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扇门外的风景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省参加雕塑家徐彬的展览开幕式,现场就有时尚行业的姑娘问我:那个穿得很特别的人是谁?通常在活动现场被问到类似的问题,包打听的都是男生而被打听的对象则多为美女。这次被问起的人是从商多年的余泽平。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刷新了人们对广东商人的印象。
  一尚门创始人余泽平先生,之前从事传统建材行业,平时无论是商务差旅还是个人旅行都热衷搜集复古装备和创意设计产品,出于这份爱好,他在2010年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建一尚门,旨在给消费者打开一扇时尚创意之门,给设计师们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并引导一种新的消费理念。投身时尚产业后,余泽平说,“一尚门让我真的走进另一扇门,那里有我之前感受不到的风景。”
  跨界,亮晶晶
  潮汕商人余泽平,属马,江湖人称“马头鱼”。因为家族从事玻璃生意,江湖上对他还有另一个评价,说他从前是“玻璃圈里最时尚的”,而如今,二次创业的他自豪地说自己是“时尚圈里最懂玻璃的”。
  从中学时代开始,余泽平就是同龄人里最时髦的,“萝卜裤流行的时候不穿直筒裤,喇叭裤流行的时候不穿窄脚裤,永远都是穿最流行的款。”对于不流行的款式,果断淘汰是他的一贯作风,衣柜每年一次大清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这个习惯造福了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因为爱美好的东西,大学毕业后,余泽平一开始并没有继承父辈的玻璃生产生意,而是跑到北京去做最接近文化产业的文具贸易。
  后来,余泽平子承父业也卖玻璃。但是去年开始转型去倒腾服装,今年要开专卖店。平时打扮就很酷,在他这个年龄有无限的可能性。“做了14年,厌倦了,感觉没有新鲜感。”二次创业,他果断选择了离玻璃很远的时尚产业。如今,无论是领事先生家的晚宴,还是城中时尚大趴,总会有朋友找他顾问:今天该穿啥?他也如愿成为美与时尚的传播者。“做时尚后突然发现自己就像‘找到组织了’,它会给生活带来很多奇妙的机缘。”
  “外貌协会”理事
  拍照这天,余泽平穿着一套休闲西装闪亮登场,虽然西裤被巧妙地改为吊裆裤,但沉实的灰黑色给这身搭配带来稳重的感觉。
  “我不敢穿太过分。年轻的时候跟着父亲做生意,我有次穿了一条破得比较过分的牛仔裤去见客户,父亲当时就勒令我回家换—因为见生意上的朋友,这样总归有点不严肃。”多年从商的余泽平如今总结说,“服装一方面是穿给自己看,一方面是穿给别人看,所以也要照顾旁人的感受。”接待领导或年长的生意朋友,他都会特地穿上比较商务感觉的正装。“有时候上午很休闲,下午马上换。款式要新,但颜色还是稳重点好,现在比较少穿大红大绿了,因为那些颜色没有厚重感。”
  做时尚行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服装的选择可以更多样了,“大家都知道你是做时尚产业的,所以可以穿得比较有趣点。不过现在做了这个行业以后,穿衣服反而不破烂,更爱选些纯色的服装,随时见任何人都没问题。”昔日的叛逆青年早已实现蜕变,这一点从服装上就能看出来。
  余泽平形容自己是典型的“外貌协会”成员,在社交场合见到一些穿着打扮不符合环境氛围或者过于随便的人,他是不愿意跟他们做朋友的。“一味追求财富没什么价值,在生意圈里,很多大老板的造型都不敢恭维,他们从来不包装自己”,“做时尚的初衷,也是希望中国的财富人群的整体形象能得到改善。不一定要一身品牌,但必须有自己的风格。服装体现着一个人的内涵”。
  他又补充说,“对时尚事业的喜爱,更多的是来自对时尚圈的人的喜爱,他们都活得很认真,很精致。我觉得每个爱美的人,都会有美丽的内心。”
  记者:作为商务人士,你现在还会穿西装打领带吗?
  余泽平:看场合的要求,比如红酒帮的聚会,可能就会活泼一点。参加旅行家、心友会的创始人贺志军一起的活动,因为着装要求男士要绅士,女士要晚装出席,所以很可能会是穿西服,这也是对主办方和这个场合的尊重吧。
  记者:像你手上的“海参裤”,虽然口碑很好,但特别考验穿的人的身材和搭配能力。也就是说市场其实很难走俏,但你依然会拿过来卖吗?
  余泽平:蒋翎2009年创立的男装品牌May J,一直是以中性、几何立体和时装感为标签的,“海参装”是招牌作品,灵感源于过去织毛衣的时候的 “菠萝衫”,它代表着一种创新。最近Dior秀场有一条裙子就风传是抄袭May J的,闹出一场风波。但反过头来说,被大牌抄袭的中国时尚设计,我们或者又可以说,算是种间接的肯定吧。
  记者:你的衣橱里面,最常出现的是什么?各自占多少比例?
  余泽平:以前喜欢就买,喜欢的东西很泛。现在感觉不是所有都要拥有,只要那么一两件精品就可以了,买衣服现在更喜欢经典的款式,经典的搭配。从前会只看款型,现在对布料的认识提高了,会考虑品质感。以前喜欢就买,现在会考虑实用性。感觉自己从心态到品位,各方面都提升了。
其他文献
记者:何种原因促使你创办狮子婴幼公学?  田欣:我的答案来自为什么是企业家子女,为什么从零岁开始。企业家子女教育是最敏感的话题。争议在于在中国是否需要贵族教育。中国是一个讲究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会把一种专业需要变成意识形态领域的阶段斗争。同样是车,有些人要省油,有些人要款式好,忽略了它其实因为不同的需求而分类。比如,长期以来,在中国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有道德优越感,提出官二代、富二代的教育则是特权和
期刊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左手诗歌,右手风景,徜徉山水,多少古人过着旅行即生活的日子。所谓诗意地生活,不过尔尔。但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旅行变成忙碌生活的调剂品。  但对于陈鸣雁,旅行绝不是偶尔为之的活动。“旅行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在新浪微博的个性签名那栏,她明确地宣布对旅行的爱。  旅行即生活  爽朗干练,初次见到陈鸣雁的人大概都会留下这种印象。她一头长发垂肩,脖子还挂着银色吊坠,与
期刊
2012年,14岁的田成入读广州一所省重点中学时,两件事情让他的父亲田欣做了一个决定,并在一年后讲起来还颇为激动。  开学时常规军训,听训教官的口令,每天稍息立正,汗流浃背地重复几十遍。九月的广州正值酷暑,田成的一个同学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这不被允许的动作惹来教官一声怒吼:“趴下,俯卧撑。”同学一边做,一边还被要求念念有词:“我是猪,我下次一定改。”站着的同学暗自偷笑,趴着的同学似乎“宠辱不惊”,一
期刊
见到眭平时,他正在和央视的节目编导讨论节目制作的问题。身着黑色长袖衬衫和黑色休闲长裤,映衬着戴在左手的白色腕表显得十分考究。在和电视编导确认自己头衔时,他不太愿意使用“旅行家”或者“探险家”的称呼,“我的旅行不像一般的背包客一样,不是‘我来过’,我还要去记录,还要去探索,融入到当地生活中。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个学者。”最终他们确定了“世界文化史学者”。  眭平的文化探秘之旅没有商业赞助,没有电视台
期刊
他们并不是职业演员,有的身在商界,有的击浪传媒,有的还是知名学者。他们是邓丽君的粉丝。这群戏剧爱好者聚在一起,要演绎的剧本,正是著名剧作家沙叶新的新作:《邓丽君》,这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堂为君立  邓丽君的纪念演出在共识堂是首次戏剧汇演,这里聚集了商界、政界和学界的一些高人,邓丽君只是一个符号,他们要用这个符号,抒发自己的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怀。  余进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连续两天的彩排,
期刊
三星并不仅仅是电子品牌,现在它作为高端医疗服务品牌也正在为人熟知。在韩国,三星医院将酒店星级标准引入医院,被韩国公众认为是只为有钱人服务的医疗机构。韩国明星金喜善是三星医疗院的服务对象,韩国艺人柳时元父亲的祭奠仪式也曾在三星医疗院举行。由三星集团投资建设的三星医疗院原来定位于高档医院,后来尽管在定位做了调整,成为非营利性的公众医院,但它做的依然是有足够财力的大客户。在韩国一项国家服务等级评比中,三
期刊
2011年2月,韩国三星首尔医院就引入了针对国际贵宾而设定的顶级综合体检项目,这种针对国际CEO开展的365日综合医疗服务—“premiere体检项目”具有高水准、跨国性和因人制宜的特征。  “Premiere”所提供的检查分两天一夜、三天两夜和四天三夜等不同选项。体检设备为最高水准和最精密的国际顶级配备,如应用于胸部和腹部的CT、MRI和MRA,用于全身的PET-CT等。设备高配之外,接受“国际
期刊
记者:你怎么看香港政府此次对“香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即专才计划扩充的政策调整?  关景鸿:“香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特点是:无需投资,但须先获得雇主雇用,一般仅需3个月左右就可以拿到香港身份,此计划不设配额限制。2013年10月24日香港政府提出人口政策思想框架。对于优秀的申请人而言,这是获取香港身份的新契机,相信能开辟一条移居香港的黄金大道。香港政府有意吸引有用的人才和新移民。香港政府在2010年
期刊
上海,年初有这么一场新年派对,汇集了新年音乐会、西洋古典乐、意大利经典歌剧著名咏叹调。这在上海社交圈(并非汽车圈,与奥迪夏季音乐界有很大不同)算是一个盛大的庆典。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些被挑剔的乐评人们津津乐道的诸如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慕尼黑爱乐、纽约爱乐等世界上最好的乐团,如果到上海来举办音乐会,试着对社交圈说:有这么样的一场演出,我包了场送你票,请你来。结果,肯定是惨淡的—什么交响乐?
期刊
伊顿宿舍是统一标准。无论王室成员还是其他学生,布置没有差别,只有床和桌子。伊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不在宿舍度过,而是在图书馆、教室、球场……  伊顿的老师拥有自己的教室,学生需要找到教室去上课。老师会把教室当作办公场所。一千多名学生在同一时间找不同的教室,就是电影《哈利·波利》里的经典场景……  英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惠灵顿说,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的后花园。伊顿强调培养男孩子的独立性、团队精神和性格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