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主体地位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五天工作日的实行,在教学内容不变,而课时又在减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更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来初中诱思探究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表现为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教学模式.衡量一节课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以老师讲的是否准确、是否精彩为标准.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在加强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如何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通过八年诱思探究教学实践,研究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施教身份和更优化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信息源,不同于教学系统中的其它信息源.教师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和其它信息源一样,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最终目标运行.实践证明:并非教师教了,学生就能进步,而是学生真正学了,自身才能发展.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的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教师的圭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节的课前准备中,深入挖插知识层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课堂信息量和最能体现客观规律的教学媒体,制定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案.一个“诱”字,突出了教师为主导的精华,变教为诱,变教为导,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独立思考,主动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全部核心问题就在于: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仅仅是自己怎样教,而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应该怎样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出发点,彻底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各种尝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 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诱”,即循循善诱;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是“思”,即独立思考,“诱”是实现“思”的外部条件,“思”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即以“诱”达“思”.在教学过程中,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这里所说的练,不是单纯做练习,完成书面作业,而是赋予“训练”以更完整更全面的新的科[HJ1.3mm]学含义.这里所说的“训练”,就是指学生主体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脑读、动口议,尽量地把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使学生五官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全面训练为主线,培养思维能力是其主攻方向.必须使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教学中可以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再相互议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要通过动手做,得到最后绪论.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全方位的信息渗透和交流,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记忆深刻,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验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乐趣,陶冶了科学品质,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胆使用实验探究法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于初次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如果能够亲眼看到或由自己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物理规律,那么他们不仅学会了物理的研究方法,培养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知道了这个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体验到了发现自然规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具体来说处理方法是:课本上没有的实验,尽量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课本上已有的演示实验,尽量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上的学生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尽量改为探索性实验.使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从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到解决问题,使学生尽情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也为他们正确、灵活地应用所得物理规律奠定了基础.
  例如,初二《液体压强公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原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将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按三课时处理,第一课时《液体的压强》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定性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三个基本规律;第二课时是选做学生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和深度的关系》,目的是通过学生实验定量地找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关系.然后再通过第三课时《液体的压强公式》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得到计算公式.教学中发现,选做性学生实验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过程复杂,特别是实验结果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液体压强随深度成正比的关系,也不能反映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第三课时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为了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应用了实验探究法,并对教材的课时安排做了改动:学生实验作为第一课时,另两节合并作为第二课时,节约一课时作为巩固练习.在第一课时,通过同一液体不同深度各个方向和不同液体的对比实验,定性得到了液体压强的三个基本规律,使学生明确液体的压强与深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为第二节课奠定了基础;在第二节课时,首先根据第一课得到的定性结论,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具体有什么定量关系?接着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寻找出液体压强与深度的正比关系.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笔者把选做性学生实验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并将课本中的实验仪器做了改进,用易拉罐加砝码代替了试管内装沙子,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简化了实验过程,因为易拉罐的质量远远小于砝码的质量,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认为易拉罐加砝码的质量约等于砝码质量,而砝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在实验中无需用天平测量整体的质量,目的集中,操作简便,而且易拉罐加砝码比试管内放沙子简单,稳定性好,实验数据准确;二是由于增加砝码使整体的质量和重量成倍增加,导致压强成倍增加,使学生很容易寻找出液体压强与深度的正比关系,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三是通过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二课时《液体的压强公式》的教学中,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做到了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想,最终完成了教学目的,不但节约了一节课时,还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这节课的实验尝试使我深深体到: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随后.我多次应用实验探究法,分别设计了《阿基米德定律》、《杠杆》、《筒单机械》、《功的原理》、《平面镜成像规律》、《串并联电路》等教学,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为自己能通过实验而得到物理规律而欣喜,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通过诱思探究教学实践,如果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放在首位,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验探究法和理论探究法不失为很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最终目标.
其他文献
进入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教材使用多了一个新理念,那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的变化显然是明显的,传统教学中唯教材马首是瞻的情形不再,在教师面前打开的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物理空间.问题在于,当教师面前有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时,教师却时不时会表现得有些无所适从(这与将学生一下子放到一个探究空间时,学生表现也有些无所适从是一个道理),“用教材教”成为一个颇具价值的研究问题,且解决的困难不小.事实
在卫星变轨问题中,经常会遇到判断两轨道切点处线速度大小和“向心加速度”大小的问题.例如:如图1所示,某卫星在圆轨道1做匀速圆周运动,现接收到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需要攀爬到更高的圆轨道3做匀速圆周运动,中间要经过一个过渡椭圆轨道2.问:(1)在切点A处,卫星需要加速还是减速?(2)在切点A处,速度变化前后,“向心加速度”是否改变?(在高中阶段,我们假设加速时间很短,卫星沿切线方向加速很短的距离之后即关
首先要说的是,此“面积”并非彼面积,这里所说的“面积”是指物理图象中图线与横轴所夹的“面积”.  物理图象中的“面积”有着非常丰富的物理内涵,正确理解不同物理图象中“面积”的物理含义,不仅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求解各类物理问题、尤其是一些疑难问题.为此,广大师生对物理图象中的“面积”必须高度重视.  物理图象中“面积”的物理含义是由纵、横两轴物理量的乘积及相应物理公式决定的.  例如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物理过程多数是可逆的,据此,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利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既然电可以生磁,为什么磁不可以生电?经过10年的研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拉第把电与磁长期分立的两种现象最后联系在一起,提示出电与磁的本质联系,找到了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方法:两种能量可以通过磁场进行相互转化.由此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汽车明明在前进,而我们看到车轮却是在“倒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们从下面这个题目给以解释:  例题放映电影时,看到影片中一辆马车从静止起动,逐渐加快.在某一时刻车轮开始倒转.已知电影放映机的速率为每秒30幅画面,车轮的半径是0.6米,有12根辐条.则车轮开始倒转时马车的瞬时速度是[CD#3]米/秒.  解析车轮有12根辐条,所以两辐条之间的夹角为π/6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指定义某一物理量时采取比值的形式,即将某一物理量作为分子,另一物理量作为分母,把得到的比值定义为某一物理量的方法.初中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物理量是用比值法定义的,例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电功率等.在这些物理量定义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控制某一些物理量的因素不变(即取其中一个物理量为单位量的大小),用另一些物理来决定它的大小来
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课程标准对这个概念的要求不高,但是学生对质量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却缺乏感性认识.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由于其原理的特殊性,它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学生对此感到有些困惑.为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两点:一是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引入质量概念;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出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构建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在学习初中物理(鲁科版)第十一章《热和能》第五节“热机”时,有一个“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演示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是这样的(如图1):在试管里放适量的水后夹在铁架台上,然后用软木塞或橡胶塞塞住试管口,点燃酒精灯对水加热,当水沸腾后,试管塞会突然被喷出(如图2),同时试管里的热水也会被喷出,危险性较大.虽然有的把试管底部缠上了铁丝网,有的在器材和学生间挡上了玻璃板,可沸腾的水猛烈喷出时仍然让人担心,如果瓶
在新课标的改革中,愈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注重课本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在内容上,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与社会、日常生活、学习相联系;在方法上,要注重创新、探索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1 生活实际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实意义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一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