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茅,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有线形锯齿状的柔软叶子,边缘有锋棱,形状如矛,这大概就是白茅的来历吧,也有称白茅为白茅草、地筋等。白茅开花, 白色羽状花瓣,“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这就是她经典的草根形象,贴着大地贴着村庄,和农人一样素朴、野性。我见过白茅开花,她的孕育就像女性十月怀胎分娩,充满生命的质感和幻灭感,每一个鼓膨膨的茅芽里,都孕育着一撮乳白色的棉绒似的茅花。阳光一照,花穗就吐出来了,像棉花一样,一种发自生命的温暖弥漫着。可是这钻石般的温暖,承载在一棵风中随时倒伏、性命随时终止的野草身上,这不能不给人沮丧与绝望。茅花的最终,还是要面对虚无。生命本身就是充满着巨大的虚无。我在一则资料上看到,白茅又称完美杂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恶毒的十种杂草之一,罪证就是她会侵占土地和森林,毁坏农作物, 破坏本土植物,颠覆生态系统,并且很难被杀死。就是这样的杂草野草,居然在大地上生长着,号称完美杂草。《召南·野有死麋》曰:“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这卑贱至极的茅草,竟然是爱情的见证,男欢女爱,美好在那柔软与纯洁的情愫之中。《邶风·静女》里:“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古人还用赠送白茅的方式,在至真至纯的爱情画册上来表达爱意。
茅草,是卑微里的高贵。萨特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是的,白茅,就存在于萨特的哲学世界里。你看她喜阳耐旱,生于路旁、山坡、草地等,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出生地。她分明就是大地的野孩子,难登大雅之堂,天生就是卑微。她的形象也颇令人担忧,茎叶细弱,遇风就倒,可是谁能被她的外表柔弱所迷惑?卑微里居然暗藏着祸患和风险。她只要一倒地就立马变得刚强,每节草茎都能长出根须。无论多么干硬的土地,都能将根深扎进去。这就是她又叫地筋的原因。柔软无力却暗藏着铮铮铁骨。倒伏,是为了更好地生长。我们该为她的生命讴歌还是鄙夷她深邃的城府?一棵小草都暗藏着机锋与隐秘,那么,那些口蜜腹剑、明枪暗箭之类的词语指向人类自身, 已经不足为过了。
这个白茅的筋骨,锄头是知道的。锄草时,锄头口总是能感触到根须与铁器纠葛剥离的啪啪声,她那紧抓土块的根茎犹如混凝土中的钢筋,将锄头磕碰得间或发出刺耳的声响。这种抵抗使得我们看到了锄头的脆弱。每次锄草后,父亲总要在磨刀石上,把锄头细细磨砺一番, 因為那口明显地钝了,甚至卷折。可气的是,被锄上来的茅草根,置于马路上,居然可以起死回生。一场雨后,你再看, 白茅已经又吐出尖尖的芽。虽然一部分茎似乎还是那么枯黄,可就在这枯黄的保护色里,根系已经悄悄地扎下。
多么善于伪装的野草!更大的伪装还在于她的名字。名字中的“白”,并不是指她那白皙的皮肤,而是来自霜后的色泽。白茅一旦进入秋天,就开始枯黄。只有经霜后的茅草容颜才惨淡寡白,间或还有一些黄色黑色斑点。我猜测这是白茅生命最后的样子。因为冬天的白茅,在大地上颓废、坍塌,不堪一击,就那么横七竖八地倒下,杂乱无章,完全没有那股坚强与挺拔,全然没有了春夏之间的磅礴气势,这也不禁让人感受到轮回的力量谁也无法抗拒。可是,如果我们要是被白茅这样伪装的可怜状所悲悯,那就错了。春天一到,你看她又从地里冒出来, 箭镞般,钻出坚硬的地面,绿得比谁都凶,都狠。更加怪异的是,无论白茅如何繁盛、碧绿,始终没有一种动物愿意亲近她。在大地上她是孤独的,也是无人问津的。是味道苦涩还是难以消化其内部的坚硬?白茅唯一的伙伴,就是她的天生死敌——火。火对于她来说,是纪念碑,也是墓志铭。
燃烧——这是我解读茅草的一种路径或者通道,也只有从燃烧中才能走进白茅的世界。烧柴,茅草是上上之选。农人说,与其他野草相比,它个高,生长密集,受烧,火力旺。因此,经年里,茅草们无法等到风扫落叶时分,总是在生命的半路上就夭折于农人手上,在青涩里被点燃。当茅草在升腾的火焰中时,发出呼啸般的声响。
人类与草类的关系,按照庄子所示,确是天人合一的关系。茅草,纵然在动物的目光之外,也总是要和人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猪马牛羊们拒绝茅草,但人类没有拒绝。在大地的野草埔上,人类又拒绝多少野草们的献身,直至灭绝。在乡村生存册页上,这些草们,是神明,只有她们,始终靠近和庇佑着民间的日月。生,如此卑微,死,却铿锵贞烈。
(选自2017年第1期《厦门文学》,本刊有删改)
茅草,是卑微里的高贵。萨特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是的,白茅,就存在于萨特的哲学世界里。你看她喜阳耐旱,生于路旁、山坡、草地等,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出生地。她分明就是大地的野孩子,难登大雅之堂,天生就是卑微。她的形象也颇令人担忧,茎叶细弱,遇风就倒,可是谁能被她的外表柔弱所迷惑?卑微里居然暗藏着祸患和风险。她只要一倒地就立马变得刚强,每节草茎都能长出根须。无论多么干硬的土地,都能将根深扎进去。这就是她又叫地筋的原因。柔软无力却暗藏着铮铮铁骨。倒伏,是为了更好地生长。我们该为她的生命讴歌还是鄙夷她深邃的城府?一棵小草都暗藏着机锋与隐秘,那么,那些口蜜腹剑、明枪暗箭之类的词语指向人类自身, 已经不足为过了。
这个白茅的筋骨,锄头是知道的。锄草时,锄头口总是能感触到根须与铁器纠葛剥离的啪啪声,她那紧抓土块的根茎犹如混凝土中的钢筋,将锄头磕碰得间或发出刺耳的声响。这种抵抗使得我们看到了锄头的脆弱。每次锄草后,父亲总要在磨刀石上,把锄头细细磨砺一番, 因為那口明显地钝了,甚至卷折。可气的是,被锄上来的茅草根,置于马路上,居然可以起死回生。一场雨后,你再看, 白茅已经又吐出尖尖的芽。虽然一部分茎似乎还是那么枯黄,可就在这枯黄的保护色里,根系已经悄悄地扎下。
多么善于伪装的野草!更大的伪装还在于她的名字。名字中的“白”,并不是指她那白皙的皮肤,而是来自霜后的色泽。白茅一旦进入秋天,就开始枯黄。只有经霜后的茅草容颜才惨淡寡白,间或还有一些黄色黑色斑点。我猜测这是白茅生命最后的样子。因为冬天的白茅,在大地上颓废、坍塌,不堪一击,就那么横七竖八地倒下,杂乱无章,完全没有那股坚强与挺拔,全然没有了春夏之间的磅礴气势,这也不禁让人感受到轮回的力量谁也无法抗拒。可是,如果我们要是被白茅这样伪装的可怜状所悲悯,那就错了。春天一到,你看她又从地里冒出来, 箭镞般,钻出坚硬的地面,绿得比谁都凶,都狠。更加怪异的是,无论白茅如何繁盛、碧绿,始终没有一种动物愿意亲近她。在大地上她是孤独的,也是无人问津的。是味道苦涩还是难以消化其内部的坚硬?白茅唯一的伙伴,就是她的天生死敌——火。火对于她来说,是纪念碑,也是墓志铭。
燃烧——这是我解读茅草的一种路径或者通道,也只有从燃烧中才能走进白茅的世界。烧柴,茅草是上上之选。农人说,与其他野草相比,它个高,生长密集,受烧,火力旺。因此,经年里,茅草们无法等到风扫落叶时分,总是在生命的半路上就夭折于农人手上,在青涩里被点燃。当茅草在升腾的火焰中时,发出呼啸般的声响。
人类与草类的关系,按照庄子所示,确是天人合一的关系。茅草,纵然在动物的目光之外,也总是要和人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猪马牛羊们拒绝茅草,但人类没有拒绝。在大地的野草埔上,人类又拒绝多少野草们的献身,直至灭绝。在乡村生存册页上,这些草们,是神明,只有她们,始终靠近和庇佑着民间的日月。生,如此卑微,死,却铿锵贞烈。
(选自2017年第1期《厦门文学》,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