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开栏话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媒介的迅速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信息传播的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新闻论坛》自创办以来,在所刊谈述和论文中对民族新闻信息传播多有涉略。从本期开始,我们专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栏目,意在把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所办的新闻期刊作为少数民族新闻信息传播理论和实践研讨的一块阵地,为关心和热衷于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各界人士搭建发表言论和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在此,本刊特遴选“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和“第三届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的部分发言和论文付之已刊,希望传媒界同仁给以关注和支持。
  各位理事,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老师同学:
  我受理事会委托,代表论坛理事会对本届论坛作一个总结,并就今后的工作谈几点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2年11月)24日至25日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广西大学校领导和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同学的支持下,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协助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以说,我们举办了一届团结、和谐、有成效的论坛。
  一、本届论坛的特点
  (一)参与踊跃,代表广泛
  本届论坛收到论文90多篇,参会人员100多人,能有这样的规模是在座每一位老师同学积极参与的结果。本届论坛实现了民族地区全覆盖,民族院校也大都有代表与会,非民族地区、非民族新闻院校参与人数也比往届有所增加,而且有很多研究生加入,提供了学术论文,这表明: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逐渐壮大,后继有人。
  (二)主题突出,主线清晰
  本届论坛突出了两个主题:一是从第一届会议开始就已确定的“传播·团结·和谐·发展”的主题,二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民族地区工作的论述:“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是我们研究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一前提和背景下,与会人员积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体现了这一主题思想,主线也很清晰。
  (三)议题广泛,研讨深入
  本届论坛涉及议题广泛,涵括了少数民族研究领域中的各个重要方面。在主题演讲中,美国查普曼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贾文山作了《第一代民族政策模式和第二代民族政策模式并行不悖》的演讲,为大家呈现了中国第一代民族政策理论和第二代民族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模型,并且通过分析,提出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民族政策的多元化理论模式。内蒙古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新闻论坛》副主编陈玉文为我们介绍了内蒙古民族信息传播基本情况,以及《内蒙古日报》及其主办的新闻刊物《新闻论坛》的运作情况,并期望能够为少数民族新闻信息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于起翔,运用《广西日报》新闻报道的具体案例,阐释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经验和启示,强调在民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中,民族问题无小事,新闻工作者要懂政策,有感情,会常识,抓住民族新闻工作的特点,真正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德仓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方面很有建树,他在《提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现实话语权》的演讲中指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影响力有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缺少现实话语权,研究者必须以大众传媒为主要关注对象,直面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现实,实现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现实话语权。云南大学新闻传播教学中心副教授杨星星在《电视传播语境中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构》的演讲中,以“电视时代”为背景,依托对云南少数民族乡村的田野观察,提出电视是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并应从先进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层次实现电视传播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整合互动。
  (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本届论坛内容丰富,包括大会、分会、专题工作坊和参观考察少数民族博物馆、聚居地等,同时还举行了中国首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的首发式。该报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全面梳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历史及现状的著作,阐述了北京、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1949年——2010年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今后工作的设想
  我们的论坛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每一个理事会成员都是决策者,大家通过协商的方式来共同办好论坛。下面我综合了理事会的意见,加上我本人的一些思考,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供各位理事和全体与会者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目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全球经济政治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是我们从事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论坛的认识,对我们所从事的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的认识,要站在学科建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研究问题。要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地思考与变革,打造优秀团队,形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的学派。
  (二)进一步壮大团队
  我们要进一步打造民族新闻传播优秀研究团队,壮大研究力量,拓展研究视野,争取实现民族地区全覆盖、民族院校全覆盖的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格局。同时,要联系全国所有民族地区的新闻院校加入理事会,并逐步实现非民族地区重点新闻院校也进入理事会,以便更好地团结全国的力量来办好论坛,促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服务。   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加强同社会各界,如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等研究机构、研究团体和研究人员的合作,共同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
  (三)进一步扩大影响
  迄今为止,论坛已经举办了4届,并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向社会各界来宣传论坛,积极传播论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我们还要全方位地加强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做到内外拓展,包括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拓展、国内和国际的拓展,希望明年有更多非民族地区和国外学者来参加我们的论坛。
  (四)进一步提高水平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包括云南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广西大学等多个实力很强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主题较分散、重复性成果较多、低水平研究成果较多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做到主题明确,各位研究者提交论文时要紧密围绕论坛的主题,争取每次都能较为集中地形成一些研究成果,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同时,要深化对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在分论坛中可以设置一两个研究基础理论的专题。总之,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强调团队合作,贯彻问题意识、团队意识、学科交叉意识,形成研究系列,提高研究水平。
  (五)进一步塑造品牌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重视骨干培养,也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保证质量、维护声誉、扩大影响,最终打造出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优秀团队,建立起中国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派。
  我想,学派不是简单的“一家之言”,而是要融汇大家的智慧,集中大家的成果,形成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前,我们老一辈的研究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像中央民族大学的白润生老师,在少数民族新闻史领域长年辛苦耕耘,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不断深入,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秉承和实现我们论坛“传播·团结·和谐·发展”的宗旨与目标,在加强传播研究,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实现民族地区发展方面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郑保卫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x  内蒙古广播影视奖广播文艺节目奖评奖会于2013年4月23日至25日在呼和浩特举行,很荣幸作为复评代表参加了此次评奖会(汉语组)。本次参评的节目有来自内蒙古广播电台及全区各盟市广播电台的文艺作品共81件,评选类别分为音乐、文学、综艺、戏曲曲艺、长篇连播、广播剧六大类。经过评委们紧张、认真地听评,选出的32件优秀的文艺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作为一位复评代表,在3天的听评中收获颇丰、感慨良
期刊
摘 要:从微博到微信,蒙古民族文化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信的语音发送功能使蒙古语交流跨过输入法这一技术障碍,实现了直接传播。用户的门槛降低到了只要会说话即可交流的程度,这与微博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认为,微信可以成为继广播和电视之后,又一个蒙古族文化传播的媒体渠道。本文从技术的实现、内容的制作和运营3个层面进行了论述。从技术而言,语音和图片发送、3G网络的覆盖,实现了蒙古语的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从
期刊
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中宣部等五部门2011年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我们的记者提高了舆论引导力,提高了服务百姓、服务基层的能力,真正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写出了大量切实反应民生、民情、民意的新闻作品。  记者要到基层去  “走转改”的第
期刊
考察时间: 2013年7月24—29日  考察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  考察对象:当地新闻媒体——报社、广播电视台  考察方式:座谈会、参观、考察、个别交谈  考察内容:发展概况及特点 、成绩及经验、问题与困难、对策与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新闻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新闻业获得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内蒙古盟
期刊
随着传播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可供受众选择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广泛,大量广播电视专业频道的涌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普及,受众享有选择媒介的自由得到了空前地加强。地方电视台在技术、人员、资金等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把事业发展推向新阶段,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办出自己的特色,并逐渐形成自身的地方品牌和地方特色,从而确立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将是每一个地方电视台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
期刊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开展的一年。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心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派出精兵强将,组织实施了大型媒体行动“沿黄沿线记者行”,在我区西部七个盟市、39个旗县区展开了深入采访。在为期20天的时间里,摄制组行程近万公里,重点对西部盟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典型事例进行了深入挖掘,全方位展示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上述地区在科
期刊
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落到实处,关键在人。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其职业特性决定了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决定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采编人员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工作作风是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是包头日报社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宣传报道要求,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增强采编人员责任感使命感和业务技能  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夯实报纸立业之基,
期刊
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报媒经营收入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部分南方发达省份的都市报社,下降幅度高达20%以上。许多专家学者也据此提出报媒灭亡加速论。内蒙古报媒因为经济发展程度、地域特点等因素,导致我们遇到的问题似乎并不明显,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客户资源被分流、广告影响力相对降低等问题。结合发达地区的经验总结和在我区报媒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随着现代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报纸必须加
期刊
摘要: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媒介社会学兴起一股建构主义潮流,并进而体现在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中。新闻并非是一面镜子,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新闻组织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过程,将客观现实世界建构成主观现实世界。新闻实则做为一种符号现实而存在。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新闻建构论 媒介社会学  在媒介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哲学认识论本源上的变迁。早期
期刊
理论宣讲的目的就在于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心聚力、同谋共识,彰显理论的鲜活魅力和强劲生命力,切实推动理论大众化进程,服务科学发展大局。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工作实效、服务发展、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宣传贯彻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落实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来,这是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