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贫困代际转移及其社会工作干预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贫困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难题,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贫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贫困问题一直很严峻。而“代耕农”这个很少受到社会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其极度贫困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贫困代际转移是致使“代耕农”家庭极度贫困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贫困代际转移的相关理论分析,以珠三角“代耕农” 为例,探讨农村贫困代际转移诸多问题,呼吁社会工作对农村贫困代际转移问题进行干预。
  关键词 贫困代际转移;代耕农群体;社会工作;珠三角
  作者简介高 婷(1989—),女,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向安强(1960—),男,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广东广州 51064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学课题《珠三角农业人口流动过程中“代耕农”及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BRk006 雪。
  一、绪论
  一 雪研究背景
  在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城市周边,形成了一群以租借土地,采用传统的农业工具和种植方式,以种菜、买菜为生的人群。他们在田边地头搭棚居住,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代耕农社区,他们展现了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另外一种途径。这个特殊群被称为代耕农体,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贫困问题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严重,并且表现出了代际转移的趋势。通过总结前人理论经验,以代耕农为例,探讨农村贫困代际转移问题,并呼吁社会工作者介入,对代耕农贫困及代际转移进行有效干预。
  二 雪研究问题
  对于贫困者个体和家庭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他们是“风险厌恶者”,不愿离开家乡,更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贸然从熟悉的家乡转移到不熟悉的大城市。可见,代耕农群体渴望改变自身贫困状况的愿望。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代耕农贫困及代际转移;第二,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原因;第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贫困代际转移的意义;第四,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的社会工作干预实施。
  三 雪研究目的与意义
  “代耕农”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现阶段相关政策缺失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实国情下,解决好“代耕农”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1
  四 雪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理论工具。本文运用了派恩的结构视角、弗莱雷的激进视角和马拉里的结构性社会工作观点,作为本文的理论工具。
  1 雪派恩的结构视角。派恩认为结构视角代表了致力于一个更为宏观、更为激烈的视角去改变案主及案主系统的尝试。它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一是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二是合法边缘人物的声音。社工应该服务于边缘人物的利益,并承担着让边缘人物的声音受到聆听和重视的任务。2
  2 雪弗莱雷的激进视角。弗莱雷聚焦于教育那些为贫困和无权所压迫的社区中的人群。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层面是意识的觉醒,要求帮助受压迫的人们获得一种批判意识--针对暗含在他们所受压迫之中的社会结构,包括文化霸权的影响。经由这个过程,他们可以认识自己遭受的压迫,而不是顺从的加以接受。通过参与对话和实践,他们能够采取行动消除对自由的恐惧和部分无权感。3
  3 雪马拉里的结构性社会工作。马拉里的结构性社会工作的观点,着重考察影响福利制度并受其影响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这些体制及其他社会体制,都是社会关系发生的场所,由一个同质性的意识形态支撑。结构性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关注充斥在社会族群周围的压迫。4
  2.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地考察研究,运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展开;同时为提高研究效率,获得更加充分有力的证据,还采用了文献研究作为辅助研究。
  二 文献综述
  一 雪关于贫困代际转移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贫困代际转移的概念
  “贫困代际转移”的概念是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演变出来的。英美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贫困群体的过程中,发现长期性贫困的这一群体存在着贫困代际传承的现象,从而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贫困代际转移”这一概念。
  贫困代际转移是指在相同的条件和因素下,贫困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给子女,使得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5
  代际转移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贫困的代际转移就是指第一代人的贫困,引起第二代人甚至第三代人因缺少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导致贫困。
  莫伊尼汉提出了一个贫困恶性循环模式:首先,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影响,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缺少奋发向上的动力,环境也使他们的成就动机难以提高;其次,成就动机不高影响了社会流动,因此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层次也较低,结果导致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不高;再次,低教育水平、竞争力较弱,自然就使得他们只能从事低收入的职业,处于社会底层;最后由于职业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他们只能继续贫困。莫伊尼汉认为上述四个方面会形成一种循环模式,这样贫困者的贫困程度会越来越严重。6
  2.贫困代际转移的相关理论
  1 雪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是关于贫困代际转移最早的理论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趋势,得出了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结论:产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是因为资本积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7这一理论指明了无产阶级贫困代际转移的问题,既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与后代无法摆脱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受贫困困扰的命运,贫困将在工人阶级及其家庭中“世袭”。   2 雪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将社会分为开放性的社会和封闭性的社会。在封闭性的社会,家庭背景和父辈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在开放型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可以通过本人自身的努力来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该理论认为,在开放性的社会中,个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向上流动,穷人及其子女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贫困这一状态,但是在封闭性的社会中,个人努力无法摆脱贫困,而需要依靠父辈的阶层地位,8这对穷人来说很不公平,会使社会阶层固化,也是存在“富二代” 与“穷二代”的原因。
  3 雪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理论与贫困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主要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在各种社会保障系统,社会权利和劳动力市场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边缘群体。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受到社会排斥并不是由于个人能力,更多是因为权利不足和机会缺失而遭到排斥,强调了穷人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社会内容。9
  4 雪贫困亚文化理论。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概念,并认为产生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化问题。他认为,穷人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这是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这种贫困文化会对“圈内”的人 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使生活在其中的人逐渐脱离社会主流生活,使得贫困在家庭内部代际转移。10
  二 雪关于农村贫困代际转移
  贫困一直是农村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农村的收入代际继承性强,流动性弱,子女容易受到上一代经济的劣势影响,也就是说农村的贫困群体子女成年后更容易重复父辈影响。农村贫困代际转移问题受到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他们分别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方面来分析农村贫困群体陷入贫困代际转移恶性循环的过程。其一是生存贫困方面的恶性循环:资本缺乏——投资不足——贫穷——资本形成更加不足——更贫穷;自然资源不足——贫穷——生态恶化——更贫穷。其二是能力贫困方面的恶性循环:低教育水平(低技术水平和劳动能力)——贫穷——工作能力更低——更贫穷。还有就是参与方面的恶性循环:社会参与管理程度低——贫穷——社会排斥——更贫穷。11
  贫困更容易在农村发生恶性循环,学者们通过研究指出了理性选择是导致恶性循环的原因。首先在农村,对于贫困者个体和家庭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他们是“风险厌恶者”,不愿离开家乡,更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贸然从农业转移到不熟悉的部门去;其次即使贫困者想改变家庭贫困局面,在缺乏土地和资金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多子多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三,虽然他们知道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但是,教育的成本和风险都超过了贫困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最后,生态环境是贫困者唯一的生活资料来源,现在他们过度索取的情况下都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又怎么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子孙后代着想呢?12
  三 雪关于社工干预代耕农群体的贫困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经济迅速发展,当地农民纷纷“洗脚上田”,于是出现了“代耕农”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珠三角继续从事农业活动,解决了土地抛荒,也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是代耕农群体是个边缘化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受到社会的关注很少。笔者查找相关文献,关于社会工作介入代耕农群体贫困问题的文章,只有两篇。1314
  在这两篇论文中都指出了对代耕农问题进行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大多数的代耕农都面临着“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四大问题。他们过着简单朴素甚至可以说是艰苦的生活,他们几个人挤在一间破旧的茅屋里,耕种占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缺乏必要的精神文娱,与本地人很少有交流。在找工作、谈对象、子女上学方面都受到了歧视,而这些情况又会加重代耕农和本地人间的相互排斥。他们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们处在社会底层,是很难引起别人注意的边缘弱势群体,发不出一点声音,带不走一片土地。社会工作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关注者,能够以其专业方法,发挥“助人自助”的精神,对“代耕农”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起到“桥梁”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联结政府、社会的力量,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保障代耕农群体的权利。
  综上所述,关注农村贫困的文章很多,但却极少关注到代耕农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代耕农更容易陷入贫苦代际转移的恶性循环中,社会工作介入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问题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珠三角代耕农贫困及代际转移状况
  一 雪代耕农贫困状况
  如果说农民工还有意愿及行动去争取融入当地社会,那么“代耕农”则是完全放弃进入非农产业的机会。“代耕农”进入代耕地,却在城市边缘徘徊,一旦城市结构扩张,他们也随着边缘的外迁而进一步外迁。 对于社会的不稳定,对于社会结构的改变,他们都是无能为力的。适应代耕地生活对“代耕农”来说是困难的,他们没有途径和时间去适应;现时的城镇生活让其感到陌生。15
  代耕农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既要面对一般农民所要面对的生产销售问题,还要为没有土地和其他保障而担忧。其主要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困境。代耕农在土地上的投入只能得到少量回报,原因在于他们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加上生产资料价格高涨。这种情况使得他们不敢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地增加投入,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生活困境。代耕农在生活上明显处于二等公民的状态,他们无法办理各种必须的证件,搭建在田边地头的窝棚也属于非法建筑。用水用电困难,这些都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再加上由于利益的分歧,他们和当地人的关系并不融洽,也影响了生活状况。三是社会保障困境。由于无法取得当地户口,代耕农及其子女都无法享受各种的社会保障。近几年来医疗费用迅速增长,以至许多代耕农有病不敢看,带来了健康隐患也加重了家庭负担;而其子女教育问题也相当突出。   二 雪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珠三角代耕农大部分没有摆脱贫困的困扰,代耕农学历低,生活贫困,劳务繁重。他们的子女也大都是在务农或者在工厂打工,其物质经济生活基本上处于贫困状态。代耕农群体基本上与当地社会隔绝,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导致出现闭塞的人文环境。落后的传统风俗习惯难以改变,愚昧和无知造就了贫困。经济的落后,使得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难以掌握和推广,又造成了新一轮的经济落后,构成恶性循环。正是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低,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阻碍了他们向上的社会流动,无法中断贫困的代际转移。
  四、珠三角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成因
  一 雪贫困代际转移的影响因素
  贫困代际转移一般从两个视角入手,一是社会结构视角,这主要是从贫困者及其家庭所面临的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平等格局,以及穷人的子女在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所面临的劣势,来解释贫困代际转移原因。二是文化视角,这个跟贫困文化范式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1.先赋性因素。现代社会与社会流动关系最为紧密的制度分别是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及教育制度。因此先赋性的因素就是指父辈的职业、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工作机会,或是工作不稳定,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支撑,更加无法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父辈职业的弱势使得他们的子女无法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就业岗位,限制了子女的就业选择。
  子女的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的占有,直接受到父辈的职业地位和教育水平的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通常也越高。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不足导致了其缺乏竞争力,无法就业或者从事低收入的工作。
  2.自致性因素。社会流动理论中的自致性因素是指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地位的高低,进而决定了收入的多少。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弥补先赋性因素的不足,是提升社会地位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阻断家庭贫困代际转移的主要途径。16
  3.社会因素。影响贫困家庭收入和跨代传递家庭贫困的外部社会条件,体现在社会文化背景、收入分配制度、社会排斥与偏见、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化分割体制及其机会平等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乡二元分割政策性障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
  二 雪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的基本原因
  1.生计资本缺失。生计资本由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五种类型组成。这五种资本在贫困代际转移中相互影响,某种资本的缺失会影响其他资本作用的发挥。比如自然资本的缺失造成了物资资本的拥有量低;父辈有限的金融资本制约了下一代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来源等。17代耕农的五个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缺失的,从而造成了贫困的代际转移。
  2.生活边缘化。代耕农大多居住在田边地头的窝棚,这导致了他们生活的边缘化,也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总体表现为非正常化、隔离化和村落化。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代耕农缺乏与当地居民和社会的互动,更不能分享丰富的公共生活。他们或者缺少公共生活空间,或者没有时间和能力去享受公共空间。因此他们过着与其在家乡村庄相似的村落化生活。他们的交往圈基本上是接“亲人—朋友—同一个地区—代耕农”这样的逻辑铺开的。这个交往圈为他们构建了在珠三角生活的社会支撑体系,同时也阻碍了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持续的社会交往。
  以阳东赤坎村“代耕农”为例,他们在当地已生活十几年,但他们与当地村民之间的鸿沟始终无法跨越。当地人用上自来水时,他们还在挖井取水;当地人用上电器时,他们还在点煤油灯。2008 年前,任何电器对他们都毫无意义,就连看电视这样最普通娱乐都是一种奢求。18
  3.文化的贫困。所谓“文化贫困”,是指某一群体、家庭或个人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科学技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主体性、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趋势上落后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19
  人的观念是导致贫困的非经济因素中最深层次的因素之一,它一旦形成就会对整个社会或社区及其成员产生作用。恶劣的环境和长期贫困的折磨,使得许多代耕农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他们把自己的贫困归于老天的安排和命运所定,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因此,面对贫困,不是穷则思变,奋发图强,而是奉行一种无为哲学,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代耕农没有生产技能,缺乏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无法很好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他们普遍有种自卑的心理,感觉低人一等,生活在贫困中的代耕农都表达了安贫守贱的思想。而代耕农的孩子会从父母那里继承这种价值观,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倾向使得他们长大之后难以进入社会主流。没有当地户口的代耕农子女在求学上仍有很大的阻碍,不能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总是处于教育资源的最底层,代耕农子女教育缺失现象日益突出,从而使“文化贫困”加重并在代际间继续复制。
  五、社工介入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的意义与策略
  一 雪社会工作介入代耕农贫困代际转移的意义
  代耕农怀揣着异乡梦想,对家乡社会的认同日益减弱,并不把回到家乡作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但由于当地的排斥使他们没能产生对当地的归属感,他们既不属于自己家乡又不属于代耕地,具有双重边缘身份。他们逐渐出现了内部认同的趋势,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圈子,这使得他们在感情上与当地社会产生了距离,从而影响了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产生了各种紧张,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现象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与当地的不融合。而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利用专业社工的方法介入,可能是很大的发展空间
  代耕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社工介入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代耕农福利的获取和争取权利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代耕农的心理引导上也能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代耕农内部的和谐稳定。
其他文献
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政策以后,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安众坚持以扶助万安扶贫开发为己任,多次带领工作组来到万安,走村入户,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足迹遍布万安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在探究贫困根源、寻找脱贫举措的同时,还切实要求万安县的领导干部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集中力量打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和整体战。  “身”入一
期刊
贫困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梦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是13亿中国人实现共同发展、共享改革成果。从理论逻辑到现实需要,都必须解决好贫困问题。帮助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这是美丽的梦想,这是甩掉千年旧梦的起点。  然而,梦想的实现取决于梦想是否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梦想还是空想、幻想,同样取决于实现梦想的机会和条件。  近年来,吉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扶贫工作的不同目标,这些
期刊
2013年5月,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后扶基金项目管理处吴路宁处长一行四人,先后赴宜春袁州、上饶德兴、抚州资溪和金溪等四县(市、区)实地调研水库移民资金及项目管理工作。连日来,他们利用一周左右时间,行驶2000公里,走了四个县(市、区)、十多个乡镇、十几个村组,召开了5次座谈会,察看了各类项目20多个,了解了不少县、乡、村(组)移民工作和资金、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并结合调研所看所听、所思所想,总结出了
期刊
湖南省洞口县桐山乡中桃村是一个国定整村推进村。2011年起,洞口县集中扶持两年。两年中,洞口县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充分发挥了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作用,使该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走出了一条脱贫之路。  一、背景和概况  中桃村位于洞口县东北角,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1100米,距离县城65公里,与溆浦县和隆回县交界。全村有193户717人,耕地487亩,山地8700亩。20
期刊
提 要 A村是地处广州市近郊一个正在向城镇化推进的村庄。该村平均每户有一处宅基地,少数有两处以上。该村宅基地管理相对严格,但也有在未报批的情况下新建或加建的违规建设情况。建议应完善宅基地相关管理,规范审批报批程序,促进广州市的近郊农村向城镇化过渡。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城市化;管理  作者简介胡佩佩(1992—),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学生;曾学龙?穴1952—?雪
期刊
提 要 自改革开放中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以来,反贫困特点和扶贫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展开,产生了一系列扶贫模式,其中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开展已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移民搬迁扶贫的实践效果来看,这一模式对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产生了积极显著的效益。但这一模式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困难和新问题应加以解决,以利于移民搬迁扶贫模式的更好推进。  关键词 江西省;移民搬迁扶
期刊
提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住宅的装修档次也不断提升,从而对居住照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居住空间的光环境设计中,室内照明设计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住宅照明设计,人们通常都希望在住宅照明中塑造出个性化的效果。灯光在室内空间的运用,有如画龙点睛的效果一般,每一个空间所需求的灯源亦不尽相同,相对应于居家风格,灯的造型千变万化,更可延伸出更多的组合搭配。  关键词 室内设计;装饰;灯光;
期刊
提 要 以农村结婚消费的变迁为线索,通过对广东省肇庆市高要H镇实地调查,以20世纪90年代至今H镇内结婚的夫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H镇的结婚消费文化,包括变化内容、变化趋向、变化结果以及新人在结婚中的角色变化等,运用功能主义的视角和社会变迁等相关理论,围绕家庭结婚消费的变化情况及特点,来揭示影响结婚消费变迁的诸多因素,丰富农村消费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 农村;结婚消费;变迁;因素  作者简介李
期刊
中国将使主要食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  中国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使主要食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使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韩长赋指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逐步向好。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产品质
期刊
提 要 自全国及各省市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引发了人们对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探索,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德育培养、师资队伍、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意识,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陈兰兰(1981—),女,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