存的傩面具依照神的特征能够划分成三个类别:正神、凶神、世间人物类。在舞剧《傩·情》中,编导保留傩面具的远古图腾文化,以“开山神”“纸钱神”“大鹏雷神”“傩公傩婆”“钟馗”“小鬼”“双伯郎”“和合神”等各种傩面具图腾形象再现这场仪式的盛典。傩面在傩舞里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其不但可以驱逐鬼物,同样能够向天祈福、驱赶疫病、镇宅等,多样化的傩面艺术已然变成我们中国博物的最佳例证,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剧中,最吸引我的是“生生不息”这一幕,在傩公傩婆的身上,时间变成了一种永恒,四季轮回,昼夜更迭。傩公傩婆是傩文化里最有威信且至高无上的神,是可以让人们平安、丰收、多子多福的保护神。从青年舞蹈家武帅和华宵一这对夫妻的表演中看到,生命是馈于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礼物,生命即和谐、即爱。整场舞剧在圆傩词中结束,由“大伯”带领,回傩庙、拜傩神、收傩面、酬谢先师、祈福纳祥。欢乐祥和的“和合神”寓意相亲相爱、同心同德、共生共荣,周而复始,天地人神和合昌盛。其实,每一场仪式,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洗礼。当傩面交错、人神合一,那是人类向内在最本质的精神漫游。
  舞蹈学院的师生们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把生活与艺术结合,把活生生的傩文化,通过新颖的创作手法搬上艺术的殿堂,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这是一种艺术创作在历经过无数次的打破、保留与重组后的精神回归。在舞剧中,保留了香火诀这一重要手势,拇指紧扣中指与无名指,食指和小指翘起,舞者右手拿着道具左手成香火诀做推弹动作,手腕与手臂带梗劲前后推弹,不断重复手部的基本动作,在保留了傩的古朴拙劲,尊重了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规律、神韵和独特的原始美感外,同时结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大开大合、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技艺结合等基本表现手法,将神、人形象表现的淋漓精致。在音乐上,继承远古时期的音乐方式,多以鼓、锣等打击乐为主,延续着伴奏简单、节奏鲜明的原生态特征,将舞者的情绪和动作与音乐的变化紧密结合,情绪多为古朴沉重。《傩·情》让观赏者体会的不单单是对“中华民族原始舞蹈活化石”的傩舞的研究,同样是把感性的原始傩文化遗产逐渐回归至理性的思辨思维,将古朴的文化与新鲜的时代血液相融合,是一种致敬、一种传承、一种发扬。
  艺术创作每一步的前进,离不开血脉相连的回望,不忘初心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傩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同样也是舞蹈出现的基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傩舞是先民最适宜表达自我以及精神信仰的手段。如今,它以舞剧的形式,穿越历史的尘埃展现在大眾眼前,让我们重温了那历久弥新的古老文明,感受到了艺术工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这是《傩·情》精妙之处,亦是感动所在。人们通过对古老文化的探寻来缅怀中华民族先民在自然中力求生存的精神,继而通过这种精神武装自己来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信念的传承。感念先祖、祭拜神灵,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以宗祭之礼,向自然致敬!向传统致敬!以巫舞之情,重温历久弥新的古老文明!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5,(05).
  [2]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屈红梅.《傩·面》——言说不可言说之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2):122-124.
  [4]石慧.傩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探析[J].大舞台,2007,(2):30-31.
其他文献
摘要: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近年来迅速发展,深受学生欢迎。其具备开放、自主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正是当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讲授形式亟待改进之处。将MOOC模式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领域应用型人才。故在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展开调查,以探索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OOC课程改革思路,并将密切追踪学生反馈,在实践中继续优化该课程的教学
摘要:2012年以来,跨境电商发展迅猛,成为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领域。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协同创新,培养能胜任跨境电商教学的师资,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广东乃至全国跨境电商人才紧缺的难题。  关键词:跨境电商;协同创新;PDCA  中图分类号:G712;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14-
摘要:转型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专业体系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我院新办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重点从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科研平台等多方面,解析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困难,更好地为后续转型发展理清思路。  关键词:转型;交叉学科;交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74-02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极具鲜明工程应用背景的特
摘要:产品设计是综合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学科,然而,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科类课程的兴趣度不高是目前各个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艺术类学生更加愿意接受“以练代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办法将“以练代学”引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使学生能认识到工科类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能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工科类知识来进行设计。  关键词:以练代学;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专题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摘要:历史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得以不断前行,一是源自于历史学本身的属性,必须遵循客观的原则,另外还得益于自然科学浪潮的推动,积极谋求“科学”地位。在学科科学化的浪潮之下,历史学愈加的想登上“科学”的殿堂,可是有些理论推崇往往矫枉过正,个人主义的机动性受到限制,历史学科的发展反而遇到了瓶颈,而对历史叙述中的个人主观性适当发挥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历史科学化;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K063 文献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其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的理念与CAD/CAM软件应用(UG)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极为吻合。本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案例,以《阶梯轴的建模》为例,构建了其翻转课堂模式的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堂和课后活动设计,为CAD/CAM软件(UG NX)应用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  中图分类号:G64
摘要:无论是创作者本身,还是读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将结尾之处的“大团圆”看做是顺理成章的事,纵使作品中的情节如何跌宕,人物命运如何多舛,最终也多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尾。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大团圆”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结尾方式,具有一定的喜剧性质,但这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却并不多见。对于此种现象的产生,本文将分别从自然环境、审美意识和人文心理等方面进行剖析和阐述。  关键词:大团圆;人狐恋;自然
摘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四川大学和電子科技大学本科生科研培养方式,结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经验,在科研能力培养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
摘要:本文运用CIPP模型对目标学院的实践教学满意度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效果评价和投入评价满意度较低,但投入评价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其余三要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显著,CIPP要素内部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不同专业和年级对实践教学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文章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CIPP;满意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目前课堂管理中存在教师方面课堂思路不清晰、内容随意化、学生非学习行为等无效管理状态。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动机—行为,使得师生建立合理期望,明确双方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研究有效课堂管理的特征、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等势在必行。通过对L大学商务学院190名在校生课堂行为的调查,分析课堂管理的现状,并从教学和学生两方面构建心理契约量表,提出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