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母潜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有三次隐居的经历,这首诗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归隐后的作品,只须把首尾四句整合起来,“幽意元断绝,此去随所偶。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从中你就可以捕获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今名平水江,源头在若耶山,全长约23.5公里。溪畔青山叠翠,溪内流水澄碧,两岸风光如画。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禹得天书,欧治铸剑、西子采莲、西子浣纱、秦皇望海等等,融自然景观与人文风光于一体。很多诗人慕名而至,徜徉其间,不忍离去。王籍、谢灵运捷足先登;随后而来的是唐朝的崔颢、李白、綦母潜、孟浩然、杜甫、元稹、刘长卿、独孤及;及至宋明两代,王安石、苏东坡、陆游、王守仁、徐渭、王思任等,也踏着前人的足迹,赏景吊古,挥洒才情。如果说敬亭山是江南的一座当之无愧的“诗山”,那么若耶溪就是江东的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溪”。这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不舍昼夜澄澈如练的溪水,也是绵亘不断才华绝代的诗情画意。
1200多年前的一个春江花月之夜,一个诗人泛舟于若耶溪上,无限幽美的情趣自胸次荡出,挥洒成篇——《春泛若耶溪》。
开头“幽意无断绝”,以“幽意”二字点明全诗的主旨。“幽意”即幽居独处,与世无争,任情自适的意趣。这种意趣一直就导引和支配着诗人的人生,不曾“断绝”。盛唐另一位田园诗人储光羲曾在一首酬诗中说他的好友綦母潜是“每有沧洲心”, “每”是常常的意思,“沧洲心”即隐逸之心。两次做官三次归隐,且做官的时间十分短暂,那么可以说,这份幽意,这颗“沧洲心”,也就始终存留于诗人的灵魂深处。“此去随所偶”,“偶”即“遇”,“随所偶”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此去”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这次挂印而去,从今以后随遇而安,随心所欲,啸傲林泉,终身隐居;二是表示这一次出游,前往若耶溪,“纵一苇之所如”,任意东西。这份自在,这份淡然,非心与自然神会者不可得之。
以下六句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具体描绘了沿岸之景。“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一个“晚”字点明时间,“花”字暗合题目中的“春”字,似信笔写来,实则周到细致。晚风习习,吹拂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仿佛飘进了武陵桃源胜境;风有情,花有意,一路相伴,香气袭人。“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变换。“际夜”,是夜已很深了,说明泛舟时间之长,游兴之浓。“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幽静之地。诗人置身于其间,正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犹如隔世。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用淡墨描绘朦胧的夜景。“潭烟”,是溪上氤氲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胧、生腾的景状,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华的流泻,都写活了,具有迷人的动感。“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已深,月正斜,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向后退去。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南斗、潭烟以及林月的高低远近,构成了一幅春夜泛舟图。久怀“幽意”的泛舟人,面对这样的美景,怎能不滋生出“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的人生感慨呢?人生世事难以把握,就像溪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做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像庄周,像姜太公,像严子陵,或者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渔夫,“青箬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枕于清流,啸傲山林。由夜景的清雅更觉得世事的喧嚣,这就更加坚定了诗人寻幽归隐的信心和决心。末二句与前六句一写景一抒情,可谓情景交融;末二句与首二句首尾呼应,反复强调,突出主旨。全诗呈现出浑然的面貌是因为诗人最大限度地从心灵中接近了自然,与自然产生共鸣并融为一体。
《全唐诗》收綦母潜诗共26首,其中有10首直接歌咏佛寺道观,另外16首全是山水田园之作,数量不多,但成就很高。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赞他“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可见诗人一贯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也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了一层孤清、幽邃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的浪漫之旅,因而这夜景写得清幽而不荒寂,迷蒙而生趣盎然,也如殷璠所评:“举体清秀,萧萧跨俗”。其实,在诗人笔下,无论是佛寺道观,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送别怀远,都浸染着隐逸生活的思想投影和情绪烙印,但它们又是恬淡闲静的,不似中唐诗人的愤激与焦灼,也不似晚唐诗人的无奈与愁怨,而是盛唐诗人所特有的沉稳与融和。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全诗紧扣题中的“泛”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或船前,或船后;或水面,或岸边,或空中;静中有动,声色兼备。描写又纯用白描,语言明白如话,“以最平常的语言说出人人共有的体会”(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诗格用简练质朴的古体。凡此种种,都给人以轻松舒适的美感和元气淋漓的快意。
安徽省无为第四中学(238341)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38341)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母潜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有三次隐居的经历,这首诗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归隐后的作品,只须把首尾四句整合起来,“幽意元断绝,此去随所偶。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从中你就可以捕获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今名平水江,源头在若耶山,全长约23.5公里。溪畔青山叠翠,溪内流水澄碧,两岸风光如画。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禹得天书,欧治铸剑、西子采莲、西子浣纱、秦皇望海等等,融自然景观与人文风光于一体。很多诗人慕名而至,徜徉其间,不忍离去。王籍、谢灵运捷足先登;随后而来的是唐朝的崔颢、李白、綦母潜、孟浩然、杜甫、元稹、刘长卿、独孤及;及至宋明两代,王安石、苏东坡、陆游、王守仁、徐渭、王思任等,也踏着前人的足迹,赏景吊古,挥洒才情。如果说敬亭山是江南的一座当之无愧的“诗山”,那么若耶溪就是江东的一条名副其实的“诗溪”。这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不舍昼夜澄澈如练的溪水,也是绵亘不断才华绝代的诗情画意。
1200多年前的一个春江花月之夜,一个诗人泛舟于若耶溪上,无限幽美的情趣自胸次荡出,挥洒成篇——《春泛若耶溪》。
开头“幽意无断绝”,以“幽意”二字点明全诗的主旨。“幽意”即幽居独处,与世无争,任情自适的意趣。这种意趣一直就导引和支配着诗人的人生,不曾“断绝”。盛唐另一位田园诗人储光羲曾在一首酬诗中说他的好友綦母潜是“每有沧洲心”, “每”是常常的意思,“沧洲心”即隐逸之心。两次做官三次归隐,且做官的时间十分短暂,那么可以说,这份幽意,这颗“沧洲心”,也就始终存留于诗人的灵魂深处。“此去随所偶”,“偶”即“遇”,“随所偶”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此去”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这次挂印而去,从今以后随遇而安,随心所欲,啸傲林泉,终身隐居;二是表示这一次出游,前往若耶溪,“纵一苇之所如”,任意东西。这份自在,这份淡然,非心与自然神会者不可得之。
以下六句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具体描绘了沿岸之景。“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一个“晚”字点明时间,“花”字暗合题目中的“春”字,似信笔写来,实则周到细致。晚风习习,吹拂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仿佛飘进了武陵桃源胜境;风有情,花有意,一路相伴,香气袭人。“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变换。“际夜”,是夜已很深了,说明泛舟时间之长,游兴之浓。“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幽静之地。诗人置身于其间,正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犹如隔世。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用淡墨描绘朦胧的夜景。“潭烟”,是溪上氤氲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胧、生腾的景状,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华的流泻,都写活了,具有迷人的动感。“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已深,月正斜,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向后退去。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南斗、潭烟以及林月的高低远近,构成了一幅春夜泛舟图。久怀“幽意”的泛舟人,面对这样的美景,怎能不滋生出“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的人生感慨呢?人生世事难以把握,就像溪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做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像庄周,像姜太公,像严子陵,或者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渔夫,“青箬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枕于清流,啸傲山林。由夜景的清雅更觉得世事的喧嚣,这就更加坚定了诗人寻幽归隐的信心和决心。末二句与前六句一写景一抒情,可谓情景交融;末二句与首二句首尾呼应,反复强调,突出主旨。全诗呈现出浑然的面貌是因为诗人最大限度地从心灵中接近了自然,与自然产生共鸣并融为一体。
《全唐诗》收綦母潜诗共26首,其中有10首直接歌咏佛寺道观,另外16首全是山水田园之作,数量不多,但成就很高。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赞他“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可见诗人一贯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也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了一层孤清、幽邃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的浪漫之旅,因而这夜景写得清幽而不荒寂,迷蒙而生趣盎然,也如殷璠所评:“举体清秀,萧萧跨俗”。其实,在诗人笔下,无论是佛寺道观,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送别怀远,都浸染着隐逸生活的思想投影和情绪烙印,但它们又是恬淡闲静的,不似中唐诗人的愤激与焦灼,也不似晚唐诗人的无奈与愁怨,而是盛唐诗人所特有的沉稳与融和。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全诗紧扣题中的“泛”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或船前,或船后;或水面,或岸边,或空中;静中有动,声色兼备。描写又纯用白描,语言明白如话,“以最平常的语言说出人人共有的体会”(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诗格用简练质朴的古体。凡此种种,都给人以轻松舒适的美感和元气淋漓的快意。
安徽省无为第四中学(238341)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3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