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名片”,是融合了图片、文字、色彩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静态多模态话语,肩负着传达信息以及与观众交流的任务。电影《诺丁山》的海报通过图像和文字等诸多模态的相互作用,突出表现了其互动意义,实现了电影海报作为宣传广告的劝说功能。
[关键词] 《诺丁山》 电影海报 互动意义 多模态话语
一 、引言
电影海报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学者们大多专注于单一模态的研究,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模态研究的方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慢慢代替了传统上单一模态的研究。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为我们对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的解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性,丰富了电影海报的研究维度。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里面语言的三大功能,克瑞斯和勒文提出,图像具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图像的互动意义,以及图像和文字是怎样相互作用产生合力,进而实现其最佳的劝说功能。
二 、电影《诺丁山》海报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Notting Hill"(1999)
《诺丁山》是由罗杰?米歇尔所执导,休?格兰特与朱莉娅?罗伯茨主演,该片在2000年获英国电影学院奖——观众奖。该片讲述了著名影星安娜?斯科特(朱莉娅?罗伯茨饰)和书店老板威廉?萨克(休?格兰特饰)在诺丁山的一场邂逅以及后来的种种纠葛。以下是对此电影海报互动意义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像、文字、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图像的互动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怎样吸引观看者注意以及参与到与表征者的互动中去。它反映的是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有的态度,由四个要素构成: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
(1)接触:在这幅图像中,两位主人公的目光都是直接指向观看者,这属于典型的“索取”类图像。他们通过眼神想要与观看者建立起一种想象中的亲密关系,这点也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表情中窥探出来。此外,男女主角微微上翘的眉毛似乎都带着一些疑惑,让观看者发挥无限想象。
(2)社会距离: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取决于图像的社会距离,通常与镜头取景的框架有关。在图像中,我们只能看到女主角的脸部和颈部及肩,这是亲近距离,体现了表征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么美丽动人的画面加上亲近距离不由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男主角的整个身影都能被看到,所以这是一种社会距离,这也符合影片当中男主角角色的需要。
(3)态度:态度是通过“视角”来体现的,表达对参与者所持的主客观态度。大部分图像都采用多样化的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的主观图像。图像当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正面朝向观看者,且视线是水平的,表明了观看者与表征者一种平等的关系,此影片是邀请观看者一起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爱情。这种主观的情感可以被复制到观看者自己身上,引发他们对爱情美好的向往。
(4)情态:指人们对所关注的世界做出的陈述的真实度或可信度,根据色彩饱和度、辨识度和调节度,背景,细节等等,分为高、中、低三类。通过下面图表的综合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幅情态值较高的图像,以自然感官为取向,且图像背景清晰细致。
语言部分除了电影名称、主演名字以外,还有一句对整部影片的宣传有重要作用的话“Can the most famous film star in the world fall for the man on the street?”从语气系统来分析,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提出问句是想得到回应,借此以达到与观看者充分的互动功能。情态动词“can”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因为是在问句中出现,因此总的来说,并不是完全的肯定。海报制作者用这种问句引起观看者的注意,并以一种非常自然和简单的形式参与到对话当中去,形成一种互动,达到对电影海报的宣传并令人产生去电影院观看的想法。
这幅电影海报中,图像与文字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们共同产生一种合力来体现电影海报的互动意义,这种合力并不是简单的把图像和语言的功能相加,事实上,这种合力应该是用乘法来计量的。以下这张表格具体阐述了图像与文字之间具体的关系。
三 、结语
以上对图像、语言以及两者关系的分析引发我们对电影海报制作的思考,作为一种宣传电影的有效手段,电影海报的制作其背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参与者有电影发行人,海报制作者等等,经过多方参与,再考虑到观看者,最后才完成了电影海报的制作。可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海报所要体现的,远远不止电影本身的内容这么简单,电影海报作为商业海报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宣传影片,赚取票房。图像和语言的特征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思考用何种图像和文字来达到最大程度吸引观看者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使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达到共同传达意义的目的。《诺丁山》这部影片中,运用了索取类图像,疑问语气以及会话加强等来最大化拉近影片中人物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引发观看者联想以及共鸣,来实现对电影的宣传。当然,仅仅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电影海报中语言与图像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用更多的例子去总结出规律,来证明电影海报中的语言与图像有其独有的特点。这是从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电影海报,无疑会为电影海报设计者增加一个新的视角,与此同时,对于观看者来说,也能更好地去理解海报中各种模态所呈现出来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去欣赏。
参考文献
[1] Kress, G & Leeuwen, T.V.. Reading Images [M].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1996.
[2] Royce, T. D. Visual-verb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in The Economist Magazine [D].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8.
作者简介
马丽丽,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关键词] 《诺丁山》 电影海报 互动意义 多模态话语
一 、引言
电影海报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学者们大多专注于单一模态的研究,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模态研究的方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慢慢代替了传统上单一模态的研究。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为我们对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的解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性,丰富了电影海报的研究维度。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里面语言的三大功能,克瑞斯和勒文提出,图像具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图像的互动意义,以及图像和文字是怎样相互作用产生合力,进而实现其最佳的劝说功能。
二 、电影《诺丁山》海报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Notting Hill"(1999)
《诺丁山》是由罗杰?米歇尔所执导,休?格兰特与朱莉娅?罗伯茨主演,该片在2000年获英国电影学院奖——观众奖。该片讲述了著名影星安娜?斯科特(朱莉娅?罗伯茨饰)和书店老板威廉?萨克(休?格兰特饰)在诺丁山的一场邂逅以及后来的种种纠葛。以下是对此电影海报互动意义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像、文字、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图像的互动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怎样吸引观看者注意以及参与到与表征者的互动中去。它反映的是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有的态度,由四个要素构成: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
(1)接触:在这幅图像中,两位主人公的目光都是直接指向观看者,这属于典型的“索取”类图像。他们通过眼神想要与观看者建立起一种想象中的亲密关系,这点也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表情中窥探出来。此外,男女主角微微上翘的眉毛似乎都带着一些疑惑,让观看者发挥无限想象。
(2)社会距离: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取决于图像的社会距离,通常与镜头取景的框架有关。在图像中,我们只能看到女主角的脸部和颈部及肩,这是亲近距离,体现了表征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么美丽动人的画面加上亲近距离不由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男主角的整个身影都能被看到,所以这是一种社会距离,这也符合影片当中男主角角色的需要。
(3)态度:态度是通过“视角”来体现的,表达对参与者所持的主客观态度。大部分图像都采用多样化的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的主观图像。图像当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正面朝向观看者,且视线是水平的,表明了观看者与表征者一种平等的关系,此影片是邀请观看者一起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爱情。这种主观的情感可以被复制到观看者自己身上,引发他们对爱情美好的向往。
(4)情态:指人们对所关注的世界做出的陈述的真实度或可信度,根据色彩饱和度、辨识度和调节度,背景,细节等等,分为高、中、低三类。通过下面图表的综合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幅情态值较高的图像,以自然感官为取向,且图像背景清晰细致。
语言部分除了电影名称、主演名字以外,还有一句对整部影片的宣传有重要作用的话“Can the most famous film star in the world fall for the man on the street?”从语气系统来分析,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提出问句是想得到回应,借此以达到与观看者充分的互动功能。情态动词“can”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因为是在问句中出现,因此总的来说,并不是完全的肯定。海报制作者用这种问句引起观看者的注意,并以一种非常自然和简单的形式参与到对话当中去,形成一种互动,达到对电影海报的宣传并令人产生去电影院观看的想法。
这幅电影海报中,图像与文字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们共同产生一种合力来体现电影海报的互动意义,这种合力并不是简单的把图像和语言的功能相加,事实上,这种合力应该是用乘法来计量的。以下这张表格具体阐述了图像与文字之间具体的关系。
三 、结语
以上对图像、语言以及两者关系的分析引发我们对电影海报制作的思考,作为一种宣传电影的有效手段,电影海报的制作其背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参与者有电影发行人,海报制作者等等,经过多方参与,再考虑到观看者,最后才完成了电影海报的制作。可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海报所要体现的,远远不止电影本身的内容这么简单,电影海报作为商业海报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宣传影片,赚取票房。图像和语言的特征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思考用何种图像和文字来达到最大程度吸引观看者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使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达到共同传达意义的目的。《诺丁山》这部影片中,运用了索取类图像,疑问语气以及会话加强等来最大化拉近影片中人物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引发观看者联想以及共鸣,来实现对电影的宣传。当然,仅仅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电影海报中语言与图像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用更多的例子去总结出规律,来证明电影海报中的语言与图像有其独有的特点。这是从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电影海报,无疑会为电影海报设计者增加一个新的视角,与此同时,对于观看者来说,也能更好地去理解海报中各种模态所呈现出来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去欣赏。
参考文献
[1] Kress, G & Leeuwen, T.V.. Reading Images [M].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1996.
[2] Royce, T. D. Visual-verb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in The Economist Magazine [D].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8.
作者简介
马丽丽,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