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孟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虽然隐居林下,但跟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来。这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孟浩然写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此诗托兴观湖,气势磅礴,格调浑成,是孟浩然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振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八月秋水上涨,与岸齐平,涵容着天宇,水天相连,湖面倒映天光,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湖,极力凸显洞庭湖的浩淼。浩荡的洞庭湖,水气蒸腾,连云梦泽都在蒙蒙水气笼罩之中,洞庭湖汹涌的波涛,仿佛岳阳城也为之摇动。据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载:“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齿城岸,岁常倾颓。”这里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望中之景,景中有情,诗人胸怀激荡,要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激越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求官的意愿和求荐的心情。
这是一首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自荐诗。诗的前四句写景,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堪称写景佳句。孟浩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壮志雄心,又暗示张九龄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后面四句,才是孟浩然要对张九龄讲的大实话。“欲济无舟楫”,是触景生情,就近设喻,告诉张大人自己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空有满腹经纶,胸怀壮志,却无人引荐,一展抱负。“端居耻圣明”,意指在这样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碌碌无为,白白虚度光阴,倍感愧疚羞于见人。这两句正式向张丞相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垂钓者”是双关的:一是实写湖边垂钓者;二是可引喻为张九龄那样的当政掌权人物。这两句的意思是:像您德高望重的张大人那样,能为国家效力,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能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如果说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写洞庭水侧重在“气势”,那么杜甫的《登岳阳楼》则是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冬。这年正月,杜甫一家由今湖北江陵乘船前往今湖南岳阳。这诗写出了登岳阳楼时所见景象和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悲慨之中具有雄伟壮阔的意境,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之一。
“昔闻”二句,由登楼而望洞庭,说“昔闻”、“今上”是倒入。清代何焯云:“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破题)‘登’字,迎刃之势。”(《义门读书记》)洞庭水,即洞庭湖,称洞庭水则更具有形象性。昔闻其名,今历其境,欣喜中不无感慨。欣喜自不用说,感慨则是因为今天在漂泊中得以登上此楼。三、四句,洞庭湖好像把东南大地从中裂开,使东西两边分属吴国和楚国。湖水一望无际,岳阳楼和湖心的君山均影落水中,仿佛整个大地都被水浮了起来。此处形容洞庭湖水势浩大,除日月星辰似出没其中的想象外,更包括了登楼的直觉印象。《水经注·湘水》中有“(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间”的描述,可见洞庭的壮阔令人心胸开豁。而境界的空阔,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引发或加强人的孤独飘零之感。当时因战乱流离,杜甫与亲朋之间的书信往来已经断绝,又逢年老多病,一路上只有以孤舟为家。“亲朋”二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跟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于开豁之境俯仰一身,倍感孤独飘零。结尾,由自身的遭遇,转到对时势的关注与忧虑。“戎马”喻战事。大历二年和三年,唐王朝在西北边境和吐蕃屡有战争,除边患外,各地军阀也时时发生混战。这一因登楼而引起的思想情感发展过程体现在诗歌中,境随心转,意到笔随。
综观全诗,我们看到:诗人独自登上这座岳阳楼,壮阔伟丽的湖山和万方多难的现实,是这样不相称,这样矛盾,使他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这并不是杜甫的“大杀风景”,而是他现实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古人曾评此诗:“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这话很有见地。所谓胸襟,即作者的心情,所谓气象,即洞庭的景色,洞庭湖大,杜甫也大。所以说“一等相称”。但这种“相称”不是单纯手法问题。没有思想作为基础,是转不出来的,或者说是转不到这上面去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的气势,气象极大。与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正如沈德潜所说:“(孟)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唐诗别裁》)。两者都是咏洞庭的名句。不过,从全篇看,孟诗后半比较弱,杜诗则抱家国无穷之悲,以素愿终偿的欣喜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显得更加首尾相称,浑然一体。
河北省廊坊第七中学(065000)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虽然隐居林下,但跟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来。这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孟浩然写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此诗托兴观湖,气势磅礴,格调浑成,是孟浩然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振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八月秋水上涨,与岸齐平,涵容着天宇,水天相连,湖面倒映天光,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湖,极力凸显洞庭湖的浩淼。浩荡的洞庭湖,水气蒸腾,连云梦泽都在蒙蒙水气笼罩之中,洞庭湖汹涌的波涛,仿佛岳阳城也为之摇动。据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载:“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齿城岸,岁常倾颓。”这里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望中之景,景中有情,诗人胸怀激荡,要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激越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求官的意愿和求荐的心情。
这是一首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自荐诗。诗的前四句写景,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堪称写景佳句。孟浩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壮志雄心,又暗示张九龄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后面四句,才是孟浩然要对张九龄讲的大实话。“欲济无舟楫”,是触景生情,就近设喻,告诉张大人自己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空有满腹经纶,胸怀壮志,却无人引荐,一展抱负。“端居耻圣明”,意指在这样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碌碌无为,白白虚度光阴,倍感愧疚羞于见人。这两句正式向张丞相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垂钓者”是双关的:一是实写湖边垂钓者;二是可引喻为张九龄那样的当政掌权人物。这两句的意思是:像您德高望重的张大人那样,能为国家效力,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能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如果说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写洞庭水侧重在“气势”,那么杜甫的《登岳阳楼》则是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冬。这年正月,杜甫一家由今湖北江陵乘船前往今湖南岳阳。这诗写出了登岳阳楼时所见景象和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悲慨之中具有雄伟壮阔的意境,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之一。
“昔闻”二句,由登楼而望洞庭,说“昔闻”、“今上”是倒入。清代何焯云:“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破题)‘登’字,迎刃之势。”(《义门读书记》)洞庭水,即洞庭湖,称洞庭水则更具有形象性。昔闻其名,今历其境,欣喜中不无感慨。欣喜自不用说,感慨则是因为今天在漂泊中得以登上此楼。三、四句,洞庭湖好像把东南大地从中裂开,使东西两边分属吴国和楚国。湖水一望无际,岳阳楼和湖心的君山均影落水中,仿佛整个大地都被水浮了起来。此处形容洞庭湖水势浩大,除日月星辰似出没其中的想象外,更包括了登楼的直觉印象。《水经注·湘水》中有“(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间”的描述,可见洞庭的壮阔令人心胸开豁。而境界的空阔,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引发或加强人的孤独飘零之感。当时因战乱流离,杜甫与亲朋之间的书信往来已经断绝,又逢年老多病,一路上只有以孤舟为家。“亲朋”二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跟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于开豁之境俯仰一身,倍感孤独飘零。结尾,由自身的遭遇,转到对时势的关注与忧虑。“戎马”喻战事。大历二年和三年,唐王朝在西北边境和吐蕃屡有战争,除边患外,各地军阀也时时发生混战。这一因登楼而引起的思想情感发展过程体现在诗歌中,境随心转,意到笔随。
综观全诗,我们看到:诗人独自登上这座岳阳楼,壮阔伟丽的湖山和万方多难的现实,是这样不相称,这样矛盾,使他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这并不是杜甫的“大杀风景”,而是他现实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古人曾评此诗:“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这话很有见地。所谓胸襟,即作者的心情,所谓气象,即洞庭的景色,洞庭湖大,杜甫也大。所以说“一等相称”。但这种“相称”不是单纯手法问题。没有思想作为基础,是转不出来的,或者说是转不到这上面去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的气势,气象极大。与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正如沈德潜所说:“(孟)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唐诗别裁》)。两者都是咏洞庭的名句。不过,从全篇看,孟诗后半比较弱,杜诗则抱家国无穷之悲,以素愿终偿的欣喜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显得更加首尾相称,浑然一体。
河北省廊坊第七中学(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