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面朝天亦多情,婷婷而立笑盈盈。老少咸觉春煦暖,师从璞玉美晶莹。日子踏实汗水泼,进步沉稳慧眼明。有山定有人攀登,功成唯赖持恒心!”这是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组教研员庞荣飞在2013年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比赛结果揭晓后,写给获得中学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广西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廖素婷的藏头诗,诗中暗含“素婷老师日进有功”的赞扬之意。
正如庞荣飞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廖素婷是一位“日子踏实汗水泼,进步沉稳慧眼明”的教师。从教以来,廖素婷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以黄厚江、王开东、王君等人为师,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三昧”(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增趣味,让课堂创意十足
“有一个人,三个名人都是他的亲戚,沈钧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姑表弟,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有一个人,他的生命与三个出色的女人相连:有德的张幼仪、有才的林徽因、有貌的陆小曼。这个人是谁?”2013年9月27日,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现场,廖素婷执教了《再别康桥》一课。徐志摩、琼瑶与金庸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但学生不知道这些名人竟还有这样的关系,廖素婷简简单单的导入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廖素婷在课堂“激趣”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做法。高中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慵懒的状况,她认为,要驱赶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必须进行唤醒与激活,而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应当多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她一直从备课、执教、布置作业等方面尝试创新,力图打造“没有一个学生想睡觉”的课堂。
备课时,面对网络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案资源,廖素婷会花很多时间进行研究、分辨、学习,以求做出富有个人特色和创意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设计《道士塔》一课时,她从“道士塔”的矛盾说法(道士去世后都采用缸葬和棺葬,有道高僧“圆寂”后的遗骨才被建塔封存,而文章的题目却为《道士塔》)谈起,指导学生寻找这个谜语的答案,到最后她才揭开谜底,这样的设计颇有创意;在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这些课文时,她将三篇文章连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探讨“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还设置了“篇目连文”环节,要求学生用三篇文章的标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在备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课时,她借鉴了某个教案中模拟教堂婚礼这一导入形式,设置了课前模拟教堂婚礼的环节,并在课堂最后设计了将裴多菲的爱情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作对比的讨论活动,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廖素婷采用的教学方式常令学生耳目一新。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她将瑜伽的冥想法运用到课堂,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为黑人,穿越到20世纪那个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通过角色扮演(教师扮演美国政府发言人,学生扮演黑人),让学生感受黑人当时的处境,引导学生说愤恨、谈梦想、唱自由。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学生学得很投入。
廖素婷布置作业也常常很有创意,如学生学了《我若为王》一课后,她让学生以“我若为 ”为题,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又如在执教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后,她让学生把愚溪、愚丘、愚泉等“愚溪八景”画出来,以此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课堂内容。
廖素婷对教材和教学所作的创造性处理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喜爱。2012年春季学期学生对教师评教时,廖素婷所任教的高一(1)班与高一(4)班全体学生都给她打了100分。一名学生在评语栏写道:“您的课堂氛围轻松幽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能很快融入您的课堂,希望您能将这样的风格延续下去。”
含情味,与作者同忧乐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梁启超演讲时的情景:“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廖素婷说:“梁启超讲演的情形是我最喜欢的课堂状态,我就想做这样与作者同忧乐的教师,上这样饱含情感的语文课!”
廖素婷认为语文课一定要有情味儿,作品是什么境,课就要有什么情。她说自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在教学中,常将自己的真性情倾注到文本的诵读和解析中。在课堂上,她曾开怀大笑、曾掩面而泣,也曾声色俱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她在课堂上经常呈现的状态。她要求学生感性地跟着作者一起乐一起悲,而不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去“观”作品。
根据不同的课文,廖素婷会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在作品中饱含的情感。在课堂上,她与学生一起来到孙犁笔下洁白美丽的荷花淀、朱自清笔下月色朦胧的荷塘、曹禺笔下暴风雨来临前的周公馆、沈从文笔下充满湘西风情的边城;她身着古装或旗袍,与学生一起放声歌唱,或苦诉难舍难分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低唱苦寻梦中情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轻吟简简单单的幸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高歌雄壮豪迈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执教《我有一个梦想》时,当讲到黑人受苦难这个环节时,廖素婷以美国政府发言人的身份,带着一副不解的表情,质问学生(扮演热心民权运动的黑人):“现在的你们比你们的祖先富足多了,你们什么时候才会满足?”学生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答:“只要我们仍然遭受警察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样的情景模拟令课堂感情充沛,学生由此深刻地体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廖素婷认为,要上出充满情味的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表达情感的核心字词。她常采取变序教学法,从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核心字词入手讲解。如在讲解《道士塔》时,她不是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进行常规讲解,而是通过课文中的“我好恨”三个字展开教学,恨什么呢?恨王道士的无知,恨封建官僚的不作为,还是恨外国文化侵略者的劫掠?她抓住课文中表达鲜明情感的字词,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廖素婷充满情味的语文课,让学生常常沉醉于文本的情境,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
生韵味,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强调:“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才是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主体的角度来思考语文韵味生成问题。廖素婷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她说,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圆满,往往会使语文学习失去韵味,课堂教学中留下一点省略或悬念,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与品味,效果会更好。正确、恰当的省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满怀激情地解决课堂上未完成的任务,使语文学习更具魅力。
在执教秦观的《鹊桥仙》时,针对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廖素婷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设置了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思考、辩论:“两情若是久长时,你赞成朝朝暮暮吗?”学生有赞成“朝朝暮暮”的,也有赞成“距离产生美”的,因观点不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赞成“距离产生美”的学生说:“从物理角度看,两个人就像两个分子,如果距离远了就表现为引力,距离近了就表现为斥力。朝朝暮暮虽然甜蜜,但没有了距离却少了一份美感,徒增无尽的争吵和鸡毛蒜皮的计较……”赞成“朝朝暮暮”的学生则说:“我赞成恋人在一起,总是分居两地会淡化感情……”
听了学生的精彩发言,廖素婷禁不住击节赞赏,同时不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上来,让学生体会词人为什么会在词的最后突发议论,学生于是又陷入了沉思并展开讨论。在廖素婷的点拨下,学生体会到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既是为了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同时又巧设留白,让人感觉余味无穷,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廖素婷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也给学生提供了诸多展示的机会,语文味就在师生共同欣赏、品鉴、展示的过程中流淌出来。她的课堂上所流淌着的语文味既唤醒了学生,又使学生沉醉、沉思。那么,她的教学是否已能触及语文教学的“三昧”了呢?她用庞荣飞赠与她的另一首诗回答了笔者:“攀登莫谓路漫漫,上得半道风雨酣。拨开云雾揽秀色,仰面还有十八盘。”
(人物小档案:廖素婷,广西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全国第二批责任教育先进实验教师。2013年,获得我区中学语文优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区中学语文优质课展评暨名师展示活动一等奖,全国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责编 周翠如)
正如庞荣飞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廖素婷是一位“日子踏实汗水泼,进步沉稳慧眼明”的教师。从教以来,廖素婷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以黄厚江、王开东、王君等人为师,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三昧”(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增趣味,让课堂创意十足
“有一个人,三个名人都是他的亲戚,沈钧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姑表弟,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有一个人,他的生命与三个出色的女人相连:有德的张幼仪、有才的林徽因、有貌的陆小曼。这个人是谁?”2013年9月27日,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现场,廖素婷执教了《再别康桥》一课。徐志摩、琼瑶与金庸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但学生不知道这些名人竟还有这样的关系,廖素婷简简单单的导入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廖素婷在课堂“激趣”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做法。高中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慵懒的状况,她认为,要驱赶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必须进行唤醒与激活,而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应当多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她一直从备课、执教、布置作业等方面尝试创新,力图打造“没有一个学生想睡觉”的课堂。
备课时,面对网络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案资源,廖素婷会花很多时间进行研究、分辨、学习,以求做出富有个人特色和创意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设计《道士塔》一课时,她从“道士塔”的矛盾说法(道士去世后都采用缸葬和棺葬,有道高僧“圆寂”后的遗骨才被建塔封存,而文章的题目却为《道士塔》)谈起,指导学生寻找这个谜语的答案,到最后她才揭开谜底,这样的设计颇有创意;在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这些课文时,她将三篇文章连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探讨“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还设置了“篇目连文”环节,要求学生用三篇文章的标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在备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课时,她借鉴了某个教案中模拟教堂婚礼这一导入形式,设置了课前模拟教堂婚礼的环节,并在课堂最后设计了将裴多菲的爱情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作对比的讨论活动,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廖素婷采用的教学方式常令学生耳目一新。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她将瑜伽的冥想法运用到课堂,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为黑人,穿越到20世纪那个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通过角色扮演(教师扮演美国政府发言人,学生扮演黑人),让学生感受黑人当时的处境,引导学生说愤恨、谈梦想、唱自由。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紧扣,学生学得很投入。
廖素婷布置作业也常常很有创意,如学生学了《我若为王》一课后,她让学生以“我若为 ”为题,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又如在执教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后,她让学生把愚溪、愚丘、愚泉等“愚溪八景”画出来,以此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课堂内容。
廖素婷对教材和教学所作的创造性处理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喜爱。2012年春季学期学生对教师评教时,廖素婷所任教的高一(1)班与高一(4)班全体学生都给她打了100分。一名学生在评语栏写道:“您的课堂氛围轻松幽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能很快融入您的课堂,希望您能将这样的风格延续下去。”
含情味,与作者同忧乐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梁启超演讲时的情景:“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廖素婷说:“梁启超讲演的情形是我最喜欢的课堂状态,我就想做这样与作者同忧乐的教师,上这样饱含情感的语文课!”
廖素婷认为语文课一定要有情味儿,作品是什么境,课就要有什么情。她说自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在教学中,常将自己的真性情倾注到文本的诵读和解析中。在课堂上,她曾开怀大笑、曾掩面而泣,也曾声色俱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她在课堂上经常呈现的状态。她要求学生感性地跟着作者一起乐一起悲,而不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去“观”作品。
根据不同的课文,廖素婷会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在作品中饱含的情感。在课堂上,她与学生一起来到孙犁笔下洁白美丽的荷花淀、朱自清笔下月色朦胧的荷塘、曹禺笔下暴风雨来临前的周公馆、沈从文笔下充满湘西风情的边城;她身着古装或旗袍,与学生一起放声歌唱,或苦诉难舍难分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低唱苦寻梦中情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轻吟简简单单的幸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高歌雄壮豪迈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执教《我有一个梦想》时,当讲到黑人受苦难这个环节时,廖素婷以美国政府发言人的身份,带着一副不解的表情,质问学生(扮演热心民权运动的黑人):“现在的你们比你们的祖先富足多了,你们什么时候才会满足?”学生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答:“只要我们仍然遭受警察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样的情景模拟令课堂感情充沛,学生由此深刻地体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廖素婷认为,要上出充满情味的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表达情感的核心字词。她常采取变序教学法,从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核心字词入手讲解。如在讲解《道士塔》时,她不是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进行常规讲解,而是通过课文中的“我好恨”三个字展开教学,恨什么呢?恨王道士的无知,恨封建官僚的不作为,还是恨外国文化侵略者的劫掠?她抓住课文中表达鲜明情感的字词,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廖素婷充满情味的语文课,让学生常常沉醉于文本的情境,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
生韵味,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强调:“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才是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主体的角度来思考语文韵味生成问题。廖素婷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她说,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圆满,往往会使语文学习失去韵味,课堂教学中留下一点省略或悬念,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与品味,效果会更好。正确、恰当的省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满怀激情地解决课堂上未完成的任务,使语文学习更具魅力。
在执教秦观的《鹊桥仙》时,针对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廖素婷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设置了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思考、辩论:“两情若是久长时,你赞成朝朝暮暮吗?”学生有赞成“朝朝暮暮”的,也有赞成“距离产生美”的,因观点不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赞成“距离产生美”的学生说:“从物理角度看,两个人就像两个分子,如果距离远了就表现为引力,距离近了就表现为斥力。朝朝暮暮虽然甜蜜,但没有了距离却少了一份美感,徒增无尽的争吵和鸡毛蒜皮的计较……”赞成“朝朝暮暮”的学生则说:“我赞成恋人在一起,总是分居两地会淡化感情……”
听了学生的精彩发言,廖素婷禁不住击节赞赏,同时不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上来,让学生体会词人为什么会在词的最后突发议论,学生于是又陷入了沉思并展开讨论。在廖素婷的点拨下,学生体会到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既是为了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同时又巧设留白,让人感觉余味无穷,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廖素婷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也给学生提供了诸多展示的机会,语文味就在师生共同欣赏、品鉴、展示的过程中流淌出来。她的课堂上所流淌着的语文味既唤醒了学生,又使学生沉醉、沉思。那么,她的教学是否已能触及语文教学的“三昧”了呢?她用庞荣飞赠与她的另一首诗回答了笔者:“攀登莫谓路漫漫,上得半道风雨酣。拨开云雾揽秀色,仰面还有十八盘。”
(人物小档案:廖素婷,广西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全国第二批责任教育先进实验教师。2013年,获得我区中学语文优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区中学语文优质课展评暨名师展示活动一等奖,全国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