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意象 品味诗歌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完这首短短的诗歌,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内心又会升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抒情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也盼,夜也盼,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换来的却是漫长而又百无聊赖的等待。终于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又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恍惚间,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结着愁怨的美丽女子,经历了一个漫长期待——极度喜悦——无限失望的心理过程。那么,我们是怎样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呢?
  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何为“意象”?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合一体的艺术形象。具体地说,意象可分为两部分,其中象为外,意为内。
  回到《错误》这首诗上,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摄入“莲花的开落”、“东风”、“柳絮”、“青石的街道”、“跫音”、“春帷”等字眼呢?其实这些“象”、“形”都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思,我们也是从中才感受到某种特别迷人的东西的。首先,从这些字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一个微风拂面、柳絮飘舞、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其次,我们也可发现,这样的环境对那个女子来说,又是寂静而冷清的。这岂不是矛盾的吗?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阳春三月,本该而且实际上也是东风吹拂、柳絮飞舞的季节,但在女子的眼中,东风没来,柳絮也没飞,因为东风作为信风,在此时并没有捎来远方“我”的任何消息,所以女子的心如紧闭的城般寂寞,就像渐近傍晚(向晚)的夕阳把痴情人的影子在“青石的街道”上拉得老长一样。众位请注意,本是乐景、乐象,写出的却是愁情,这种景与象,实际上就是意象。女子在寂寞中等待,等待中寂寞,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你看,“跫音”(脚步声)与“春帷”两个意象,“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实际上,这在告诉我们,女子时时刻刻都在注意青石街道上的任何声响,言外之意就是,跫音响起来,那“三月的春帷”才会揭开来。女子一直在等待,容颜也在等待中渐渐老去,犹如莲花由开到落一样。从这里我们也会发现,女子该是多么的痴情,又是怎样的满怀希望!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不仅适合于古典诗词,也适合于现当代诗歌;不仅适合于诗歌,也适合于戏剧、小说、散文等。确实,世上的景象千千万万,描写景象的方法万万千千,可作者为何偏要选取这舍弃那,要这样写而不要那样写,也许这就是文章的精要之道吧。很多景象与形象,都是作者经过挑选、提炼、艺术处理后才进入文章中的,它体现了作者的某种认识,表达了某种感受,也让我们读者从中受到某些感染和启发。这就是意象的作用。
   当然,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一般的赏析方法是从“美丽的错误”入手,在“美丽”与“错误”的矛盾对比之中,重现故事情节,勾勒女子凄婉形象。本文为了说明“意象”的特点及作用,另寻他道,实际上是殊途同归。
其他文献
近年高考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是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纵观全国各地的试题,仍然是散文阅读居多。“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既是吃透文章的基础.又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现行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水一潭,不应该再用填鸭式教法,而应该是动态的活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生成了宽松的氛围,睿智的辩论,微笑的领悟等一道道美丽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基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设新型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基本框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花了不少精力和财力用于扩大办学规模,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为的就是人人‘有学上’。当前,优质化、个性化教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
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
近年来,“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活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然而,“语文活动课”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它更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系统的体现,因此,探索一套既科学又切实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
一篇好的文章有若干标准,如语言出彩、结构新颖等。但这些毕竟是形式上的东西,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目前,学生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现象,整篇文章读来乏味无比。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心态浮躁。我们的学生目前学习压力很大,眼里
2006年下半年.首次涉及苏教版新教材的我.决定改变一下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不良现状。必修一、二中模块各专题都有简短的教学要求,如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合作探讨等。
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有着十几年以上教龄的语文教师的直接教学经验是: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运用“灌”、“填”的教学方法,把教参上的结论给学生输送过去。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大家只有听、记、复述的份儿,哪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偶有胆敢“标新立异”者,也即刻被“乱棍打死”。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