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课堂要做好四个考虑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xiao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历经文明演化变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百度百科中说: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还有农历传统节日中的各种民俗活动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让学生感受、触摸中华传统文化,未尝不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让这些进入课堂还须慎重呢?
  一、要考虑到是否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如今,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21世纪的学生比起20世纪的学生,书包厚实多了,科目多了,作业多了,负担加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打着“开阔学生视野”的旗号,将传统文化纳入课堂,甚至让师生加班加点实不可取。如,时下兴起“国学诵读”热后,Y县的D学校开设了国学课。排练一个国学诵读节目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师生还得需要一两个月的闲暇时间来加班加点,由于编排的动作追求造型完美,就会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甚至都记混淆了,本来是高高兴兴的诵读行为,现在弄得这么累,许多学生不堪重负,纷纷要求退出,但遭到班主任的拒绝。国学诵读的初衷是什么?是想让学生获得快乐吗?从表现上看似乎不是。学校领导为体现自己所谓的“政绩”,不惜急功近利,走形式、讲排场,拿出一个国学节目,搞成了大型汇报演出,哪一级领导来,都要展示一下,有的时候还利用晚上去广场演出。因此,才有了基层教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嘲讽——“那是演给成人看的,表面是热热闹闹地搞国学诵读,骨子里扎扎实实抓的是哗众取宠”,这句话其实准确地概括了国学在当下一些学校中的尴尬处境。
  这是提高孩子们的幸福指数吗?其实,“国学诵读”的最大意义,应该是还原教育的真谛:给孩子一个有快乐、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因为,快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忽视了学生的意愿。为儿童安排过度的国学诵读学习,是摧垮儿童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速度,几乎不尊重或不理解儿童的需求。当代的儿童在成长的压力下长大,失去了对他们年龄段来说永不再来的、一次性体验的机会。
  难怪有志之士感慨“如今的孩子都是活在当下”,那是因为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做父母的,常常用结果导向进行标准评价,过度计较得失,过度关注目标。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才有孩子慢慢失去了享受过程的乐趣,家长在攀比中,慢慢迷失了自我,越发虚荣、盲从。于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区,教育体系中才有了一种“拔苗助长”与“本末倒置”的教育怪圈。
  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一门简单的知识性传播科目,不要渲染,不要夸大,更不要指望它去博取领导、社会的眼球,别指望它去忽悠劳苦大众,那么传统文化进课堂才是真正落到实处。进了课堂,也就不可能再成为增加学生负担的应试教育的一门课程了。
  二、要考虑到能否“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传统文化要想进课堂,就必须很明确地讨论“哪些内容”该进,哪些内容不该进,以及“如何用好”传统文化,毕竟,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内蕴风范,曾子在《论语·学而》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地去承传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具有当时历史现实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因此,可能需要批判地抛弃。
  传统文化中存在古人视为必然而我们新社会不能接受的内容,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愚忠愚孝行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自私自利行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敌视体力劳动行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鄙视商人行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等,还有将人分三六九等、缠足、纳妾、“未嫁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等体现出来的对妇女的压迫,由于受传统文化中糟粕影响,甚至成人中占有一定比重的人群悄然接受或沿袭了这种片面思潮,甚至波及了自己的孩子,以至于有的孩子虽能把“三字经”倒背如流,但未能真正领悟其内涵,自私、霸道、惰性不时地呈现出来,应该说孩子生活中暴露的许多细节,源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因此,传统文化进课堂,必须打通家庭关,“家庭扫盲”很有必要。现在孩子的父母、祖父母中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缺课者,如果在学校教给孩子传统文化,回到家里却没有相同的文化环境与价值追求,课堂教育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背道而驰。因此,不仅在课程中要不断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精髓,更要在社会、在家庭中倡导、营造出这种氛围,这样,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也就成为他们心目中值得信赖的社会正能量。
  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就必须注重其本身价值的发掘与当代转换,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相通,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精神,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看待今日之人和事,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这才是正道。
  三、要考虑到配套设施是否跟得上
  单兵突进,可能招致事倍功半。配套服务跟不上,就会陷入盲从的境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说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等待东风的到来。诸葛亮拥有大智慧,尚且等待,我们这些学校的普通校长,难道等不起吗?当下,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纳入课堂,请问,师资准备好了吗?配套教材跟上了吗?家长认可吗?孩子同意吗?当然,传统文化进课堂,意义不仅在于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还在于对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影响,包括在母语修养、文化传承、人格教育、伦理道德、创造性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是广泛的。但是,若没有精湛的师资,只是一厢情愿地冒进,可能导致不适,甚至导致学生的反感。在很多方面不配套,单兵突进是很难推行的。有的学校一听传统文化进课堂,就迫不及待地开设出京剧、书法、国画、医药等科目,看上去是轰轰烈烈地推进,实际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构成复杂,在目前学校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不到位的情况下,操作起来是相当难的。盲目推进,传统文化课程难免遭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
  教师如果没有被传统文化真正武装,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熏陶,即使有好的教材,到了课堂,也难以达到目的,很有可能会成为误人子弟的唬头。传统文化进课堂,需要各校指定专职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后实施,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弱化、破坏,导致当代教师群体普遍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缺少传统文化滋养的一代人再去培养下一代人,这可行吗?
  四、要考虑到是不是会加重家长经济负担
  有的学校一说传统文化,就盲目地开发出各年级的配套教材,向家长收取费用,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有的学校“国学”虚热症发作,竟要求由学生家长统一到某店购买唐装汉服,价格昂贵不说,除了节日表演外,毫无用处。说到底就是传统文化被肤浅化、庸俗化、形式化了,因为校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穿一穿唐装汉服、摇头晃脑地背一背古文诗赋,就是在弘扬国学。孩子表演,还不是表演给大众看?除了表演那会儿,平常行走在大街上,服装能穿出来吗?显然不能。说白了,这种表演就是作秀,就是唱高调、打幌子,就是在高调意识下的一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行为。有的学校拿着一两个成型的节目时不时地展示一下,更重要的是竟然与广告活动绑在一起,伤风败俗,劳民伤财,孩子和家长情何以堪?
  因此,传统文化进课堂,不能领导头脑一热,呼呼隆隆,造成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局面。要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全盘考虑,条件具备后,该进则进。■
  (作者单位:山东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备受重视,但教师对它的认识尚显浅薄,甚至仅将其看作一个自明的、庸俗的、形而下的存在。问题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在教学中承担激发、导向、交流、组织与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和2006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我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总会计师正在向全局
本文通过总结赴台考察交流的感受和体会,认为要办好企业就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做。以此来衡量,国有企业目前还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一、挖掘学校人文地理因素,创建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牌前锋区得胜小学坐落在得胜场镇之中。得胜场镇,原名"大石场",因学校矗立着一尊巨大的石头而得名。巨石的由来虽然不得
工作中,经常遇到以下现象,根据学校安排,某位同志要承担某项工作,如,上交资料、监场、参加教研活动等。可是到了事先通知或约定的时间,要么姗姗来迟,要么难觅踪影,甚至因为他一个人,让整个工作陷入被动。  问及原因,对方往往会十分吃惊地说道:“哎呀!我怎么不知道!”进而流露出十分愧疚或懊恼的表情。  事情发生得多了,就难免引发我的思考。仔细想了一下,这里面好像还真有很多道道,是不是对方对这项工作有抵触情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和优点。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25例单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侧经椎
高职教材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团队,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在深入研究
2012年6月6日至8日,北京市教委评估专家组一行9人莅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考察评估。
一、识字教学要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好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无论用哪种造字法构造的汉字,其字形和字表示的事物总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象形字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指事字大多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字义;会意字是把几个意义相关的字或构字部件组合起来表义;而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影响巨大的力量,任何的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的奖励或惩罚都不能替代这种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教育中的一个特殊载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能力、气质及道德水平,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魅力”两字:“很能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