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酒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酒店业在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培养酒店人才的高职院校,尚不能紧跟市场需求,不能满足行业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及外语能力培养方面尚显不足。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培养目标、德育和养成教育、课程建设及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专业人才
一、我国酒店业人才现状分析
(一)酒店人才存在短缺
酒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酒店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非常短缺,如副总经理级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厨师、高级网络工程师、销售公关经理、大堂经理等等。由于多种原因,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际进入酒店业工作的比例很低。同时,国内旅游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底层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相对欠缺。而且酒店员工是从事服务工作的,为客人服务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经受不断的挑战,不但要面临三班倒的工作环境,服务行业的特性使酒店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很多酒店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都不愿从事酒店行业。另一方面,合格的一线服务人员短缺。从人数上看,一线服务人员是整个酒店业的主体,是酒店的“门面”,一线服务人员的质量体现了一个酒店的档次。
(二)酒店人才流动性大
酒店人才流动性过大是酒店普遍存在的弊端,行业不乏专科生、本科生,而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从一线员工中提拔的,因此,个人的发展前途和职位晋升,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长期在酒店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当然,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酒店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前景、酒店内部的人事改革等等。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给酒店注入新鲜血液,但流动性过大一方面会增加酒店的培训成本,导致员工思想不稳定,管理难度增大,另一方面易泄漏酒店大量的商业秘密,如财务经营状况、酒店战略规划、客户关系、市场竞争策略等,情节严重时会造成原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丧失、出租率低、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等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切实际,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中职、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另一种是普通高校中的高职学院,带有本科教学的痕迹,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讲求知识的连贯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适酒店管理实践的需要,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差较远,导致企业对学生不满意,而学生则感觉无用武之地。
(二)运用外语能力较差
酒店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员工在工作中接触外方人员较多。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是酒店从业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酒店业对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这恰恰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业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服务性的特点,酒店业与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要增加,外延要扩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较强的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能适应酒店业各类工作。
(二)加强德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们的就业观念、人才供需状况和企业用人需求都在不断变化,酒店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员工,更需要员工具有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品质。为适应酒店人才的需求,学校应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把德育和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酒店业对人才素质有特殊要求,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待人热情,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等。所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酒店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够在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三)课程建设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依据酒店的工作岗位确定专业目标,依据酒店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工作情境的对接。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同时,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实施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的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应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一些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业纷纷与高校联合,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或学校,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应依托行业办专业,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共同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培养适应酒店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企业和高职院校人员相互兼职,既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弥补目前旅游高职院校专业师资的不足,使校企优势得以互补,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映桃.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马海燕.从人才供求矛盾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刘云飞,男,1986年5月,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助教。
王琦,男,1985年11月,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助教。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专业人才
一、我国酒店业人才现状分析
(一)酒店人才存在短缺
酒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酒店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非常短缺,如副总经理级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厨师、高级网络工程师、销售公关经理、大堂经理等等。由于多种原因,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际进入酒店业工作的比例很低。同时,国内旅游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底层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相对欠缺。而且酒店员工是从事服务工作的,为客人服务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经受不断的挑战,不但要面临三班倒的工作环境,服务行业的特性使酒店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很多酒店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都不愿从事酒店行业。另一方面,合格的一线服务人员短缺。从人数上看,一线服务人员是整个酒店业的主体,是酒店的“门面”,一线服务人员的质量体现了一个酒店的档次。
(二)酒店人才流动性大
酒店人才流动性过大是酒店普遍存在的弊端,行业不乏专科生、本科生,而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从一线员工中提拔的,因此,个人的发展前途和职位晋升,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长期在酒店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当然,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酒店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前景、酒店内部的人事改革等等。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给酒店注入新鲜血液,但流动性过大一方面会增加酒店的培训成本,导致员工思想不稳定,管理难度增大,另一方面易泄漏酒店大量的商业秘密,如财务经营状况、酒店战略规划、客户关系、市场竞争策略等,情节严重时会造成原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丧失、出租率低、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等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切实际,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中职、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另一种是普通高校中的高职学院,带有本科教学的痕迹,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讲求知识的连贯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适酒店管理实践的需要,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差较远,导致企业对学生不满意,而学生则感觉无用武之地。
(二)运用外语能力较差
酒店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员工在工作中接触外方人员较多。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是酒店从业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酒店业对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这恰恰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业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服务性的特点,酒店业与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要增加,外延要扩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较强的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能适应酒店业各类工作。
(二)加强德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们的就业观念、人才供需状况和企业用人需求都在不断变化,酒店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员工,更需要员工具有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品质。为适应酒店人才的需求,学校应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把德育和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酒店业对人才素质有特殊要求,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待人热情,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等。所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酒店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够在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三)课程建设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依据酒店的工作岗位确定专业目标,依据酒店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工作情境的对接。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同时,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实施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的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应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一些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业纷纷与高校联合,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或学校,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应依托行业办专业,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共同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培养适应酒店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企业和高职院校人员相互兼职,既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弥补目前旅游高职院校专业师资的不足,使校企优势得以互补,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映桃.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马海燕.从人才供求矛盾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刘云飞,男,1986年5月,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助教。
王琦,男,1985年11月,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