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规模猪场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来源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猪养殖业已从传统的分散家庭式养殖场进入现代集约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通过提高栏舍的周转率、科学的饲养密度以及缩短母猪的哺乳期等技术措施以不断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分娩哺乳阶段是现代集约规模化养殖的关键控制环节,只有落实和强化该环节的管理技术措施,才能获得更高的哺乳仔猪成活率,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81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5-0058-02
  1 加强产房母猪的管理
  1.1 母猪转入产房前后的管理
  (1) 现代集约规模化猪场各生产环节中的栏舍、产床数量等均按照一定比例的数量配备,配种生产计划必须做到“均衡生产、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产房采取独立生产单元的分娩车间。
  (2) 产房空栏后,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净化一周后才可以转入待产母猪。
  (3) 母猪产前一周转入产房。进入产房前,须先将母猪全身彻底冲洗消毒,并对体内外寄生虫实施驱虫处理1次;产房温度控制在25 ℃左右,相对湿度65%~75%。
  (4)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的保健工作,提前预防仔猪下痢等。
  (5) 哺乳期间杜绝冲洗栏舍、母猪及仔猪,保持栏舍及猪身干爽;分娩、哺乳期间(特别母猪哺乳期)用干性消毒粉对产栏地面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以消毒水消毒地网;尤其是分娩完毕时,地网被胎水等污物污染,必须立即消毒。以后每周一至二次消毒地网,以保证产栏内的干净卫生。
  1.2 母猪的饲喂管理
  (1) 适度控制母猪怀孕后期的饲喂量。对于以往反复强调的“产前四周一定要攻胎”,现在只认为母猪在产前2~3周适当地增加采食量,有利于母猪在哺乳期提高采食量和泌乳量。只要母猪分娩后恢复快,食料多,泌乳足,即使初生重较小仔猪也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
  (2) 干湿料结合饲喂母猪。一般情况下,每天早上5∶00时和下午5∶00时饲喂干料粉,每天的上午9∶00和晚上9∶00则把未吃完的饲料拌水搅成糊状,并敦促母猪吃料,以保证母猪足够的采食量和泌乳量。特别是在炎热天气,湿料会大大改善母猪的食欲从而提高采食量。
  (3) 定时敦促母猪吃料。每隔4 h将母猪赶起一次(含喂料时)。定位欄的活动空间狭小,加之炎热天气热应激的影响,母猪即使口渴也不会主动起身饮水。被动被赶起后,绝大多数母猪第一个行为就是饮水。因此,定时赶起母猪可防止母猪因饮水不足而引起的便秘和乳汁浓度发生剧变,从而可降低母猪的淘汰率,减少仔猪的下痢等。
  (4) 母猪分娩完毕后,立即注射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或卡那霉素等,12 h后补充注射一次,预防母猪产后感染。
  (5) 在炎热季节,产前母猪尽可能接近预产期再转入产房。根据多年的养殖现场经验发现,母猪提前1周转入产房时,热应激十分明显,食欲低下,死胎及产后无乳增多。做出相应调整后,这些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加强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1) 做好接产保温(产房适宜温度,分娩后1周27 ℃,2周26 ℃,3周24 ℃,4周22 ℃。保温箱温度:初生36 ℃,体重2 kg 30 ℃,4 kg 29 ℃,6 kg 28 ℃,6 kg以上~断奶27 ℃)工作、“三断”及固定奶头。
  (2) 仔猪出生后要尽快让其吃上初乳(初乳中的抗体在6 h内会下降到最初50%)及干身和保温,按要求做好接产工作及免疫接种工作等。
  (3) 仔猪初生后2 d内补铁;口服抗生素,以预防下痢。
  (4) 5~7日龄小公猪去势,去势时要彻底,切口不宜太大,术后5%碘酊消毒。
  (5) 仔猪出生后5 d即可开始教槽,用易消化的优质教槽料进行诱食调教,使仔猪逐步适应固体饲料。投料量不宜过多,必须做到少量多餐(4次/d~6次/d)、保持教槽料的新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提供充足、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6) 加强产后一周内的仔猪护理工作。
  A 哺乳仔猪死亡高峰期为1~8日龄,特别是产后第2天占死亡数竟达到17.78%,出生后前三天的死亡率占死亡数的40.9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仔猪初生时还不能立即适应周围环境,抵抗力差,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出生后1周内的仔猪应为重点护理对象,应尽一切努力为仔猪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如:彻底冲洗消毒产房;采取全进全出制;冬季应用地板加热器、红外线灯等保温设备;保持产房清洁干燥;尽快让仔猪吃到初奶;对弱仔应进行人工辅助哺乳,在仔猪吃到初乳后,应根据仔猪的大小、头数以及母猪的泌乳性能和带仔能力调整带仔数;接产时应对创口及脐带用5%碘酒严格消毒[1]。
  B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由压死(18.31%)、下痢(17.93%)、饥饿(12.34%)、肢外张(11.49%)而引起死亡的哺乳仔猪占总死亡数的60.06%。
  a 对压死(大多数发生在产后一周内,而且是在母猪躺下的这一瞬间),除设立护仔架外,还应增加巡查次数。每次按产房仔猪周龄的大小赶起母猪,依次从大到小进行;对仔猪日龄最小的产房现场监护,及时赶走处在危险位置的仔猪,待该房所有母猪都躺下后,人员方可离开。定时赶起母猪更利于预防压死仔猪。
  b 对下痢,除在临产母猪进来前做好彻底冲洗消毒工作外,及时对症下药(仔、母同时用药效果更佳)。同时在仔猪栏地板上撒石灰粉,除具有消毒作用外,还有吸湿作用。
  c 对饥饿,主要是由于同一窝仔猪中,体质较弱小的争不到奶吃而饿死。因此,同窝仔猪要求大小、体况应该均匀合理。
  d 对肢外张仔猪,产出后应及时采取矫正措施,即可以用绷带固定外张肢,另一端套在颈上(肢与肢之间、肢于颈之间的宽度应以能走步为宜),这样常能达到预期效果[1]。
  (7) 口服O. R. S液(补液盐)、冰醋酸溶液(1∶200),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
  每天给仔猪饮服1~2次O. R. S液,可预防仔猪腹泻。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喂服O. R. S液,可预防仔猪脱水死亡,即使不使用药物治疗,仔猪也会耐过而康复。而有些日龄较大的仔猪,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可用1∶200倍的冰醋酸溶液给仔猪饮服,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8) 合理寄养(合理分组或重组)
  把出生1~3日龄内的仔猪进行一次调整(保证吃上初乳后),做到每窝仔猪个体基本一致。让母性好、泌乳力强、胎龄合适(2~5胎龄)的母猪带弱小的仔猪,让第一胎的母猪带最强壮的仔猪,头数最好能达到10~12头,以刺激乳房的进一步发育,为以后的泌乳打下良好基础。好的寄养原则能把断奶前死亡率降低40%。
  只有落实和强化技术措施,才能提高仔猪哺乳期的成活率,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曾浩廉.现代化猪场管理技术探讨.《养猪》,1988,(4):21-22.
其他文献
住友化学通过其子公司CO2M-Tech推进的二氧化碳分离膜验证实验取得成功,并拟定2017年在日本国内建设工业化生产装置。
西比埃和海尔德-托普索(HaldorTopsoe)签署一项长期合作联盟协议,此举将扩大西比埃授让合成气技术的许可机会。该协议约定,西比埃将推广海尔德一托普索授权的合成气技术,同时也弥
中国中化集团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石油)签署了一项协议。这项协议详细概述了组建远东石化公司的步骤。该远东石化项目位于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克地区的纳霍德卡港(NAKHODKA,烃原料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部署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意见明确,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研究制定产能置换方
夜色中的锦里,有着让人沉浸的美。
期刊

母猪舍需要预热吗?咳,也许没有必要吧。群养系统的母猪所处环境温度需要保持在室温9℃~12℃,与预设温度为16.5℃的妊娠舍相比,能量消耗会降低约78%。
Williams公司已开始实施原定在加拿大Alberta省投建丙烷脱氢(PDH)生产装置的初期开发工作。该装置的设计产能为525 kt/a聚合级丙烯,采用UOP的Oleflex工艺技术,初期开发工作主要
可持续性是当今突然出现在许多领域的一个词,同样也包括育种领域.有时,较为传统的养殖方式被认为比现代化的养殖方法更具可持续性,但是有效测定各种足迹蛋白可以进行更客观的
断奶时,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了改变,同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原菌如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 coli,ETEC)很容易在仔猪肠道内找到适宜其增殖并定植的环境.这
1 成功管理后备母猪的几个重要阶段当后备母猪年龄达到160~180日龄(5~5.5月龄)时,每天(每周至少5d)与公猪进行直接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