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集约化发展是其职业属性、外部竞争和政策转换的必然要求。按照集约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我国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行業分布、专业设置均存在结构性矛盾,为此,必须从宏观上调整结构布局,在微观上进行要素的重组与整合,实现高职教育在微观上获取规模经济、在宏观上实现范围经济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集约化 结构调整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叶华光(1972- ),男,湖北英山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及职业教育。(湖北黄冈43800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005-03
  
  一、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集约化发展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作为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以节约内敛为原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将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进行高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集约化”中的“集”是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保证稀缺的生产要素向企业内部的重点环节和优势部位流动。“集约化”中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约、高效为价值取向,通过获取充分的规模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集约化发展包含了两层意蕴:一是集中与调整之义,即通过结构调整,对分散或闲置的生产要素进行集中与重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约束与节约之意,即以约束与节约生产要素为原则,节约成本,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从价值链的视角看,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创造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消耗资源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着价值。然而价值链中的每一个链节在创造价值活动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企业必须确立重点环节和优势部位,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生产工序和工作流程,调整内部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分布结构,使之向重点增值环节和优势部位聚集,从而不断提高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集约化发展不仅是经济学领域一个普遍法则,而且对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包含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基本要求:宏观上要求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确立重点区域、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系统规划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要通过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进行高职教育资产的兼并重组,促进资源有序流动,优势互补。在微观上要求各高职教育部门,根据自身的传统和潜在优势,确立发展的重点所在,调整生产要素与现有资源的流向,在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环节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以突出自身传统优势和潜在优势,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吸引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聚集,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要切实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放弃那些与外部形势脱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专业建设,将重点和优势专业做大做强,以获取高职教育的规模经济。当然,在推进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理顺高职教育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要求国家教育体制的创新,创造教育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的体制和机制。
  二、我国高职教育集约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大量需求,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新的条件下,我国学龄人口数量开始回落,如果现阶段高职教育仍然追求外延扩张,必然使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形势的要求严重背离。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致力于结构调整,努力节约资源,大力提升内涵,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一)我国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是职业属性的必然要求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两大支柱,学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层级属性,职业教育属于高职教育的功能属性。前者属于外延上的概念,是教育层次的边界所在;而后者则属于内涵上的概念,是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所依。两种属性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其中,职业属性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它必须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否则将丧失其社会基础与价值基础。由于教育周期相对较长,所以职业教育的最大缺陷表现为教育的时滞性,即教育所针对的职业技能与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出现错位。因此,职业教育只有增强办学理念的前瞻性与发展方式的集约性,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一是要求高职教育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发展动向,集中人力,聚集要素,搞好内涵建设。要以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拓展和改造传统专业为主导,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现行业和职业特色,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二是要将师资队伍的建设置于内涵建设中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待遇分配上要将有限的收入向名师倾斜,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二)我国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我国学龄人口逐年递增的时期,但已经达到了峰值。据专家预测,今后将进入全国学龄人口数量逐年递减的时期。由于社会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高职教育一直作为“次等教育”而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外部生源不断萎缩的形势,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的学龄群体将逐步向普通高等教育聚集,而高职教育的生源必然逐步减少进而加剧了高职教育内部的竞争。所以,高职教育必须回归到内涵建设的轨道上来,为职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在宏观上要求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要竭力控制高职教育的规模,在政策上推动高职教育内部集约发展。在微观上,高职院校要将有限财力投向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的发展上面来,要放在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面来,放在教学改革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上,通过提升自身的职教能力,以获取招生市场上的主动权。
  (三)我国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是政策转换的必然要求
  从长远看,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对象将结束一元化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格局。即学龄人口在生源结构中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而中职毕业生、社会在职在岗人员、社会再就业人员在生源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必须依赖于政策和体制的配套到位。这一时期高职教育必须通过集约化发展,节约成本,提升内涵,积蓄力量,为政策和体制的转换提供必要的缓冲空间。在政策和体制严重缺位的形势下,政府的持续投入成为高职教育转型调整的重要保证。由于财政资源的竞争性,它必然遵循质量效益优先的原则,高职教育只有通过集约发展,不断提升内涵,以争取有利的投资环境,为过渡转型创造条件。如果高职教育继续盲目地扩大规模,可能因为自身财力的严重透支及地方政府投入的不足而面临生存的威胁。通过集约发展,为高职教育争取转换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政府持续的投入和社会体制的转换成为过渡时期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保证。
  三、我国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区域结构泛而不适
  1.区域分布的结构不合理。近十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缓解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区域布局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教育的结构分布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呈现严重的跟进现象,即普通高等教育密集的区域也正是高职教育集中的区域,而普通高等教育分布相对稀缺的区域,恰恰也是高职教育分布较少的区域。从中观层面来看,省会城市的高职教育过于集中,而相对外围的区域则分布较少,这种盲目跟进的分布结构暴露出如下弊端。首先,地方财政压力不均衡。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按照成本补偿原则,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存在差异,导致高职教育的政府投入不均。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诸多配套投入上严重缺位,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后续发展。其次,区域生源规模与高职教育规模的失衡。从我国现行的招生体制上看,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招生来源主要以区域的生源为主、全国生源为辅。因此,高职教育过于密集的地区则面临学龄人口规模与教育规模之间的严重失衡,导致招生成本上升,办学效益急剧下降,不利于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2.职业教育层次不合理。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目前的高职教育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高职教育当时过分依赖中职教育的合并升格,使得各区域中职教育的规模明显下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中职教育的生存问题,但也无形中造成了职业教育内部的层次结构失衡,呈现倒置的“三角形”,即中职教育的规模特小,高职教育的规模特大。这样就使没有被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流失过多,造成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双重减少,进一步加剧了高职教育生源萎缩的矛盾。
   (二)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多而不专
  1.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同构。多年来,高职教育存在着重学历、轻职业的不良倾向,因而专业设置以横向扩大为主,较少在传统优势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上下工夫,一味追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步,出现了与普通高等教育严重同构的现象。其实,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具有异质性。普通高等教育所依附的专业,是专注于一定领域的系统性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求在本领域内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并不断拓宽本领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在本领域进行开创性和拓展性工作奠定知识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则更强调一定的职业和岗位以及明确的职业方向。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具有宽泛性、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则具有针对性、过程性和技能性的特征。由此分析,二者所开设的专业在内涵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也就说,普通高等教育开设的专业是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因此专业开发必须紧跟行业步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相互补充,在培养的人才规格上相互分工,在人才供给上也就避免了过分雷同,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會的健康发展。
  2.高职教育内部在专业设置上严重同构。它表现为不仅在本区域内的高职教育各部门在专业上严重雷同,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出现了大同小异的现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自身的行业特征,即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集中指向一些行业或一类行业。这是市场细分的结果,也是强化特色的必然。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绝大部分由几所中职教育合并改造而来,虽然在行政体制上统一了,但原先各自对应的行业界限模糊了。一大批以地区命名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增多了,就是原先属于行业性的院校也在向综合性靠拢。很多高职教育部门在做大做强观念的指导下,不断地将专业横向扩大。由于教育资源的过于分散,学校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原先的拳头专业得不到充分的职业改造,新增的专业又得不到充分的职业营养,其结果是综合性增强了,行业性弱化了。师资能力跟不上,硬件投入上不来,教学质量上不去,使原先的传统优势专业丧失了升级改造的机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长此以往,高职教育过快地追求专业更新换代,其结果是与日俱增地浪费教育资源,形成了教育质量的“瓶颈”,动摇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高职教育的师资结构专而不业
  高职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高职教育的师资结构应该是专业与职业并重。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也必须同时获得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因此,在师资结构上理论型教师与行业专家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理论型教师能够发挥理论知识的优势,熟悉并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而行业专家则能充分发挥职业岗位的技能优势,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训练。但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缺乏问题十分突出,长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缺乏,是各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原因有二:一是能够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专业教育人才,往往也是本行业中的优秀人才,企业能够提供比学校更高的报酬和待遇为其服务,同时这些行业精英在企业中比在学校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成就感更强。相比之下,学校能够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不多。二是进入教育机构工作,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人才的学历、证书的要求更高,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进入。本来将一批能工巧匠吸引到师资队伍中来,通过优势互补,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但这些岗位能手大多在学历、职称、人事、身份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最终留下来安心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人不多。从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因而在选聘行业能手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高职教育部门内部的分配,绝大部分参照教师课时的多少进行计发,为了缩小教师之间的待遇差别,在外聘教师的步伐上迈得过于缓慢。
  四、我国高职教育集约发展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促进高职教育区域分布结构的科学合理
  一定的高等教育区域分布格局是高教系统内外部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何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区域发展特征综合考虑本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对于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现行的体制上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区域间的合理布局主要考虑三大重要因素:一是考虑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二是考虑区域政府的财政实力;三是考虑区域人口的结构特征。
  1.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要体现区域发展水平。在高职教育供给相对充裕的形势下,区域经济的承受力成为高职教育区域分布的首选因素。虽然区域分布要贯彻教育公平的目标,但从教育效率上看,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更应该体现区域发展水平,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于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集聚。多年来,我们持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发展观念,认为高职教育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贫困落后地区多办一些高职教育就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事实上,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相互促进是一个缓慢互动的过程。从短期来看,高职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经济发达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加高职教育的分布密度,而贫困落后地区则应适当减少高职教育的分布数量。
  2.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要体现区域发展目标。从责、权、利对等的原则来看,我国地方政府作为高职教育投资的主体,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布局要体现区域发展目标。因此,高职教育要以满足本区域内学龄人口高等教育的需求为主体,为本区域从业人员提供优质的岗位技能培训为主导,为再就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以增强再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为主线,强化自身的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区域化决定了教育对象的区域化特征,因而本区域的学龄人口结构和本区域的从业人口结构成为制约高职教育的主要因素,所以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一定要与本区域的人口结构特征相适应。对于学龄人口和本区域初级从业人口较多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加分布密度,反之则应适当减少分布的数量。
  (二)促进高职教育服务的行业结构主次分明
  1.推动高职教育服务的专业化和聚集化。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服务的行业结构上呈现多而不专、多而不精的特征。服务的行业过于宽泛,没有充分获取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从市场学的观点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职教育也必须通过市场细分,确立自己的行业服务目标,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这样既克服了市场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多年来,高职教育一直推崇工学结合,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很大的原因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服务的行业结构上叠合的现象比较严重,服务的行业过于分散,质量跟不上,学生实习管理的难度大,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运行的成本居高不下,使高职教育的职业基础受到了冲击,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2.推动高职教育部门专业设置集约化和高效化。高职教育一定要分析自身的传统优势和现有资源的特点,确立各自服务的主攻方向,集中一切优势,打造拳头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共同发展。高职教育内部在资源的配置上克服平均主义倾向,一定要将优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向龙头专业流动。对于自身无法办好的专业坚决放弃,节约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在专业结构上科学系统地进行整合,对于重叠过多、性质类似的一些专业进行合并重组,在师资配置上适当集中,增强教学教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进高职教育内部的师资结构优势互补
  高职教育的师资完全依靠教育系统的供给是不行的,完全依赖社会能工巧匠也是不现实的。高职教育是引导学生获取习得“怎样做”的一般方法和”怎样做更好“的一般策略的程序性知识。它要求教育者除了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因此,高职教育的师资不能依赖一种途径加以配置,必须推行多元化的配置思路。所以,现有教师的改造与提升十分重要,吸引社会上的一些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也不可或缺。国家要创造条件,为高职院校招聘行业的优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高等职业院校要解放思想,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学历、职称、档案等体制上的障碍,建立一套有利于各个行业的精英向高职教育聚集的体制与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内涵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嵩,郭扬.我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王维强.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J].理论界,2005(4).
  [3]叶华光.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系统性冲突及其化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
  [4]徐文彬.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3).
  [5]常小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
其他文献
本文推导出二阶线性常微方程组特征值的上界,利用前n个特征值来估计出n+1个特征值的上界,其估计不依赖于区域的几何度量。
服装面料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款式下,不同织物也表现出不同的造型效果。要使服装造型得以充分表现,需要面料风格与造型需求完全融合,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对重绉在短裙中的应用进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采取这一举措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是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是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师范专业,从事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实施三年以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众多的基层学校之所以缺乏优秀教师,主要在于中西
一年一度的高招录取在即,饱受诟病的高考加分政策能不能改,如何改,又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考加分政策的主要问题是过多过滥。据报道,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14种,而各地实际执行的却多达200余种,高考加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少数人以权谋私的腐败温床。就高考加分政策而言,问题已经清楚,改革的方向、理念也已明确,教育部也要求各省清理并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关键就是要起而行动,实际地去改变不合理的
[摘要]现代教师教育世界性发展浪潮和我国职教教师精英培养,有力推动了我国职技高师的历史转型和发展。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是决定因素。关键是要深谙转型时代背景,把握发展的内涵与定位,紧紧围绕培养“双师型”职教教师精英的根本任务,构建具有职教教师教育特色的现代化、专业化、综合化、终身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体制,形成特色化办学与综合化发展的新对策。  [关键词]职技高师 转型 特色化 综合化 发展  [作者
伊通盆地目前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盆地南部的莫里青断陷有机质倾向于生油,北部的岔路河断陷更倾向于生气,中部的鹿乡断陷介于二者之间;该地区原油密度较低,属于轻质油的范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都是亚洲顶尖的高等学府,两所大学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亚洲顶尖高校,都为英语教学体系。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
电流变抛光液中的固相极化后形成复杂的微观结构并改变其流变性能。通过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观察了电流变抛光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形成的微观结构。根据粒子介电极化模型和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