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fe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和培养类型变化,研究生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期,提升培养质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议题。研究生教育实践作为一种现实活动,一定要建构在特定的师生关系中,教育教学研究不可能脱离对师生关系的审视和探究,而反思师生关系的目的在于揭示现实表象与表征矛盾背后的归因,探寻师生关系走出异化的可能路径,试图提供建构良性关系的新主张。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实施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的制度安排,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在实践运行中师生关系异化明显,出现错位、缺位等问题,致使师生关系紧张、淡漠、复杂,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此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师生之间的导学关系、关系类型、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层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教育实践发展。研究表明,未来研究趋势与焦点将准确诠释导学关系的本质,从研究生、导师、学校和社会环境方面出发,系统聚焦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的理性反思、网络环境效应、实证分析取向、情感教育与传统文化等方面,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能性与潜在的破解路径。
  [关键词]关系异化;导师;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9-014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提高质量与水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培养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2006年以来,教育部改革了研究生培养机制,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教育教学特点,构建了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项目资助制,目的是通过强化导师责任,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与环境,激发其创新实践积极性,提高培养质量,但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师生关系异化问题开始凸显。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明确导师的权利,保证义务和责任的对等,实现了研究生培养重心的真正下移。在此背景下,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培養机制改革的核心要义,是落实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的关键。为了厘清我国高校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整体状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类型与特点,分析各种关系类型的利弊,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型师生关系,聚焦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异化与重构,主要基于以下考量:一是为了满足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水平的质疑和忧虑,也是对改变高等教育现状、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呼唤和期待。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期,提升培养质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议题。二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和谐、异化的关系日益凸显。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制的确立使导师成为第一责任人,承担着主导角色,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出现了错位、缺位等问题,致使师生关系紧张、淡漠,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标准,此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师生关系异化与重构的研究焦点
  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研讨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关系类型、影响因素、关系异化等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但同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关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导学关系研究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主要是导学关系,但对导学关系理解迥异:国外学者认为导学关系的本质是项目合作关系,唐纳德·肯尼迪强调,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指导和合作,教师的职责应从教学转变为指导,学生在完成教授指定的科研问题或者自己探究科研问题时,他们成为科研工作者,师生之间也相应成为搞科研的同事与合作者;而国内学者则认为,导学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1],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育人上,强调导师是导学关系的核心[2],也有部分学者强调师生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对话关系或科研伙伴关系),是合作互利的关系[3]。
  (二)关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类型研究
  国外研究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满不在乎”型与“隐性教学”型,男导师主要属于第一种类型,女导师多数属于第二种类型。国内研究,从导师角度,总结出了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等类型[4],认为权威型和松散型比较常见,功利型关系比较少见;从研究生角度概括了纯学术研究型、老板与雇员型、“平等朋友型”、“父母子女型”等关系类型[5],多数研究生认同“纯学术研究型”或“老板与雇员型”关系。一些文献对从属型关系[6]、撒手型关系[7]、雇佣型关系[3]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成因。
  (三)关于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因素研究
  众多研究成果强调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于权利与义务、指导方式、学科特征、科研环境与制度等问题。学者们采用因子分析法[8],分析了导师风格、研究生特征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许克毅[9]等分别从导师和研究生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研究生选择导师,主要侧重导师的科研水平与能力、研究项目级别与数量、社会关系与资源以及导师的性格特点等情况;导师选择与考量研究生,主要关注研究生的学习态度与科研能力、求知欲望以及社会成熟程度等因素。此外,研究生数量、导师的责任心、课题经费多寡、师生的交流频率等也影响师生关系[10]。导师具有法定权力影响和非权力性影响[11],其中融合了导师知识、能力和品性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具有显著效力。
  (四)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关于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国外研究从主要冲突或“剥削”雇主与雇员之间关系的角度研究。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导师与研究生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获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主要是:知识产权的归属,作者名誉与身份上的冲突,关于被剥削的感觉,师生之间亲密性与独立性的界限等。研究生也面临着被导师“滥用”可能,一些导师把研究生视作科研项目的雇员,而非攻读学位的学生。国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是为完成科研或学位论文而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是附属于教学或科研的副产品,其教育价值和培育价值被忽略[12]。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导师资源明显不足,师生配置比率严重失衡,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交往面狭窄、交往频次低、交往深度浅等问题,相应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在一定意义上,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是科研任务顺利完成及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物质保证[13],由于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不够,导师利用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由于研究生资助体系不完善,一些学生基于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而获得微薄的收入。不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一是导师聘任基本上是终身制,流动性不强;二是研究生与导师互选信息不对称。单一的评价制度,研究生选拔以学业成绩为主,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逆向选择;导师遴选标准主要基于科研成果评价,缺少育人的评价体系。   (五)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重构策略研究
  多数学者从国家政策、学校管理、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等方面提出建议,强调师生良性互动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节点,强调研究生培养规模,但也不能盲目扩张,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师资数量与质量、师资匹配与教学基础设施相适应。高校要改革完善现行的导师体制,规范导师遴选、管理和评价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淘汰等多种机制,实现导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有独特建树的高素质人才,只要符合相关条件与标准,可以破格遴选为导师;改进导师的管理模式,激励导师提升自身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创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式[14]。完善导师评价体制,规范考核指标设定,既评估导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的质量与水平,也审核导师的师德师风,实行导师与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的方式,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力量[15]。建立研究生维权申诉体制,保障研究生在生活、待遇和學术等各方面的基本权益,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导师的权利、科研成果的署名权等,切实维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16]。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需要频繁互动作为媒介,双方都需要共同努力,研究生尤其要在科研意识、学习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完善自身。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实践运作与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国外的导师制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师生交流与思维碰撞为核心,坚持个别化指导方式,尤其重视对导师的评价与激励[17],其中科研能力、科研课题是导师遴选的重要原则;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评价多元化;严格规范导师的职责[18]。针对研究生的资助体系较完备,主要采取个人需求资助包模式,将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资助方式集合打包,以劳动获取报酬的资助方式,以联邦政府提供为主的贷款资助方式,形成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样化、多元化、全方位的资助模式,借鉴与学习国外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研究生资助制度[19]。
  三、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与重构的研究趋势
  教育实践作为一种现实活动,一定要建构在特定的师生关系中,教育教学研究不可能脱离对师生关系的审视和探究,而探究与反思研究生师生关系,揭示现实表象与表征矛盾的背后,应着重探寻师生关系走出异化的可能路径,并要尝试提出建构良性关系的新主张。
  (一)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的理性反思趋势
  在研究主旨上,研究取向已经开始转向理论研究与反思。已有研究中关于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理论研究尚未深度开展,未来研究拟深度追溯“异化”的理论渊源与成因。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异化”理论有着独特的认知与探讨,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基础上发展为劳动异化理论,可以借助劳动异化理论的理念与视角剖析师生关系。实质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异化也恰恰是劳动异化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反映,这种全新的“异化”现象应结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其症结所在,并从理论上提出解决的路径。一些学者从主体性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其本质是主体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应建构在共同价值规范的基础之上,但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民主与文明程度的提升、公民素质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却日渐疏离与紧张,师生共同体面临着被功利至上的“松散联合体”取而代之的可能,“异化”成为师生关系的外在形态,教育实践变成师生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世界,难以发挥人才培养的功能和效率。破解的理念与思路是师生的关系共同体应作为整体性和共生性而存在[21]。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伴随成长与发展,呈现出一种动态、互动式的共生性关系,但也并不排除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根据个体意愿与价值选择在教育中自我设计和建构,在多元性和差异化中平等对话、融合互补,利己与利他具有同一性,师生间关系基于共同利益而组成有机整体。
  (二)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的网络教育效应
  在研究视域中,教育信息化为方针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改变受到广泛关注,但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空间背景下,师生关系异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在网络教育的时空中,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交往都呈现出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特点,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同时在线,如何发挥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规避师生关系异化,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此研究应受到重视。
  (三)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的实证分析取向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阶段的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经验总结和事实归纳比较多,进行数理模型实证研究比较少;相对宏观研究成果比较多,典型微观案例比较少,缺乏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及跨学科研究。研究中倾向于构建行政管理手段,从硬性约束、垂直管理的角度监控师生关系,缺乏服务意识和提升质量的视角,忽略导学关系的本质是一方的价值是否满足另一方期望值的过程,缺少把研究生作为学校服务主体的理性定位。基于现有研究的欠缺,未来研究可以通过高校典型个案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生、导师、学校和社会等角度出发,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构导学关系服务和质量模型,建立互动评价机制,讨论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异化的表象与特征、成因与本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互动模式。由于研究生培养是由导师、研究生和培养制度三方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对其进行重构包括对导师、研究生和培养制度三方面的反思。改革导师管理制度,优化导师业绩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推行师生互选制度,推行导师问责制度;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健全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等。
  (四)师生关系异化破解的视角多元趋势
  在研究视角上,关注研究生情感教育、借鉴国外师生关系管理模式、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现有的研究对研究生情感教育研究的关注不多,并且多数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缺乏多视角性和系统性,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和情感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规避情感教育缺失所导致的研究生心理疾病,探究研究生心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表明,通过对研究生进行情感教育,使精英教育内容全面化,使心理情感教育系统化,分析研究生情感教育的症结所在,明确研究生心理情感问题频现的归因,使心理情感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得益彰,有效规避师生关系异化中的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鲜有对国内研究生师生关系之间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借鉴,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索国内外研究生师生之间的选择方式、权责划分、培养模式的区别,借鉴国外完备的导师遴选、考核制度和经费制度,赋予研究生师生关系全新的内涵。当前一些研究文献将儒学等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界定为负面效应,应辩证地研究传统文化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形成的作用与价值,在构建科学与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应有传统文化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楼成礼,郑庆岚,林玲.以人为本,重构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4,(6):28-29.
  [2]许克毅,叶城,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59-62.
  [3]洪恩强,胡天佑.合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传统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1,(3):15-18.
  [4]许克毅,赵军.从扬弃到超越——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重构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6):33-36.
  [5]蒋文昭.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J].教育探索,2009,(1):10-11.
  [6]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7]张婉瑞.构建研究生教育和谐“导学关系”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3-54.
  [8]高鹏,李媛,张伟倩.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调查和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44-147.
  [9]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我国高校研究生與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7-14.
  [10]楼成礼,孟现志.研究生导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52-54.
  [11]苌庆辉,闫广芬.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对生源、生师比、师生关系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10,(5):49-52.
  [12]王艳霞,李波.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1-165.
  [13]孙利君.构建当代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1,(6):7-10.
  [14]肖霞,赵正洲.高等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现状调查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3):29-32.
  [15]陈洁,屈勇.农业高校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研究概要[J].天津农业科学,2013,(8):54-57.
  [16]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23-25.
  [17]李波.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2-194.
  [18]姜娜.中美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比较及启示——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75-177.
  [19]李军.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0-147.
  〔责任编辑:徐雪野田丹婷〕
其他文献
[摘要]不同的国家对于派生证据的采纳以及“毒树之果”学说都有不同的态度,以色列最高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均采用狭义上的“毒树之果”学说,尽管这些法院承认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效力扩展至派生证据,但凡是涉及重罪案件,这两个法院都会运用暧昧的平衡理论——以色列采取“双因果关系”说、欧洲人权法院要权衡非法证据对审判结果产生的影响。美国法中的“毒树之果”规则经过长期演变,也不再坚持绝对排除的观点,是否排除要视“
期刊
[摘要]作为社会学经典的理论家,韦伯自始至终关注现代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在韦伯的理论中,文化与制度始终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韦伯在《法律社会学》一书中对现代法律这一重要的制度从形式理性法律的含义与特征、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影响其产生的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的阐述。通过对韦伯阐述的分析,文化、社会与作为制度的法律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韦伯又给我们留下了如何处理文化与制度、如何弥合现代法
期刊
[摘要]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的过程,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思想基础。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更为重要而紧迫。而文化自觉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更是文化建设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云贵两省亟待激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从政府引导、优
期刊
“第六产业”的本质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成为一体。“第六产业”消除农业这种不赚钱的第一产业,将农业变成综合产业,把产加销融为一体,提高流通效率,实现产品增值,从而提高从整体上提高包括特产在内的农业经济效益。  现在做农业有许多花样:有搞园区的,有搞旅游、观光和采摘的,还有搞成培训推广的,还有搞农事节庆和农业嘉年华的。判断这些做法是不是先进,是不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要看是不是做第六产业。  为什
期刊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座谈会上提出的“三个体现”——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
期刊
孤独者是孤独者,因为“孤独是一种任性的任性,它是自由的,性感的。”但第二届中国孤独者粘会这次“乡见”的探索也成为一次孤独冒险。将近百位企业家聚集在一座小城,干的却是一次思想与情怀的放肆抒怀,这样也太奢侈了吧?!  孤独者的共鸣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曾说过,社会的发展一定要遵从东方人的价值观,就是要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再去考虑以人为本,而不能让人类文明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他曾在2001写
期刊
9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意见》中首次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负面清单”,同时也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企混改。  作为国企改革顶层方案的首份配套细则,《意见》首次完整公布了“负面清单”。“其中,石油和军工领域是最大亮点。”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负面清单圈定了需要国有独资或控股的领域,但并非完全杜绝民资进入,而是明确了哪些领域民资可以进,进到什么程度,
期刊
[摘要]习惯法是约定俗成的强制性行为规范,由习惯规则发展、演变而来。习惯规则来源于禁忌与交换。禁忌包括食物禁忌、性禁忌和图腾禁忌。交换包括商品交换以及“互酬”“再分配”。习惯规则分两个层次:个体习惯与习俗。个体习惯经社会化而获得社会强制性,即演变为习俗。习俗衍生出“次级规则”,完成“双重制度化”,从而获得强制执行力,即嬗变为习惯法。“次级规则”包括“承认规则”“变更规则”和“裁判规则”,是在补救初
期刊
今年8月,孤独粘盟群主老段任性地在孤独梦想群发起【梦想1+1之我是轮值群主】活动,孤独者粘盟群瞬间就嗨爆啦!管理100个大咖组成的孤独者社群?这么牛逼的事想想就激动啊!我会告诉你孤独小蜜在后台接受群友报名、制作群主海报、发群主预告……已经忙不过来了好嘛!  截止目前,孤独者粘盟已经产生了4位轮值群主,分别为:80后制片人、金川影视的曾磊;孤独者粘盟主席、红岁集团的姚研成;桌联网创始人杨怀江、一干先
期刊
自成功举办2015中国孤独者粘会以来,孤独者社群所引发的影响力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社群正在集体情怀共振的基础上,朝着全新的运营方向发展。  9月份,该社群一连诞生三个会馆,分别位于广东惠州、福建泰宁和广东珠海,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1号/惠州会馆:以吃为天,天亮担当馆长  9月5日,由孤独者粘盟群主段传敏带领的孤独者“粘友万里行”简妹商务考察团一行来到位于惠州市汝湖镇的简美食品有限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