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为例,研究边疆民族地区跨境民族的社会发展,找出制约边疆民族地区跨境民族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跨境民族;社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11-02
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发展趋势上看,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但是,由于受地理、历史、社会发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较为困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
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村落分散,山高路险,由于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交通滞后成了“瓶颈”性的制约,多数乡村公路仍然是晴通雨阻,边境一线53%的自然村不通公路。水利设施落后,水利化程度低,灌溉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畜饮水困难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边境3县(河口、金平、绿春)财源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总量小,县乡财政较为困难,政府债务处于还贷高峰期。2006年,绿春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3 467万元,而完成地方支出达2.28亿元,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3.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较低,河口县工业产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4.3%。农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难度很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使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4.农民群众生活条件恶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生活在高寒、冷凉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特别是绿春县有各类地质灾害点234个,236个自然村7.8万人的生命财产不同程度受到滑坡、泥水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相当艰巨,目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边境三县共有贫困人口21.1万,其中,绝对贫困人口达11.96万。
5.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边境小学基本是一师一校,其教师多数是临时代课教师,教师缺编严重。社会保障和对弱势群众的救助体系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公共医疗服务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
6.自我发展能力弱。沿边跨境民族地区人才瓶颈制约较为严重,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人才严重缺乏。多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学科技、用技术能力不强,脱贫致富能力较差。拉祜族和莽人文盲率达90%以上。
7.维护边境和谐安宁的任务艰巨。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对越南北部地区进行宗教渗透,越南赋予边境地区的优惠政策和老街市的迅速发展,给我方群众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双方边民非法出入境较为突出,中越双方确认的合法出入境通道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8条,而双方边民习惯性出入境小道有160多条。难民问题严重影响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加快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
地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发展缓慢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快水电产业开发。要走流域梯级开发之路,坚持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并举,统筹水电发、供、用协调发展。二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矿山整治力度,理顺矿业开发秩序,优化矿业投资环境和矿产资源配置,构建新型的矿业开发体系,打造以金、镍、铜、铁、铅、锌为主的矿业支柱产业。重点培植绿春新寨、龙土、牛波的金矿,金平的龙脖河铜矿、马鞍山铁矿等矿业企业。三是积极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拉动、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将生物资源创新工业纳入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扶贫计划”和兴边富民工程规划,予以重点扶植,大力发展以橡胶、茶叶、草果、八角、竹、紫胶寄主树为主等的生物产业。四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河口口岸和金平马鞍底、十里村热水塘边民互市点等建设,积极探索口岸经济技术贸易区发展路子,进一步做好金水河口岸发展新规划。五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生态旅游和跨国旅游两大主题,开发民族风情、热带原始森林、跨国旅游、科考、民俗娱乐、温泉疗养等旅游产品,发展一批规范的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特色餐饮店、休闲娱乐场所和乡村旅游接待点,使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只有加强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交通建设。争取蛮耗至金水河口岸高等级公路、墨江至绿春、元阳至绿春二级油路立项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建设,努力建成覆盖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所有乡镇、村、主要产业发展区的县域公路骨架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到2010年,沿民跨境民族地区80%的自然村实现通公路。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黄连山、马鹿塘水库建设,争取绿春洛瓦、金平麻子河等水库建设,完成绿春鲁珠坝、曼洛及金平苦竹林、黄金、幸福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各类小型水利建设,实施一批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项目,改善乡镇驻地供水设施。三是加强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建立以中小水电为主稳定的电能来源渠道,继续实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自然村通电率达100%。着力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沿边跨境民族地区乡镇网络覆盖率达100%,自然村覆盖率达95%以上。四是加强边贸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的有利条件及国家和省制定的优惠政策,着力抓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经济通道建设。利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经济与我国经济互补的特点,扩大双边贸易,把本区域内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推介到东南亚国家。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促进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需要。一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教育投入就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的观念,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力度。以巩固提高“两基”工作为重点,切实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继续推进高级中学建设,建设绿春、金平等职业教育中心,积极推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订单培养、开放办学,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培养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绿色证书”教育,抓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载体和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族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三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推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继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切实做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认真解决农村老人、“五保”供养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就医、就学等实际困难。五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扶贫资源和力量,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特困村寨为重点,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抓好科技扶贫、信贷扶贫、劳务输出、易地开发工作。
4.全力维护边境稳定。做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工作,对于树立国门形象、巩固边防意义重大。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努力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和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和谐乡镇、和谐村寨”等创建活动,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切实抓好毒品堵源截流和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进行的各种破坏、分裂、渗透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品、食品卫生等领域的安全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是妥善解决好难民问题。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合理的原则,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尽快解决难民国籍问题,使各种难民问题迎刃而解。
5.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是加快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发展的有力推动。一是树立开放意识。要不断深化对边境问题和民族问题的认识,坚决革除一切不利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树立抓机遇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加快沿边跨境地区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扩大投资规模、扩张经济总量上,拓宽对外交往渠道,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在产业、技术、资金上的转移,积极有效吸引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争取各类优惠政策倾斜,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越南相邻的省、市、县的互访和定期会谈制度,重点推进互补性强的农业、建筑建材、矿冶、旅游等产业合作,鼓励企业到越南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办厂、工程承包,在越南逐步建立一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资源型产业所需的原料基地。
关键词:跨境民族;社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11-02
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发展趋势上看,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但是,由于受地理、历史、社会发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较为困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
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村落分散,山高路险,由于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交通滞后成了“瓶颈”性的制约,多数乡村公路仍然是晴通雨阻,边境一线53%的自然村不通公路。水利设施落后,水利化程度低,灌溉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畜饮水困难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边境3县(河口、金平、绿春)财源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总量小,县乡财政较为困难,政府债务处于还贷高峰期。2006年,绿春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3 467万元,而完成地方支出达2.28亿元,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3.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较低,河口县工业产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4.3%。农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难度很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使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4.农民群众生活条件恶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生活在高寒、冷凉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特别是绿春县有各类地质灾害点234个,236个自然村7.8万人的生命财产不同程度受到滑坡、泥水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相当艰巨,目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边境三县共有贫困人口21.1万,其中,绝对贫困人口达11.96万。
5.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边境小学基本是一师一校,其教师多数是临时代课教师,教师缺编严重。社会保障和对弱势群众的救助体系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公共医疗服务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
6.自我发展能力弱。沿边跨境民族地区人才瓶颈制约较为严重,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人才严重缺乏。多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学科技、用技术能力不强,脱贫致富能力较差。拉祜族和莽人文盲率达90%以上。
7.维护边境和谐安宁的任务艰巨。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对越南北部地区进行宗教渗透,越南赋予边境地区的优惠政策和老街市的迅速发展,给我方群众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双方边民非法出入境较为突出,中越双方确认的合法出入境通道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8条,而双方边民习惯性出入境小道有160多条。难民问题严重影响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加快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沿边跨境民族
地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发展缓慢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快水电产业开发。要走流域梯级开发之路,坚持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并举,统筹水电发、供、用协调发展。二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矿山整治力度,理顺矿业开发秩序,优化矿业投资环境和矿产资源配置,构建新型的矿业开发体系,打造以金、镍、铜、铁、铅、锌为主的矿业支柱产业。重点培植绿春新寨、龙土、牛波的金矿,金平的龙脖河铜矿、马鞍山铁矿等矿业企业。三是积极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拉动、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将生物资源创新工业纳入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扶贫计划”和兴边富民工程规划,予以重点扶植,大力发展以橡胶、茶叶、草果、八角、竹、紫胶寄主树为主等的生物产业。四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河口口岸和金平马鞍底、十里村热水塘边民互市点等建设,积极探索口岸经济技术贸易区发展路子,进一步做好金水河口岸发展新规划。五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生态旅游和跨国旅游两大主题,开发民族风情、热带原始森林、跨国旅游、科考、民俗娱乐、温泉疗养等旅游产品,发展一批规范的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特色餐饮店、休闲娱乐场所和乡村旅游接待点,使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只有加强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交通建设。争取蛮耗至金水河口岸高等级公路、墨江至绿春、元阳至绿春二级油路立项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建设,努力建成覆盖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所有乡镇、村、主要产业发展区的县域公路骨架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到2010年,沿民跨境民族地区80%的自然村实现通公路。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黄连山、马鹿塘水库建设,争取绿春洛瓦、金平麻子河等水库建设,完成绿春鲁珠坝、曼洛及金平苦竹林、黄金、幸福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各类小型水利建设,实施一批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项目,改善乡镇驻地供水设施。三是加强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建立以中小水电为主稳定的电能来源渠道,继续实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自然村通电率达100%。着力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沿边跨境民族地区乡镇网络覆盖率达100%,自然村覆盖率达95%以上。四是加强边贸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的有利条件及国家和省制定的优惠政策,着力抓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经济通道建设。利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经济与我国经济互补的特点,扩大双边贸易,把本区域内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推介到东南亚国家。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促进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需要。一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教育投入就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的观念,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力度。以巩固提高“两基”工作为重点,切实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继续推进高级中学建设,建设绿春、金平等职业教育中心,积极推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订单培养、开放办学,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培养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绿色证书”教育,抓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载体和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族文化发展的软硬环境。三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推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继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切实做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认真解决农村老人、“五保”供养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就医、就学等实际困难。五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扶贫资源和力量,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特困村寨为重点,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抓好科技扶贫、信贷扶贫、劳务输出、易地开发工作。
4.全力维护边境稳定。做好沿边跨境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工作,对于树立国门形象、巩固边防意义重大。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努力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和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和谐乡镇、和谐村寨”等创建活动,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切实抓好毒品堵源截流和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进行的各种破坏、分裂、渗透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品、食品卫生等领域的安全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是妥善解决好难民问题。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合理的原则,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尽快解决难民国籍问题,使各种难民问题迎刃而解。
5.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是加快沿边跨境民族地区发展的有力推动。一是树立开放意识。要不断深化对边境问题和民族问题的认识,坚决革除一切不利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树立抓机遇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加快沿边跨境地区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扩大投资规模、扩张经济总量上,拓宽对外交往渠道,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在产业、技术、资金上的转移,积极有效吸引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争取各类优惠政策倾斜,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越南相邻的省、市、县的互访和定期会谈制度,重点推进互补性强的农业、建筑建材、矿冶、旅游等产业合作,鼓励企业到越南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办厂、工程承包,在越南逐步建立一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资源型产业所需的原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