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但就业率却不升反降,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本文主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市场制度性分割;政府宏观调控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在不断扩招,大学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与中国人口金字塔图"的数据显示,2009年大学生毕业数量增加到611万,失业人数達到196万。201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630万,就业率仅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的总数量达到660,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2012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到680万,虽然就业率达到了90.9%,但是有45%的学生表示对工作不满意,33%的人在半年内发生过离职。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近700万创历史新高,但就目前的情况显示,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还在不断地进行扩招,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却似乎并没有为他们敞出足够的就业空间,所以,"毕业就等于失业"成为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心中的恐惧,但也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生动描述。有相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供过于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基本原因
  从供给方面来看,从1998年开始全国高校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从当时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而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高校的扩招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2002-2009年间,大学新生入学率不断增加,每年增加50万至80万人,虽然目前有所回落,但从2013年将近700万的大学毕业生来看,这些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会相当严峻。
  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上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使得公司不得不从各方面削减不必要的成本开支。由于目前我国面临着很大的通胀压力,所以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大多数公司便会转向相对较为便宜的其他生产要素,同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对高学历劳动力的需求。据2013深圳招聘市场反馈,参加招聘的企业共8049家,较去年同比减少了25.33%;共设岗位90604个,较去年同比减少了30.98%。正是供与需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大学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制度性分割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实际上,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性分割,包括城乡之间的分割和不同地区、区域之间的分割等。也就是说,我国的就业市场事实上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类:一类工资较高,工作稳定,社会福利比较完善;另一类工资较低,工作不稳定,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社会保障。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就业的弹性最低,但大多数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又倾向与这些地区,从而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成为了买方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市场吸纳能力有限
  虽然近几年我国一直在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是目前工业和制造业仍然是我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依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就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同时并存这一奇特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首先,我国的二元制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和制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分割局面,缩小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约束限制,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在扩招的同时加强相关的就业政策引导,如果政府只是一味地进行高校扩招,但却不把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考虑进去,那样只会使大学生就业这个难题越滚越大。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增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对于民营企业,政府应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其经济发展,从而让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就业市场上吸收劳动力的主力军。
  2、改变企业用人理念,打破现存的择业、就业歧视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用人观念缺乏理性,学历和地域歧视在成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浪费,因此也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企业的用人观念不理性、缺乏合理的规划,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有可能会因此而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从而造成人才浪费。除此之外,很多企业的存在着各种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生源地歧视、工作经验歧视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准入门槛,无形之中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成为了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所以,改变企业的用人观念,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
  3、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学科设置
  我国目前存在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难,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很多急需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企业却总是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一方面,不少高校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办学,而是片面根据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忽视市场行情走向,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专业层次、质量层次等方面与社会需求难以接轨,造成大学生就业局部性、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教育都过多的投入在理论教学上,相关的专业实践又过于形式化,所以致使很多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还要"一切从头学起"。所以,学校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上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通过实践让学生们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市场上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4、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端正择业、就业观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进行择业时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但对于工作的期望值却很高,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工作不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012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1届毕业生中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有效地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的满意度均只有86%。由此可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代大学生在自身能力的提高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此外,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地区的选择上,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进行择业时,为了寻求高薪、高福利,会首选北上广深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在行业的选择上,很多毕业生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偏好政府机关、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也正是因为在择业上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于狭窄,才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受挫。所以,在现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先就业再择业或许会是个更加明智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11)
  [2] 范明,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3)
  [3] 赖德胜,孟大虎."知识失业"加剧凸显政府职责[J].人民论坛.双刊网
其他文献
“过去我一直非常关注怎么样用数量化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数量方法的广泛推进,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目前我在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工作,主要管理四只指数型基金。首
目前我们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要解决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必须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寻求切实可行
丝绸之路上的梦,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清晰。2100年前,受汉武帝派遣,张骞等人踏上了通向西域诸国的万里险途,由此贯通了丝绸之路。从秦皇汉武遣使出海,到唐高僧鉴真东渡,及至明郑和七
期刊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时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包括各民族载体的语言形式,例如音乐、舞蹈、戏曲,习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的植根于民间,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很多国家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舞蹈和手工艺逐渐消亡,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有56个
期刊
教好数学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自己先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学法与教法结合,才能真正真正达到数学课堂的高效。
期刊
作文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和机会。应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实现作文命题的新突破;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