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克氏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克氏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牵引折顶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术后2~18个月随访,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为: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为:优30例,良5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克氏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关键词】克氏针;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78-02
在骨外科临床医学中,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骨折之一,患儿骨折部位的断端移位和形态普遍较为复杂,并且经常会累及到关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诊治,有可能患儿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传统的治疗方法以牵引折顶复位外固定为主,虽然对简单骨折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是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较为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则难以达到对骨折部位良好对位和稳定固定的效果[ 1]。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在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继发损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9岁,平均(5.6±1.1)岁。损伤原因:摔伤21例,车祸13例,砸伤6例。其中受伤到治疗时间24h内34例,2~3d的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9岁,平均(4.9±1.4)岁。损伤原因:摔伤18例,车祸13例,砸伤9例。其中受伤到治疗时间24h内36例,2~3d的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治疗时间等各方面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手术方法。治疗组40例病例均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流程为:所有患儿采取仰卧位,受伤部位外展置于手术台上,进行臂丛全麻,上臂使用气囊止血带。骨折部位切口始于桡骨干,止于远侧腕横纹,于正中神经间隙与桡侧腕屈肌腱进入[ 2]。显露骨折部位后,通过骨折端撬拨复位,使用细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取合适长度的锁定钢板置于桡骨掌侧,远端不要超过旋前方肌的最远端,并采取滑动孔临时固定,经X光机透视检查,顺序置入螺丝钉,拔出不需要的克氏针,逐层缝合。
1.2.2 观察组手术方法。观察组40例病例均采用牵引折顶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流程为:所有患儿均无需采用任何麻醉处理,术者沿患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手掌及拇指,在桡骨折端背侧向掌侧折顶,再腕关节掌曲90°,并注意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 3]。术者在保持牵引操作的条件下,首先对患儿进行局部敷自制的中药膏,外层缠2~3圈棉纸,最后进行固定夹板。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优:患儿骨折解剖性复位,患肢无疼痛,腕关节活动能力如常;良:患儿对位对线效果理想,腕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正常,但在劳累后仍有轻微疼痛感;可:患儿对位对线效果较为理想,腕关节活动能力略受限制,时有疼痛感出现。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分析,疗效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术后2~18个月随访,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经术后2~18个月随访,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为: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为:优30例,良5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两组病例3~5个月后骨折线基本消失,未出现畸形或功能障碍,腕关节均恢复正常活动能力,80例患儿均无后遗症。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骨外科整理和收集的临床资料中,桡骨远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在临床治疗与术后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根据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病症采取科学、重点的治疗措施,并且严格控制患儿创面感染的问题,使创口顺利愈合骨折愈合不受影响,其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关节功能,是处理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所在。在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患儿容易出现皮肤张力提高,软组织薄弱等症状,选择科学、合理、高效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骨科医学专家、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关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的基本依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①尽量降低手术过程中,患儿的意外死亡率;②减少关节内翻的发生率,全面保证患儿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对比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进而达到最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4]。另外,传统的牵引折顶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手法复位一般很难取得成功,而且石膏外固定也很难避免复位后的再移位,极有可能造成患儿遗留严重的腕关节功能障碍。
目前,在国内骨外科临床中对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普遍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不但起到持续牵引的效果,而且有效避免了骨折部位的再次移位,进而保证了患儿尺偏角、掌倾角的快速恢复[ 5]。治疗组40例患儿经过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桡腕关节活动均满意,且未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5个月后关节均恢复正常活动能力。经美国权威骨科专家研究表明: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方法对于局部软组织损伤、伴有正中神经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尤为适宜。另外,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方法的应用,通过达到较为理想的骨折复位和固定质量,可有效解除患儿的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操作方法,术者可以在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腕关节位置的调整,而且患儿在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腕关节功能锻炼,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6]。本次研究中选取的病例数量相对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不同研究者在阅片及功能评价存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使本文有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Clin Orthop ,1997,338:163
[2] Wozasek GE,Cooney WP.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A modern treatment based classification[J].Orthop Clin North America,1993,24:211~216
[3] 刘艺祥,吕伟明,吴志君.前臂双骨折的手法治疗[J].中国骨伤,2003,16(2):32~33
[4] 肖军华.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法复位技巧[J].北京中医,2006,25(3):18~19
[5] 汤锦波,谢仁国.桡骨远端骨折不同程度背屈畸形后腕动力学变化[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0):613~616
[6] 熊学华,许月莲,王克刚.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6):1221~1224
作者单位:224300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心卫生院
【关键词】克氏针;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78-02
在骨外科临床医学中,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骨折之一,患儿骨折部位的断端移位和形态普遍较为复杂,并且经常会累及到关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诊治,有可能患儿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传统的治疗方法以牵引折顶复位外固定为主,虽然对简单骨折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是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较为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则难以达到对骨折部位良好对位和稳定固定的效果[ 1]。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在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继发损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9岁,平均(5.6±1.1)岁。损伤原因:摔伤21例,车祸13例,砸伤6例。其中受伤到治疗时间24h内34例,2~3d的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9岁,平均(4.9±1.4)岁。损伤原因:摔伤18例,车祸13例,砸伤9例。其中受伤到治疗时间24h内36例,2~3d的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治疗时间等各方面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手术方法。治疗组40例病例均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流程为:所有患儿采取仰卧位,受伤部位外展置于手术台上,进行臂丛全麻,上臂使用气囊止血带。骨折部位切口始于桡骨干,止于远侧腕横纹,于正中神经间隙与桡侧腕屈肌腱进入[ 2]。显露骨折部位后,通过骨折端撬拨复位,使用细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取合适长度的锁定钢板置于桡骨掌侧,远端不要超过旋前方肌的最远端,并采取滑动孔临时固定,经X光机透视检查,顺序置入螺丝钉,拔出不需要的克氏针,逐层缝合。
1.2.2 观察组手术方法。观察组40例病例均采用牵引折顶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流程为:所有患儿均无需采用任何麻醉处理,术者沿患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手掌及拇指,在桡骨折端背侧向掌侧折顶,再腕关节掌曲90°,并注意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 3]。术者在保持牵引操作的条件下,首先对患儿进行局部敷自制的中药膏,外层缠2~3圈棉纸,最后进行固定夹板。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优:患儿骨折解剖性复位,患肢无疼痛,腕关节活动能力如常;良:患儿对位对线效果理想,腕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正常,但在劳累后仍有轻微疼痛感;可:患儿对位对线效果较为理想,腕关节活动能力略受限制,时有疼痛感出现。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分析,疗效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术后2~18个月随访,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经术后2~18个月随访,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为: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为:优30例,良5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两组病例3~5个月后骨折线基本消失,未出现畸形或功能障碍,腕关节均恢复正常活动能力,80例患儿均无后遗症。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骨外科整理和收集的临床资料中,桡骨远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在临床治疗与术后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根据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病症采取科学、重点的治疗措施,并且严格控制患儿创面感染的问题,使创口顺利愈合骨折愈合不受影响,其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关节功能,是处理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所在。在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患儿容易出现皮肤张力提高,软组织薄弱等症状,选择科学、合理、高效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骨科医学专家、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关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的基本依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①尽量降低手术过程中,患儿的意外死亡率;②减少关节内翻的发生率,全面保证患儿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对比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进而达到最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4]。另外,传统的牵引折顶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手法复位一般很难取得成功,而且石膏外固定也很难避免复位后的再移位,极有可能造成患儿遗留严重的腕关节功能障碍。
目前,在国内骨外科临床中对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普遍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法,不但起到持续牵引的效果,而且有效避免了骨折部位的再次移位,进而保证了患儿尺偏角、掌倾角的快速恢复[ 5]。治疗组40例患儿经过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桡腕关节活动均满意,且未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5个月后关节均恢复正常活动能力。经美国权威骨科专家研究表明: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方法对于局部软组织损伤、伴有正中神经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尤为适宜。另外,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方法的应用,通过达到较为理想的骨折复位和固定质量,可有效解除患儿的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操作方法,术者可以在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腕关节位置的调整,而且患儿在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腕关节功能锻炼,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6]。本次研究中选取的病例数量相对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不同研究者在阅片及功能评价存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使本文有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Clin Orthop ,1997,338:163
[2] Wozasek GE,Cooney WP.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A modern treatment based classification[J].Orthop Clin North America,1993,24:211~216
[3] 刘艺祥,吕伟明,吴志君.前臂双骨折的手法治疗[J].中国骨伤,2003,16(2):32~33
[4] 肖军华.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法复位技巧[J].北京中医,2006,25(3):18~19
[5] 汤锦波,谢仁国.桡骨远端骨折不同程度背屈畸形后腕动力学变化[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0):613~616
[6] 熊学华,许月莲,王克刚.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6):1221~1224
作者单位:224300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