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伍连德》(五)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100年前的寒冬,数百年不遇的鼠疫肆虐我国东三省。当时,一位年仅51岁的无名军医教官临危受命,以宽广的胸怀、科学的头脑、精湛的医术,动员全社会参与到这场鼠疫斗争中来。4个月后,防疫成功,中国主流社会第一次看到了现代医学和现代公共卫生的威力。从此,现代医学和现代公共卫生进入国人生活。
  他牵头创立了中华医学会和数所至今仍属国内首屈一指的医学院和医院;他主持了首次由中国人举办的国际医学学术研讨会;他放弃了三朝政府首脑邀请他出任卫生部长的机会,主动请缨出任下属于卫生部的国境检疫处处长,为的是收回国家主权。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年富力强,事业处于巅峰之际,他激流勇退,回乡行医,直到1960年1月21日病故。
  中国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界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但是,无人能出其右。他就是被梁启超誉为“国士无双”的伍连德博士。可惜人们对他知之甚少。为此,本刊特邀旅美华裔作家王哲先生为我们继续讲述伍连德的传奇故事。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梁启超
  38小时,一封回电竟然花了施肇基38小时!
  伍连德不知道,在这38小时里北京发生了什么。他唯一肯定的是,施肇基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仅此一举,施肇基和伍连德一样,称得上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言归正传。话说伍连德接到施肇基的回电以后,重新振作起来,准备继续战斗。可是,就在这失去的38小时内,局势急转直下。哈尔滨每天的死亡人数达到了50人。而且,鼠疫已经从局部流行变成全面爆发。
  
  出生入死
  
  少得可怜的增援陆续来了。1911年1月4日,迈斯尼的两名下属赶到。1月6日,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院的前身)的吉布医生赶到。陆军军医学堂由方擎率领的10名学生一起赶到。
  总算有了一支可以调动的防疫队伍。伍连德希望尽快建立医院和隔离区。为此,他四处奔走呼吁。可是,北京、奉天和本地的经费迟迟没有落实。也找不到合适的隔离场所。俄、日依旧不配合。唯一能管辖的中国人居住区傅家甸,地方官把他的话不当回事。
  眼看着死亡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伍连德心急如焚。没办法,还得去找哈尔滨道台于泗兴。正要出门,于泗兴倒先找上门来了。
  “伍博士,伍钦差,不好了!迈斯尼,那个法国佬得鼠疫了。”于泗兴满头大汗地跑来。
  “什么?”伍连德大吃一惊。
  原来,这迈斯尼在得知自己的任务被解除后,盛怒之下,决定自行对抗鼠疫。1月5日,迈斯尼跑到俄国铁路医院,主动要求检查病人。哈夫肯院长对他被解除任务的事情并不知情。所以,他很配合地让迈斯尼进入了传染病房。和上次一样,迈斯尼也是在没戴口罩的情况下检查了4名病人。
  1月8日,迈斯尼出现头疼、发烧、咳嗽等症状,痰中带紫血。次日,他被送到俄国医院,确诊为鼠疫。哈夫肯正在用他叔叔研制的疫苗和抗鼠疫血清进行治疗。
  伍连德来到迈斯尼的床前,想说什么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迈斯尼努力止住了咳嗽,吃力地说:“伍博士,您是正确的。”
  看着这位过去在天津和自己相处不错,几天前和自己争吵的法国老人,伍连德心中一阵伤感。他安慰迈斯尼“不要担心,您会痊愈的。”
  迈斯尼摇摇头,咳嗽几声又说:“这里不安全。外面还有许多事等着你去干。快走,快走。”直到看着伍连德被催促着走到门口,他提高了声音:“伍博士,愿万能的主保佑您。”
  走出鼠疫病房,伍连德和哈夫肯交换了意见。哈夫肯全部赞同。他甚至还主动提出,今后俄国医院在鼠疫防疫上无条件听从伍连德的指挥。同时,他还会向俄国铁路方面建议,俄国区完全按照伍连德的方案进行防疫。
  1月11日,迈斯尼去世。这一天距离他访问鼠疫病房仅6天。
  
  擎天之柱
  
  事实要靠鲜血和生命来证明。伍连德的话终于有人信了。一位知名国际专家感染鼠疫并且死亡的消息很快传遍哈尔滨,传遍全球。哈尔滨陷入空前的恐慌。
  伍连德为迈斯尼送葬回来。所有官员正聚集在傅家句临时防疫总部门前等他。见到伍连德,大家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伍连德不知道先回答谁好。
  “大家静一静”,于泗兴大声说,“听伍大人的”。
  伍连德看着那些惊慌的眼睛和不知所措的面容,深吸一口气。
  “诸位大人,鼠疫虽然可怕,只要我们认真地落实防疫措施,就一定能很快消灭它。请大家相信我。”伍连德坚定地说。
  于泗兴带头,在场官员纷纷响应:“我们唯伍大人马首是瞻。请伍大人下令。”
  伍连德道:“谢谢各位大人。现在,就请你们协同于大人,尽快落实隔离所需的经费,地点和用具。”
  刚刚送走各位官员,驻哈尔滨各国领事来访。以前那些对伍连德不予理睬的领事这回结伴而来。他们围住伍连德,用英文,法文、德文一齐发问。伍连德也用英文、法文、德文一一回答。
  送走几位领事,伍连德去见俄国铁路方面的官员。他们是来向伍连德请教防疫措施的。接着是日本侨民的代表和外国记者。最后是本城的知名人士和商会代表。
  现在,伍连德是哈尔滨各界唯一的支柱。人们从他这里获得与鼠疫抗争的勇气和信心。
  没过几天,伍连德又添“臂膀”。他的上司、北洋医学堂总办全绍清前来增援。一起来的还有协和医学堂的阿斯普兰德医生,斯坦豪斯医生和3名学生。陆军军医学堂的侯医生也带了10名学生过来。另外,还有其他各处派来的14名医生。北洋医学堂的人员也很快就到。伍连德屈指一算,清廷在北方所能调动的现代医学人才已经悉数归于手下。
  全绍清是伍连德在天津结交的第一个好友。他的到来可谓及时雨。伍连德正发愁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负责长春的鼠疫防疫。控制哈尔滨的鼠疫固然重要。阻止鼠疫向南扩散也非常重要。从哈尔滨经铁路南下,第一站就是省会长春。那里是控制鼠疫扩散的关键。全绍清的到来,总算让他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全绍清欣然领命。在备马的间隙,两个人迅速交流了意见,统一了看法,随即,全绍清启程去长春,连饭都顾不上吃。伍连德心生感动。
  地方官不敢再懈怠。东北各地的防疫组织相继建立起来。很快,东三省建立了鼠疫防疫体系。俄国铁路方面主动配合。他们租借了大量空车厢给中方。这下隔离站和医院有了,解决了防疫场所的问题。哈夫肯和他的手下也都按照伍连德的建议戴了口罩。清政府采纳伍连德的建议,断绝了关内外的铁路交通。随后,日、俄也切断了铁路交通。
  迈斯尼的悲剧发生后,伍连德完全掌握了东北防疫的指挥权。没有人再质疑他的能力,也没有人再敢要求出任总指挥。
  
  全城戒备
  
  迈斯尼的死所引发的恐慌,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渐渐平息了。现在到了防疫控制措施正式开始的时候。朝廷在看。驻华使团在看。俄国和日本在看。东三省的老百姓在看。伍连德的“三 板斧”是什么?
  防疫委员会召开会议。伍连德看着大家,开口了:“控制鼠疫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求医护人员和民众戴口罩。”
  难道这就是东三省防疫总指挥的第一板斧?
  大家吃惊地看着他。这位刚刚赢得所有人服从和尊重的钦差大臣。他没有慷慨激昂地立誓。也没有故作高深地引经据典。他甚至都没有如临大敌的动作。他要做的第一件事竟然如此简单。钦差大臣竟然做了一件小儿科的事!
  伍连德看着一脸狐疑的众人,点点头。“对,就是戴口罩。现在,鼠疫是通过呼吸传播的。戴口罩可以阻断鼠疫的扩散。”说着,他拿出一个口罩。“我专门设计了这种简易加厚口罩。已经下令大量赶制,很快可以供应全体防疫人员。”
  没几天,哈尔滨所有参加防疫的人员都戴了口罩。很快,东北其他地方的防疫人员和很多老百姓也都戴上了口罩。后人把这种口罩叫做“伍氏口罩”。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没有从一开始就严格执行戴口罩这个简单要求,医护人员、辅助人员和百姓的死亡率会高得多。鼠疫控制成功的时间也会延长,甚至失控。正是这个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
  除了戴口罩之外,伍连德还下令准备充足的硫磺和石炭酸等消毒剂。
  第二步,伍连德召开哈尔滨各方面参加的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实施以下措施:
  1 将鼠疫流行中心傅家甸全面隔离。整个傅家甸被划分为四片相互隔离的区域。每片区域由一位高级医生主管。同时配备足够的助理员和警察,每天挨家挨户检查。一旦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马上送入防疫医院。将病人或疑似病人的亲属送到隔离站隔离。对病人住处进行彻底消毒。情况每日上报。
  2 由医护人员负责挨家挨户检查病人。这些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
  3 为了保证傅家甸隔离的成功,从长春调1.160名官兵维持秩序。严格控制傅家句地区人员出入。带队军官列席鼠疫联席会议。
  4 为了弥补医疗人员的不足,培训600名警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鼠疫防疫。
  会议结束后,各项防疫工作逐步展开。哈尔滨各界团结起来,在一个年轻军医的率领下,与鼠疫展开决战。涣散的人心开始凝聚起来。对专家、对科学的信赖使人们满怀胜利的渴望。谁都没有料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绝望时刻
  
  此刻,哈尔滨宛如战场。所有预防和控制措施都被严格执行。
  傅家甸被全面隔离。医护人员天天检查,不放过一个可疑情况。士兵和警察严格控制傅家甸的人员出入,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伍连德每天召集各单位人员开联席会议。会上,各单位汇报情况,清查漏洞。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没日没夜地工作着,期待情况好转。俄国居住区的防疫工作也抓得很紧。
  两个多星期过去了,局势却越来越糟,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死亡数字从每天40人增加到每天60人。稳定了几天,又突然蹿到100人。后来死亡数字达到了180人。鼠疫病人的死亡率依旧是100%。而且,不断有医护人员被传染。
  从最初的热切希望到渐渐的失望,再到绝望。人们对伍连德的信任和崇拜开始动摇了。对此,伍连德看在眼中。他依旧严格地按照既定办法,一丝不苟地督促落实。不容许有任何疏忽。他用自己的镇定和信心去感染其他人。就这样,整个团队在失望中顽强坚持。
  决战时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这天是1月27日。晚上,伍连德仔细回忆当天各单位汇报的情况,想想还有什么环节被忽视了。突然,他想到还有一个地方没有考虑到。那就是坟场。鼠疫爆发以来,哈尔滨已经有几千人死亡。他们的尸体由官府出资,装在棺材里运往一个大坟场。那里的情况怎么样了?
  第二天一早,伍连德来到傅家甸镇北的坟地。场面惨不忍睹。数不清的棺材和尸体露天停放着,长达数里。一部分棺材敞开着。另一部分倒是被钉上了。但是,由于官府提供的是廉价棺木,没多久,死人的肢体就露了出来。
  鼠疫刚开始时,官府还能提供棺材,征集民工掩埋。后来,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没有足够的棺材,官府决定将尸体直接下葬。再后来,因为缺乏人手,加上天寒地冻,挖土困难,所以,这些尸体迟迟没能下葬。到现在,已经足足有六个礼拜没有将尸体下葬了。伍连德粗略地数了一下,至少有三四千具尸体。
  哈尔滨的冬天十分寒冷。鼠疫杆菌可以在室外存活很久。这个坟场简直就是鼠疫杆菌的天然冷藏柜。一旦有老鼠出没,鼠疫就可以传给老鼠,再由老鼠带到城里。而且,也很难保证这样下去鼠疫杆菌不被人接触到。只要这个坟场存在,伍连德在傅家甸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有可能化为乌有。
  伍连德叫来工人,让他们试着挖墓。可是,冻土深达数尺,根本不可能深挖。
  他站在坟地上,看着数不清的尸体,脑子紧张地转动着。怎么办理,是肯定办不到的。不埋,又不能这样听之任之。那么,就只能焚尸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隐患。
  这个念头一出现在脑海中,伍连德就浑身颤抖起来。
  在当时的中国,实行火葬是不可能的。伍连德清楚地知道,人死入土为安,这是中国的伦理和传统。怎么能焚烧?虽然伍连德生长在南洋,但是,他们家的传统也是土葬。可是,不焚烧的话,又怎么能彻底控制鼠疫?
  伍连德遇到了出关以来最大的难题。现在已经到了东三省鼠疫防疫的紧要关头。
  
  (焚尸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可是,清政府会同意吗?民众又能同意吗?这种有违人伦、人神共愤的事,伍连德担当得起吗?)
其他文献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美国聋哑和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忠告所有“看得见的人”:善用您的眼睛吧,就像明天即将失明一样。当然,我们都不希望有失明的一天。问题是,您真的知道怎么保护眼睛吗?     我们都知道,人有五种基本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和温度觉)。其中您最不愿意失去的感觉是哪一种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视觉。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7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来获取的。
期刊
人类基因组计划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几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曾经让我们欢欣鼓舞。主流媒体将人类基因组计划列为20世纪三大科学工程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当时,人们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最为实际的期望是,从此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科学地指导个体化医疗。这的确很吸引人。  今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早就已经实现。但是,科学的个体化医疗目标还是遥不可及。    
期刊
个体化用药:理想与现实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但是,药厂开发药物,医生开处方,对这个事实基本上是视而不见。他们制药、开药都是针对多数病人的“平均水平”。  比如说,开刀麻醉要用肌肉松弛剂。这种药对有的人有副作用。用的不好可能死人。50年前就已经有办法找出用这种药后可能会死亡的病人。可是,直到今天,这些办法还没有在临床普遍应用。  最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推荐了两种帮助医生用
期刊
有了网络,我们似乎更加博学广闻。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时候更多了。有了网络,我们似乎更加文采斐然。但是,张口能背出诗词歌赋的人更少了。有了网络,我们似乎更加才思敏捷。但是,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更短了。网络凶猛,究竟是福还是祸?    有人曾预言,因为高科技带来的“生活机械化”,未来人的体能将大大削弱,大脑会高度发达。人类会变得头大身子小,手脚细若蛛丝。那么,愈演愈烈的“智能网络化”,会不会让我们演
期刊
别以为糖尿病离您还很遥远。如果您的空腹血糖达到了6.1~6.9毫摩尔/升,您就已经得了“前期糖尿病”,加入了糖尿病大军的“预备队”。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的话,您可能很快就会“转正”了。    一位曾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从事多年流行病学研究的教授感叹:“以前,我们一提到糖尿病,就会先想到印度。现在,‘中国龙’已经超越了‘印度象’。”  这种超越是无奈的。而且,对糖尿病这种终身慢性疾病,我们目前
期刊
编者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48岁的杨素女士向来重视健康,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正在不可救药地变胖。医生说她的腹部积水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痛苦的寻找病因的过程。其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弄得杨女士时悲时喜。最终,真相浮出水面,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她辗转于各科专家之间,继续一堆又一堆的检查。但是,“腹水”的始作俑者始终没有露面。这一次,唯一的收获就是,排除了癌
期刊
国人第一疾病——高血压,就像恶魔一样。它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攻击我们的健康。您是不是恶魔的下一个目标?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个在国内外略有地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笔者由衷地希望高血压与您“无关”,与所有中国人“无关”。可是,现实是残酷的。高血压与我们大家都密切相关。如果您想与高血压“绝缘”,就应该知道自己属不属于下面这8类人。他们是高血压恶魔的主要目标。    1 “福娃”的冷汗    小付打小
期刊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天天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宝哥哥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宝哥哥呢?所以说,只有身心健康的女人才更有吸引力,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    我是一名中医。我的病人中有很多女性。她们来到我的诊室,不仅仅是治病。同时,她们希望自己能变得更漂亮,更有魅力。  有抑郁心理的女性,通常一进门就能够看出几分。铁青的脸,面无表情,像刷了浆糊一样。肌肉是僵硬的。抑郁的女人没有了
期刊
什么原因会使一对夫妻从相爱走到分手?心理学家发现,很多失败的婚姻中都潜伏着“死亡天使”。  说到婚姻,有人曾经这样比喻:“爱情是花,婚姻是果实。花总是美丽的,果实却不一定都是美好的。”那些曾经信心满满地走进婚姻殿堂,最后伤痕累累离开的人,最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许多人都在执著地询问:美满婚姻有什么秘诀?不幸的是,一些夫妻在洞悉“婚姻密码”之前,就已经成陌路人了。经过20年的研究,华盛顿大学心理学
期刊
流涕是指鼻中流出水样或浓稠的分泌物。这是鼻腔黏膜受刺激引起的。通常伴有完全或部分鼻塞。病毒感染、过敏是引起流涕的常见原因。如果情况严重或者症状持续,应该及时就诊,以免发生慢性鼻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