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声乐歌曲的二度创作,是演唱者赋予歌曲以生命的创作行为,它不仅要忠于原作的创作意图,而且要通过富于创造性的演唱,使歌曲的内容与情感更为丰富与真挚。对于声乐教师来讲,不但要充分认识、体会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与内涵,更要从提高学生如何进行二度创作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声乐艺术的生命活力才会繁荣不息。
关键词: 声乐歌曲 二度创作能力 提高方法
一位哲学家曾说:“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任何事物都互相区别并不断发展变化。这个规律在歌唱中同样适用。作为中职校的学生来说,她们中的大多数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生活阅历等较浅,对于一些声乐作品的了解、把握相对来说也就有限,因此给声乐歌曲的二度创作在无形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提高中职校学生声乐歌曲二度创作能力,引导她们进行二度创作,是摆在我们声乐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作品,为提高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做好准备工作。
“二度创作”本身就有即兴创作的因素,所以需要做必要的准备,尤其是教师的引导示范,对于点燃学生的参与激情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教材的二次加工因素,并运用它们来为学生的“二度创作”服务。教师要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1.注重把握作品创作背景、题材。
每一首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这都表现和蕴涵于作品之中。演唱者要准确、透彻、生动地表现作品,就必须对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流派、语言特征及作品特点进行详实的了解和理解。这将有助于保持、再现作品的真实性,以及进一步发挥演唱者的创造潜力进行表演创作活动。
2.注重把握作品结构、歌词。
乐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作品的结构、创作手法,是演唱者进行再创作的主要客观依据。演唱一首作品首先要从整体上弄清其曲体结构。例如:我们常演唱的《我亲爱的》一曲,主要有四句,曲式A、B、A三段体。通常,朗诵诗词,在第三句声调要扬起来,强调出来,这四句也是按这个规律,因此演唱时应将第三句的“Senza di te”强调出来,并且要把这四几句的不同口气唱出来。要进行二度创作,歌词的理解与把握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可以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等要素。
3.注重把握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咬字吐字。
一首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一般来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与快速相配合;比较抒情的则往往与中速相配合;而赞美、歌颂、沉痛的回忆等则与慢速度相配合。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要求演唱时声音优美动听,而且咬字吐字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语气、语调由于歌曲的情绪内容和风格特点不同而变化。如唱轻快的歌曲,咬字吐字应轻快敏捷,唱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唱优美抒情的歌曲咬字吐字应柔和。
二、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学好其他音乐学科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是提高声乐歌曲“二度创作”所必备的艺术修养基础。
声乐歌曲演唱并不像常人所认为的只是开口一唱那么简单,而是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我们要学好声乐,除了要掌握好的歌唱技巧外,还要在文学、外语、历史、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方面多下工夫,从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歌唱水平得以一定的提高。如果把音乐这一学科看作一棵树的话,声乐演唱则是这棵树上的一个分枝,声乐和其他的分枝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学好基本乐理,可以使歌唱者很好地研读乐谱和分析乐谱。视唱练耳水平高,对提高学习乐谱的速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对钢琴、作品分析、和声的学习,更能进一步认识作品的写作织体和结构。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作品的题材、背景的把握。对生理学、声学的必要了解,能认知歌唱状态所需的肌肉群,如横膈膜、腹肌、喉咙、口咽、鼻咽运作的原理,以及歌唱中一些共鸣形成的位置和原理。这些可以使学生在声乐演唱上少走弯路,懂得如何保护发声器官和身体,劳逸结合,能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法。语言必须借声音才能表达,因此歌唱者必须在语言上,如汉语、英语、意大利语等多下工夫,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掌握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这对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声音的美感都有很好的帮助。
三、教师要亲自示范和引导,以此来点燃学生对声乐歌曲“二度创作”的火花。
现在仍然有部分老师总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学生成了模仿的机器,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枯燥而乏味。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引导,让每个人都有发展个性的空间,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蕴涵的感情,这个演唱过程就是一种二度创作。同时,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来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此时教师要率先示范,这既提高了声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地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了出来,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
四、给学生充分尝试的舞台,让其体验“二度创作”的成功与快乐。
给歌唱加点个性。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如在声乐歌曲《玛依拉》教学中,学生在初听歌曲三四遍以后,大部分都能跟着琴声哼唱。在唱会歌曲后,我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处理使这首歌的色彩更加丰富。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一是从演唱形式上加以改编,前半段领唱,后半段在“啦”音后齐唱;二是改成歌舞形式,演唱者边歌边舞,这样一首短小的歌曲经过学生的改编后,色彩丰富多了。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还可以给伴唱加点特色,如《摇篮曲》的教学,有学生领唱,其余的用哼鸣伴唱,学生合作营造出的气氛让我感动不已,歌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提高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大有裨益,最重要是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创作的成功与快乐。
中职教育培养的不是专门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他们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对音乐的创造,我们要的是她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出色,她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不是十分专业的和声配置去演唱,用自己并不十分娴熟的舞蹈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让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动。声乐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环境,创造条件,提供正确的方法,不能停留在“一度创作”的表象上,不仅要“能唱歌”,而且要“会唱歌”,使学生真正掌握对声乐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手段,体验到二度创作的成功和快乐,这样学生才会拿到学习声乐的金钥匙,步入声乐课堂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娱出版社.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关键词: 声乐歌曲 二度创作能力 提高方法
一位哲学家曾说:“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任何事物都互相区别并不断发展变化。这个规律在歌唱中同样适用。作为中职校的学生来说,她们中的大多数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生活阅历等较浅,对于一些声乐作品的了解、把握相对来说也就有限,因此给声乐歌曲的二度创作在无形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提高中职校学生声乐歌曲二度创作能力,引导她们进行二度创作,是摆在我们声乐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作品,为提高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做好准备工作。
“二度创作”本身就有即兴创作的因素,所以需要做必要的准备,尤其是教师的引导示范,对于点燃学生的参与激情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教材的二次加工因素,并运用它们来为学生的“二度创作”服务。教师要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1.注重把握作品创作背景、题材。
每一首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这都表现和蕴涵于作品之中。演唱者要准确、透彻、生动地表现作品,就必须对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流派、语言特征及作品特点进行详实的了解和理解。这将有助于保持、再现作品的真实性,以及进一步发挥演唱者的创造潜力进行表演创作活动。
2.注重把握作品结构、歌词。
乐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作品的结构、创作手法,是演唱者进行再创作的主要客观依据。演唱一首作品首先要从整体上弄清其曲体结构。例如:我们常演唱的《我亲爱的》一曲,主要有四句,曲式A、B、A三段体。通常,朗诵诗词,在第三句声调要扬起来,强调出来,这四句也是按这个规律,因此演唱时应将第三句的“Senza di te”强调出来,并且要把这四几句的不同口气唱出来。要进行二度创作,歌词的理解与把握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可以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等要素。
3.注重把握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咬字吐字。
一首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一般来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与快速相配合;比较抒情的则往往与中速相配合;而赞美、歌颂、沉痛的回忆等则与慢速度相配合。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要求演唱时声音优美动听,而且咬字吐字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语气、语调由于歌曲的情绪内容和风格特点不同而变化。如唱轻快的歌曲,咬字吐字应轻快敏捷,唱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唱优美抒情的歌曲咬字吐字应柔和。
二、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学好其他音乐学科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是提高声乐歌曲“二度创作”所必备的艺术修养基础。
声乐歌曲演唱并不像常人所认为的只是开口一唱那么简单,而是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我们要学好声乐,除了要掌握好的歌唱技巧外,还要在文学、外语、历史、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方面多下工夫,从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歌唱水平得以一定的提高。如果把音乐这一学科看作一棵树的话,声乐演唱则是这棵树上的一个分枝,声乐和其他的分枝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学好基本乐理,可以使歌唱者很好地研读乐谱和分析乐谱。视唱练耳水平高,对提高学习乐谱的速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对钢琴、作品分析、和声的学习,更能进一步认识作品的写作织体和结构。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作品的题材、背景的把握。对生理学、声学的必要了解,能认知歌唱状态所需的肌肉群,如横膈膜、腹肌、喉咙、口咽、鼻咽运作的原理,以及歌唱中一些共鸣形成的位置和原理。这些可以使学生在声乐演唱上少走弯路,懂得如何保护发声器官和身体,劳逸结合,能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法。语言必须借声音才能表达,因此歌唱者必须在语言上,如汉语、英语、意大利语等多下工夫,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掌握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这对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声音的美感都有很好的帮助。
三、教师要亲自示范和引导,以此来点燃学生对声乐歌曲“二度创作”的火花。
现在仍然有部分老师总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学生成了模仿的机器,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枯燥而乏味。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引导,让每个人都有发展个性的空间,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蕴涵的感情,这个演唱过程就是一种二度创作。同时,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来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此时教师要率先示范,这既提高了声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地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了出来,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
四、给学生充分尝试的舞台,让其体验“二度创作”的成功与快乐。
给歌唱加点个性。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如在声乐歌曲《玛依拉》教学中,学生在初听歌曲三四遍以后,大部分都能跟着琴声哼唱。在唱会歌曲后,我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处理使这首歌的色彩更加丰富。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一是从演唱形式上加以改编,前半段领唱,后半段在“啦”音后齐唱;二是改成歌舞形式,演唱者边歌边舞,这样一首短小的歌曲经过学生的改编后,色彩丰富多了。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还可以给伴唱加点特色,如《摇篮曲》的教学,有学生领唱,其余的用哼鸣伴唱,学生合作营造出的气氛让我感动不已,歌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提高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大有裨益,最重要是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创作的成功与快乐。
中职教育培养的不是专门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他们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对音乐的创造,我们要的是她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出色,她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不是十分专业的和声配置去演唱,用自己并不十分娴熟的舞蹈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让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动。声乐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环境,创造条件,提供正确的方法,不能停留在“一度创作”的表象上,不仅要“能唱歌”,而且要“会唱歌”,使学生真正掌握对声乐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手段,体验到二度创作的成功和快乐,这样学生才会拿到学习声乐的金钥匙,步入声乐课堂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娱出版社.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