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剧老师曲信先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
  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茹志鹃看后鼓励我“可以走这条路”,但是说我不懂创作,36万字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建议我找个地方学习一下写作。正好我有个同学宋厚生从农场上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他告诉我文化宫正在招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我说:我只想写小说。他说:不是一样的?其实当时社会上也实在没有地方学习创作,我就有点勉强地去报名了。
  那时的曲老师也就三十岁,非常严肃,见了我只问:写过剧本吗?没有。那你回去吧,我只收写过剧本的学生。我写过小说,这里是前五章……拿回去,我不看小说。
  我转身要走,宋厚生把我拉住了,说:曲老师,你就帮他看看吧,这是我同班同学。曲老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勉强和不快:……那就搁那儿吧。他甚至自己都不接我的稿子,从头到尾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却想:我本来就不想写戏。
  过了一个星期,厂里传达室到车间里来叫我:电话。拿起来一听,居然是曲老师。他说:宗福先我收下你了,我看了你的小说,你的语言特别好,写戏第一需要就是语言!你来吧!电话里的曲老师热情洋溢。
  我就这么戏剧性地、幸运地拐了个弯,入了戏剧创作学习之门。然而我更幸运的是,遇到的是曲信先老师。
  曲老师本人就是个戏剧迷。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可是在念大三时,因为业余时间写的一部话剧剧本《斯巴达克思》被郭沫若看中,推荐他转学到了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由中国话剧界的泰斗熊佛西院长亲自给他上写作课。于是每周两个下午,在院长家的院子里,都会摆好一个茶几两把椅子……
  后来曲老师对我们说:我把佛老教我的东西都交给你们了。而且他用的教学方式,也与熊佛西院长一模一样: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教授戏剧理论与戏剧技巧。熊院长带曲老师写了一个《马里种茶记》,而曲老师带我们写了无数个剧本。
  记得这个业余训练班有二十多个学员,每周两个晚上上课,我们下班后从各自的工厂赶到文化宫。上了一些戏剧的基本概念课以后,很快,曲老师就要求我们自己回去编一个小戏提纲,而且一个礼拜以后要交。这可让我们抓瞎了!一周后大家交上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曲老师也不急也不气也不笑话,一个一个帮你们分析,这个好在哪儿,这个毛病出在哪儿,这个荒唐在哪儿……他用这种方式慢慢告诉我们: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能够在舞台上演出来的戏剧剧本。
  我们这批学员都是老三届,在社会上也磨炼了几年了,曲老师今天点评了批评了,下周就改出新的一稿来给你老师看!不料捉襟见肘,前头的漏洞补好了,后头的破绽又出来了,又让曲老师抓住,借题发挥,讲述了剧本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些问题……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磨炼,虽然剧本一个也没写成,但是我们却渐渐地懂得了一些戏剧创作中的基本技巧。
  曲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奥妙无穷。
  比如他讲戏剧冲突,什么是真正的戏剧冲突?就是一条只能过一个人的小巷子里迎面来了两个人,都要过都过不去。如果说偏偏身子两个人都挤过去了,那就是假冲突,不是戏。
  明明完全过不去,最后你还过去了,那才是真正的戏,好戏!
  又比如他讲戏剧动作,不是在台上张牙舞爪那叫戏剧动作,有的时候不动却是最大的戏剧动作。譬如舞台中央坐了一个盲人,这时四周着火了,他还不知道。这个时候他越不动,观众越着急,这个戏剧动作越强烈!
  再比如他讲塑造英雄人物,我们的英雄人物常常立不起来,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是他的对手——反面人物没写好,没立起来。武松打虎,英雄人物,可是武松打猫呢?写不出怯懦你怎么反衬勇敢?写不出虚伪你怎么反衬正直?……
  曲老师能够完全结合写作实践教给我们的戏剧理论与戏剧技巧,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他的同学、导演苏乐慈与他同时开办了一个业余小戏表演训练班,我们创作班学员的实习作品,就可以交给表演班学员排练。剧本寫得再漂亮也没用,只有能够在舞台上立起来才称得上是作品。而我们的东西,舞台上一立,立刻破绽百出,根本演不下去。这让我们用最痛彻心扉的方式发现了自己的毛病,曲老师再在边上点评一番,记忆深刻啊!比如曲老师一再讲,写剧本不要用那些小说里的形容词,那没用。我有一次就用了一个“脸色铁青”,排练时导演苏老师立刻说:宗福先,你上来演一演这个脸色铁青。我顿时无地自容。
  我们这群毫无戏剧创作基因与背景的普通工人,在短短的三四年中,仅用业余时间,就被曲老师带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并被他打造成具有一定锐气、水平与特色的戏剧创作群体,在后来数年中连续创作出《于无声处》《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路》《有一个航次》《大桥》等话剧作品。
  曲老师在创作中、讲课中才华横溢,在生活中却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很少有奇谈怪论、奇装异服。可是有一次他却干了一件极为出格的事,令我们吃惊。当时他手里有一本美国人贝克写的《戏剧技巧》,他说这是搞戏剧创作的人必看的经典。我们大家都兴奋不已,纷纷抢着问他借。眼看就要打起来了,他却把书收走了。过了一些日子,他拿来一摞《戏剧技巧》,每人发一本。原来他打了报告给当时工总司负责人叶昌明,要求给我们印发这本书。叶昌明说:美国人的书印它干什么?曲老师回答道:我们批判。叶居然相信了,批到一个印刷厂,印了几十本。曲老师傻乎乎地干了这件事,仅仅是为了让他的弟子们能够人手一册戏剧创作的经典工具书。
其他文献
朱启钤因家境不好,早年丧父,自幼随母亲寄居长沙的外祖父家 其姨父乃是名震晚清政坛的瞿鸿禨.瞿氏目睹朱启钤学习勤苦,聪颖过人,故对这位晚辈格外栽培.瞿鸿禨视学四川时,出资
期刊
1985年上大学以后,不记得哪个学期,买了台夏普双卡收录机.后来的记忆老是出错,愿意它是春雷牌的,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或许是因为上小学的时候常到一个同学家里听评书,他家的
期刊
本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那天受邀参加华为在上海CES展发布会,正值高考,我就发了句感慨:中国的高考就是一场巨大的刷人竞争,目的就是刷人,不是选拔有能力者,因为985、211的名额有限。  在座的吴伯凡老师接话说,我就不要985、211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过不了三关:合作,舍得,同理心。老吴说他聘请过不少名牌大学的,英语好,视野宽,可就是学不会这三点,不会
期刊
2016年,我去水村编村志,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乡村赤脚医生的事情,村里交代我去找一位查姓老人。我很快就找到查老家。是一幢两层的小楼,屋内陈设很简朴,几条长条凳,一张涂了清漆的八仙桌。桌子上摆着三个菜碗,罩在一个绿色的纱罩中,纱罩破了个洞,洞是用红线补起来的。  查老大概有一米七五的个子,微胖,行动缓缓,脸上始终带着笑意。我们坐定后,我开始向他讨教,他都侧耳听着——这里的“侧耳”并非一个形容词,而是真
期刊
特殊儿童的成长,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这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坚实阶梯。教师要指导家长有效跟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  一、 亲子沟通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所谓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倾听儿童心声,引导儿童成长。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亲子沟通的难度非常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存在障碍,
期刊
当代学院美术由于追求规模化的发展,导致了美术教育中的工具技能倾向和文化性的缺失,使美术走入了技术形式的歧途,我们应该对这种意识技术化的教育现象引起警觉并进行及时的
《相遇了几分钟》于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rn于坚是出色的诗人,自然以诗名世;但他的散文也同样好生了得,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他说:“在散文上,我是后退的,我是要回到最基本的
期刊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有一座魔鬼城。它是典型的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意即陡峭的小山包)地貌,砂岩被飓风的利刃和雨水的指甲,还有岁月的剪刀雕刻镂空,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城骸和猛兽的残肢。  我因脚踝扭伤,无法走进波涛起伏的岩群,只有坐在一旁看着瀚海发呆。忽然背后有幽灵般的声音响起:“客人,买一幅羊皮画吧,它会带给你好运。”猛回头,见一老媪披着黄色的袍子悄然走近我,枯瘦的手爪挥舞着一卷画轴。  我吓了一
期刊
现代书法是近二十年中国书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现代书法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外部切入,以1985年的“现代书法展”为标志,参与者多是画家,借用了绘画的观念和手法,在书
从小,我被灌输的是“成绩很重要,某人很突出”.出国留学后因为搞的是学习心理学研究,所以与当地小学和中学开始了频繁的联系.让我深感疑惑的是,在这些学校里不可以提“成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