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表演对文本的解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旨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解读、深度创造。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课堂表演,以达成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呢?
  一、以演传言——细节切入,咬文嚼字
  学生和文本的每一轮“相见”,都应该是从容的,多角度的。用教育家朱光潜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走,欣赏啊﹗”用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由此可见,语文课上的阅读就是对语言的“拥抱”。
  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所谓的“文本解读”、“文本细读”,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沉入词语,咬文嚼字,培养学生到字里行间去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的习惯。而巧妙地设计恰当的表演则可以有效且有趣的达成此项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选择一个切入点设置表演环节,以演传言。
  二、以演解文——剧本创作,创新思维
  叙事性的文章最适合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尝试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通过表演,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地思考问题,以传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学习尤其是一些经典名篇的阅读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学习《藤野先生》时,我请全班九个小组分别表演了看樱花、初见藤野、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弃医从文、惜别、怀念九场课本剧,在表演中培养孩子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并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学习《芦花荡》一文,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新思维,精心推敲编写剧本;课堂上自导自演,自评互评。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演得投入,看得认真,评得到位,把由我“主持”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化成了全员参加的表演实践。这样的互动,使平淡乏味的语文课堂显得生动立体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强调主体感受性,即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期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审美情操。在剧本创作及表演过程中,更注重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以演解文,创新思维。
  三、以演契心——情境再现,灵活简约
  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因此,课本剧本的重心,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领悟,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
  小小的讲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跨越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表演再现文本情境。
  小说、寓言、童话可以表演,散文、诗歌亦可以表演。读冰心的《纸船》,让学生边折纸船边感情诵读;读余光中的《乡愁》,让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为朗诵的同学伴舞;读泰戈尔的《金色花》,让学生们扮演孩子和妈妈的角色用第一人称改写朗读……
  话剧剧本就更不用说了。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高潮中最强的一个音符。孩子们用自己最激越澎湃的感情独白,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雷与电的洗礼。激情的独白,心灵的碰撞,学生与屈原与郭沫若以心契心,神思交汇,在表演中深刻体会了文本当中人和物所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度理解作者抒发的真情。《威尼斯商人》的表演则更是疏解了初三毕业班孩子的紧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文本对话,与莎翁交心,趣学乐学。
  文言文的学习亦可如是。
  《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都是以人物对话为主、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文,非常适合以排演课本剧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表演。把唐雎和秦王的三次交锋分为三幕,各组选择不同场次进行排演。表演前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准备的时间,表演后有评议有采访有交流。无须繁琐的词句分析,无须可有可无的乏味问答,当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的唐雎和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秦王活脱脱出现在师生面前时,学生也就实现了对课文的成功解读。
  像这样,以演契心,课堂表演的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形诸于外”的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可以把它作为教学中一种深度阅读,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于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班级教学口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成和理论指导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特征是‘’以小组或是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结构,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式良好的心
期刊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究竟该如何阅读学生个体,做到真正意义的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我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放飞理想,为学生的自信成长保驾护航。  一、爱心感染,点燃自信  学生缺乏自信,是由于极少体验成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
期刊
“写出真情实感”几乎是每篇作文最基本、最常见的要求,而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很遗憾地发现学生在实际写作时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却寥寥无几,程式化的文章越来越多,空喊口号的大有人在,翻版套作的比比皆是。如何把真情融入写作,可用“情”“真”“意”“切”四个字来概括。  一、“情”贵乎真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人心,贵乎其真”。当下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人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又滋长了他们的
期刊
公开课是每个老师都参与过的教学体验,它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并在同组教师的帮助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种教学形态。  我们希望通过公开课的开展促进教师的成长,也希望能建立客观公正的公开课评价体系,让授课教师能心有所感,教有所获。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建立“对话式”评课方式  “对话式”评课是使评课者和被评者以平等身份对话。“对话式”评课不是形式的变化,而是一种“
期刊
从我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六年之久了,从踏上三尺讲台开始我就担任了班主任。六年的风风雨雨,有过欢乐、有过悲伤、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也有想过放弃,但最终我选择了坚持。因为是学生给了我力量,所以我也要为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刚分配出来的时候,接了一个全校最差劲的班,当班主任期间我哭过、伤过、想过放弃,最后班上的学生打动了我的心,我选择了坚持。班上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父母双双都在外面打工,学生都跟
期刊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在我看来,其精髓就在于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教师则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有的放矢,进行重点提示,以求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一、朗读激情法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教学过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
期刊
面对新的改革,新的学生,新的竞争,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我不断反思,寻找出一些有效对策。  1、开放提问时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 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在杜郎口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学生七
期刊
最近认真拜读了王策三先生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书,获益匪浅。尤其是他关于教授法的见解让我很受启发。  王先生提出现代教育应该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问题,指出素质教育和重视知识并非矛盾体,而恰恰是统一的。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问题,从而引出了传授方法的问题。王老从传授的宽泛的角度说所有的知识都需要传授,只是传授的包括了两种基本的方式,即言语的形式和物质的形式。  在现阶段,以学科为主
期刊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教育,老师是关键,培养能力是核心,那么,时代又拿着怎样的标尺在衡量现代教师呢?具有现代教育素质观、现代文化科学素质,现代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这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前者浩如烟海,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点滴之谈,难成规模,留给专家学者,构筑宏伟体系。我姑且将教师健康的身心素质,教师的角色转换,做点滴之谈。虽非一日之功,但滴水也能穿石。  一、走进健康人生,风景这边独好  1、
期刊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提问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一、层次鲜明,因材施“问”  《学记》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