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hb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真梳理了近三年的一些高考高分作文,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高分作文大都有一个漂亮的题目。比如,在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高分作文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对仗取胜,“选举良才,为政之本”以化用古书名言吸睛,“‘管鲍之交’的价值重构”以运用论文写作模式添彩。这些标题各有千秋、各具光彩,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在日常习作中,大多数同学缺少题目拟定的训练,所取题目既无亮点也无新意,比如“友谊”“学会用人”“成功的方法”等,太过平淡,难得高分。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梳理出六种作文拟题的方法,以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成绩。
  一 妙用谐音
  汉语中有许多一音多义、一义多音、多音多义的汉字,这为我们运用谐音表情达意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我们妙用谐音法拟定作文题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2020年高考上海卷中,一考生将题目拟定为“一往‘申’情”,巧妙运用了“深”“申”的谐音,既写出了对家乡的深情,又饱含了作者对不屈不挠的“上海精神”的理解,十分巧妙。
  针对“学生视力即将纳入中考”的议题,笔者曾组织学生对此社会现象进行写作训练。一学生从维护考试的公平和权威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评说,认为把个人视力纳入中考是对考试公平的践踏,也不符合考试“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原则,同时认为其可操作性也不够强。该文结构十分严谨,语言比较流畅且逻辑缜密,实属佳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该生的作文题目拟定得比较平淡——“小议视力纳入中考”。针对这个题目,笔者运用“谐音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其明白“题好一半文”的道理,最终该生将题目修改为“中考理应‘一视同仁’”。此题目不仅点明主旨而且妙用谐音,增强了文采,值得大家借鉴。
  二 化用诗文
  无诗歌不中国!中国作为诗的王国,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充溢着诗的气息。广大考生如果在作文拟题时能够巧妙地将古典诗词化用进来,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猫与鱼”,一考生将题目拟定为“满身花雨又归来”,此题目充溢着诗情雅韵,取悦了阅卷老师,也征服了后来的广大读者,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再比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2019的色彩”,有的考生以“映日荷花别样红”为题目,充满诗情画意,十分出彩。
  针对“手机进校园”所引起的争议现象,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作文训练。有的同学认为手机进校园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甚至会导致视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该生在拟定题目时,借用柳永的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为题,显得十分巧妙;而有的学生则从对立的角度切入,认为新媒体时代,借用新技术助力现代教学未尝不可,认为这是助力学习的新机遇,于是将题目拟定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也十分贴切。
  三 巧用反语
  拟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式,不妨超越常规,进行“反向思维”,拟定反语式的题目。这样做可以吊起阅卷老师的胃口,吸引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比如,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就是巧用反语的典例,“为了忘却”和“记念”看似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将鲁迅先生内心的痛苦和愤懑纤毫毕露地凸显出来,同时也将鲁迅先生对遇难学生深切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再比如,2013年高考北京一考生以“落地请关机”为题目来行文,令读者感到“不可思议”,落地为何关机?细读全文才知晓,原来作者是要号召我们关掉“心中的手机”,尽享自然之美。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段铭文:“一切都会过去。”笔者曾以此为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一考生认为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历史会铭记一切,我们不该忘记,并以此为思路写了一篇名为“过去的都要铭记”的议论文。笔者认为此文的立意精巧,但是题目过于平淡。基于此,笔者点拨学生尝试运用反语拟题,最终,学生拟写出“过去的都不会过去”的反语式标题。与原标题相比,无疑,这个标题更加出彩。
  四 旧题“新”用
  同一个题目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所谓“新”用是指创新地运用,推陈出新,赋予旧题以新意。比如2012年高考湖南省满分作文标题“一只手上的中国”,就是借鉴旧题“舌尖上的中国”,增加了作文的趣味性,也凸显了作文的个性。在旧题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以改造,为新作文服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手法,易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要不要拒过洋节”是近两年争议比较大的话题,为此,笔者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有的同学以鲁迅先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进行立意,为作文拟题为“新时代仍需‘拿来主义’”;有的同学以相反的观点写作文章,将题目定为“感恩的心”,这是直接采用歌曲旧题,属于“旧瓶装新酒”,以此来表达要尊重中国传统、拒过洋节的观点。
  旧题“新”用的题,有时候还可以指自己起初拟定的不太理想的题目,在一定的恰当的语境之下,加上新式表达符号,这样既不违背拟题原意,又起到了熟中求新的效果,增添了作文标题的表达趣味。比如,有的同学在写“视力应不应该纳入考试范畴”时,起初将题目拟定为“视力与势力”,后来觉得这个题目不够创新,于是巧用新式表达符号,将题目修改为“视力&势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要之,旧题“新”用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创新。因此,引导学生在借鉴旧题的基础上拟写新题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 以喻为题
  以喻为题的“喻”是指比喻,即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标题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加文采,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比如,《人民日报》经常运用比喻性的標题,像“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画好人生的延长线” “跳出心灵的‘井口’” “让教育的阳光普照‘苔花’”等均属此类。
  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战机弹痕”,重庆一名考生将题目拟定为“浮尘不拂,真珠难露”,把“现象”喻为“浮尘”、“本质”喻为“真珠”,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全文围绕这一标题展开,带给人“拂尘见珠”的喜悦之情,令人拍案称奇。
  运用比喻修辞拟定题目,关键在于喻体要恰当,要和本体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语境要求,否则会遭遇“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仍以“视力要不要纳入考试范畴”为例,有的同学主张视力考试,于是拟定题目为“莫让视力成为你的‘蒙脸纸’”。这个题目的拟定就不太恰当,“蒙脸纸”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很不吉利,给阅卷者一种阴森不悦的感受。于是,笔者建议学生将题目修改为“莫让视力成为人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如此修改,比较妥当。
  六 以问设题
  以反问的句式拟定作文题目,也是日常写作常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通过反问的语气引发阅卷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强化核心观点的作用。反问句标题有两类:肯定反问式和否定反问式。肯定反问式表示否定,否定反问式表示肯定。反问式标题在加强语气的同时,能够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比如,“若有诚信,夫复何求”“诚信落伍了吗”“诚信岂可抛”“没有你,我该怎么办”这几个题目,因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对“诚信”真义的理解与期待的情感。
  再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有的同学以“岂以亲疏辨好恶”和“怎一个‘情’字了得”为标题,都获得了阅卷老师的高度认可。
  笔者曾借用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劳动”为话题组织学生写作,并特意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式拟题,比如“劳动落伍了吗”“劳动岂可抛”“没有你,我该怎么办”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诚然,优秀的拟题方法不止以上六种,笔者只是想通过这种简单的列举与梳理,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为高考助力,为学生加油!
其他文献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电影《夺冠》展现了排球名将朱婷的成长经历:  朱婷开始打球时,抱着“为了爸妈”的目的,经过努力进入了国家队。朱婷遇到了郎平,“成为郎平”成了她的人生目标,朱婷逐渐成为国家队主力。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朱婷收到郎平的一条短信“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你不用成为我,你要成为你自己”。朱婷明白了打球的真谛,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时期。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各地各校高三学子紧锣密鼓,辛勤备考。作为长期面向高中学生的作文杂志,我刊一向关注高中生的写作动态,密切联系各地名师或者其他热心写作的一线教师,每期都会为学生的写作出谋划策。当此高考在即之时,我刊特推出本期备考专辑,努力多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写作方法,提供备考策略,为广大高三学子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让同学们少走一些弯路,多些写作信心和能力,让写作为同学们的高考成绩添磚加瓦、锦上
期刊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高中生必须完整阅读一部学术著作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据此选定了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并且将它选入了语文必修课本的上册。  同学们肯定会问,中国的学术著作那么多,为什么选的是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著作?费孝通先生学术著作等身,为什么偏偏选的是他的《乡土中国》?  我想,答案就是:《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先生其人格具有标杆性,值得同学们尊崇
期刊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寫作指导】  先辈们为什么敬粮食若神明?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维系着人的生命,而且
期刊
语文高考一结束,人们(几乎是全社会)都在以各种方式谈论作文题。而讨论的焦点无非是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得高分?如果语文教师也是孤立地热议这个作文题,意义就不大了。我们分析这个题目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学生和未来的教学。  2022年,浙江省还有最后一届高三学生使用苏教版教材(20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使用人教版统编教材),也就是说,这一届学生的高考语文,还是浙江省独立命题,所以我们
期刊
我常常感动于这样一幅图景:田埂上,外婆俯身于一大片绿色的麦苗前,双目微垂,神情似陶醉,也似敬畏……  外婆只读过一年书,却牢记一句古语:“民以食为天。”她没有读过专业农书,却对稻麦的生长期了如指掌:间苗、拔节、抽穗、扬花……  老人对粮食的敬畏珍惜是刻在骨子里的。  外婆煮粥,除了腊八粥,其余一律是白粥。土灶瓦锅,井水新米,新炭松枝,真正的农家风味。她看不上那些菜粥、肉粥。“放那些东西,糟践了米味
期刊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朱婷成为真实的朱婷,明白了打球的真谛,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时期。青年时代的朱婷努力做真实的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有些人年逾古稀,却依旧碌碌无为、心无所托。那么,怎样才能成真我,无悔于心呢?  首先,勇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是一切的前提。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每个人都有缺陷,有些人的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诚然,在一开始,我们自身的缺陷確实会给我们
期刊
一、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那次市中学生足球赛夺冠,三个球全是我进的,那叫一个爽。”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对我来说就是最开心的了。”  “整个假期我都在准备论文,终于在年初八深夜写完了,那一刻我真想向全世界宣告我的快乐。”  “夜深人静,一遍遍听古琴曲《渔舟唱晚》,我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世界。”  ……  校刊主编李同学听后,想到了心理学上的“
期刊
在囫囵吞咽下饭食之后,我不经意间举起瓷碗,愕然地发现碗底有“一粒一香”四个字,泛着温暖的水样的光泽。  芥子能纳须弥,须弥不改其大,芥子也不改其小。每一粒米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奔波故事,它的存在不应被轻易抹杀。碗底之字告诉我们,每粒粮食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它们内有乾坤,酸甜苦辣自知。  我们总爱走上高高的田垄,看微风吹过一片片麦田,阳光照耀,空气里仿佛流动着金色的香气。我们爱听麦苗生长的声音,感觉
期刊
一碗炒饭,不同的人能从中品出不同的人生况味。  一个人在家做饭,不会做一桌子菜,金黄的蛋皮淋着少许鲜红的番茄汁,如斗牛士的披风般盖在白釉青瓷碗里的炒饭上。  你不禁诧异:每一颗饭粒中竟充盈着生命的清香。一株稻穗从抽芽、打苞、分蘖再到结籽,它不曾有过抱怨,也不曾有过对生命日晒雨淋、清苦度日的叫苦连天。风来了,沉重的稻穗频频低头,那是因为它早已参透了生命的本质。如此,坐在炒饭前的奋斗者们,怎能不细细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