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巧妙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带来了思考。充分体现了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情境是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引子, 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好的情境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结合和充分 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能排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情境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第一、 趣味故事、激发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妨讲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故事和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正题”上来,又能调节学习气氛,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我首先讲解了我国勾股定理的历史,接着讲了国外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百牛定理”及百牛定理得名的由来,紧接着讲了中外对谁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争论,这引起了学生极度的不满和极高的爱国热情,立志要刻苦学习为祖国争光,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绝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先讲了古代数学问题中的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鸡兔同笼,数头有50,数脚有160,问笼中有鸡、兔各几只?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新鲜、也很兴奋,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或努力思考,或动笔计算,解决之后,我又把握时机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下变式:若所有鸡都是“金鸡独立”(即一条腿站立),所有兔都是“玉兔拜月”(即前两腿离地而仅用两后腿站着),此时,上数头有50,下数脚有90,问笼中有鸡、兔各几只?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掀起了本节的高潮,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 谆谆善诱,大胆猜想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问题在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推测的方法。数学猜想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可以创设猜想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我先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又有什么特点?接着在两幅地图上找出北京、拉萨、海口三座城市的位置。并画出连接三座城市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问:“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何特点?”待学生猜想、讨论一会儿,引入课题——相似三角形。这样,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分析、讨论,使得知识衔接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埋下伏笔。再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出示等边三角形模型,并让学生说出它的三个内角及和是多少度,之后再依次出示一幅三角板中的一个,并分别指出各角度数,再分别计算它们的内角和,最后出示一个一般三角形纸片,并让学生猜想: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该是多少度?这样通过由特殊到一般,运用类比让学生猜想、讨论,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测量、剪拼、证明阶段。
  第三、 实验揭示,理论证明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恰到好处地放手让学生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借助教具、直观模型,通过实验揭示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以理论证明,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盎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并不急着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而是让学生用已经准备好的一张三角形纸片试着用量角器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从而初步验证开始的猜想,再进一步利用数学小试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当时我是这样创设的情境:
  情境1、 把课前剪好的三角形纸片,剪下三个角,将它们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情境2、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情境3、 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即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该结论)。
  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第四、 设疑激趣,启发思维
  设疑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中学生正是处于好奇的年龄阶段,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在问题设计时,创设一些疑问、矛盾,设置各种不同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心理,激发学生迫切追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是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展示一张很大的报纸,并问学生它能对折几次,这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说能对折几十次甚至有说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对折到第七次时已经非常困难了。此时,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的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几乎无法完成 。
  第五、 逐层深入,循序渐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问题太难,学生觉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解决,这样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对于难度稍大的问题,设疑时要体现层次性,即给问题设“台阶”,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下就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时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巧妙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带来了思考。充分体现了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教学新理念。所以,情境教学确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实践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它一定会为我们的教学添上闪亮的一笔。
其他文献
摘 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与时俱进。  关键词 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 江泽民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  说到与时俱进就要谈到江泽民同志曾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
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中小企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创造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面临
如果说在过去第九、第十、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是利用农民、农村给城市居民建城市的话,十二五规划则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需要让农民有给自己建城市的机会了 If in the past
期刊
今年春节,来宾农民过年的“文化味”更浓.2月4日,笔者从来宾市文化局获悉,自除夕开始至元宵节,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共组织安排了近百场文化体育活动,而各地农村累计千余支农民
在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法律课程不够重视、 忽视法律部门教学联系性、 重考试轻实用、 重讲授轻实践等问题.笔者从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出发,对学生培养方案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倡,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分层次教学方式正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特别是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
看一个城市美不美,首先是感观,然后是感觉,再次是感受.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把普陀作为一个大花园、大景区来打造,精致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全岛全景、一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逐渐被引入本科教学工作中来,构建主义中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强调以及对采用各种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实现知识构建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