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历来大量文章已作定论,看法大同小异。本文借鉴语文朗读教学中实例,阐述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揣摩、品味、感悟,体验到文章字、词、句、段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从而达到“有感情地阅读”的值得推崇的做法,提倡教师要摆正位置,厘清自己在课堂的角色,乐于充当并扮演好自己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培育者的配角角色。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教师;角色;转换
角色,是戏剧或电影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可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即教师在社会、学校、学生中的行为定位、群体定位等。本文所谈的教师角色,只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定位而言。
有人说,教师就像拨号上网的路由器,起到帮助学生链接信息源的作用。这个比喻虽不确切,忽略了教师自身素质、能力这些要素,但它却形象地说明了教师角色的大幅度转变,凸显了教师的导航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教与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语文教师而言,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角是学生。教学的任务就是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复制与粘贴。我们不妨看看某县举办的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其中一位参赛者的一个教学环节值得我们深思。该参赛者任教的《丰碑》,以其独特的课堂结构吸引了每一位听课者。在授课中,他借助“最佳故事人物评选活动”,以军需处长、将军为“候选人”,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品味文中人物,评出心仪对象。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欲较强。但有大赛评委却不以为然,因为参赛者在指导朗读时,定下“悲伤”“怒火冲冲”等感情基调,并让学生带着这些情调去朗读。这虽然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环节,却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为什么总是让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这段,帶着另一种感情去读那段呢?为什么不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悟到这段有某种情感,那段渗透着另种感情呢?这种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知识复制给学生的做法,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其实,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旧教育思想、方法向新思想、方法转型期间,上面那位参赛者所出现的问题并不足为怪。关键的是,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厘清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就如在朗读指导中,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出文章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文章中每一字、词、句、段可以怎样的语调、语速、语气去读,为什么要这样去读,这不应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揣摩,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亲自体验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会很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只有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理解、记忆和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同样是一节阅读教学课,同样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但“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研究与实践者——浙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原校长贺诚的一节课,的确让听课者耳目一新,经久难忘。这是十几年前贺诚老师在佛山九小举办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讲座暨优秀课例观摩会上讲的课,课题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一篇说明性文章,上好并非易事。但贺老师从课题入手,花了成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朗读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学生互相探讨的加强,随着学生感悟的加深,从开始朗读平平淡淡,到后来有声有色,学生对课题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越来越透彻:或重读“万里”者,悟出了长城的长,长城的气魄雄伟;或重读“长”者,悟出了长城的长以及年代久远;或重读“城”者,悟出了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这样,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长城的确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贺老师也成功地实现了“引导——发现”的初衷。他一直主张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学生的行为应该是感悟、求真,师生是互动合一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转换成对学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的角色;对学生“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的角色。课堂教学不是教师问学生答,应该是启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学有创见。回答问题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思维价值,启发学生智慧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多。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向教师甚至课本挑战,主动地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使学生“想”在自己讲解之前。若师生有分歧,则鼓励学生试着推翻教师的结论。要形成这种态势,教师就要把舞台——讲台让给学生,教师可退居幕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时时斟酌,不时引语点句即可。这样,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相互感染的效果,比教师的“一言堂”不知好出多少倍。
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时下兴起的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践行。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使用上述两种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角色就从主动转换为被动,从主导转换为引导。这种转变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朗读教学中可见一斑。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朗读中,朗读形式多样,可以是个人读、小组读,也可以是分角色读甚至小组之间朗读竞赛;朗读参与面广,朗读的人多,听读的人多,评点提意见的人多;朗读层面兼顾,可以是朗读基础好的,也可以是朗读基础较差的。由于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兼顾得当,而且需要对朗读效果进行评点,读的人认真,听的人认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参与热情被最大地激发出来。学生会根据自己对文章感情的理解调节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之间的停顿,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助者。
朗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一个窗口。“一叶知秋,一斑见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位置,努力扮演好学生的配角,当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服务于学生,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育者,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都静.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3]周敏晴.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OL].百度文库.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教师;角色;转换
角色,是戏剧或电影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可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即教师在社会、学校、学生中的行为定位、群体定位等。本文所谈的教师角色,只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定位而言。
有人说,教师就像拨号上网的路由器,起到帮助学生链接信息源的作用。这个比喻虽不确切,忽略了教师自身素质、能力这些要素,但它却形象地说明了教师角色的大幅度转变,凸显了教师的导航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教与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语文教师而言,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角是学生。教学的任务就是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复制与粘贴。我们不妨看看某县举办的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其中一位参赛者的一个教学环节值得我们深思。该参赛者任教的《丰碑》,以其独特的课堂结构吸引了每一位听课者。在授课中,他借助“最佳故事人物评选活动”,以军需处长、将军为“候选人”,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品味文中人物,评出心仪对象。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欲较强。但有大赛评委却不以为然,因为参赛者在指导朗读时,定下“悲伤”“怒火冲冲”等感情基调,并让学生带着这些情调去朗读。这虽然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环节,却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为什么总是让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这段,帶着另一种感情去读那段呢?为什么不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悟到这段有某种情感,那段渗透着另种感情呢?这种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知识复制给学生的做法,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其实,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旧教育思想、方法向新思想、方法转型期间,上面那位参赛者所出现的问题并不足为怪。关键的是,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厘清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就如在朗读指导中,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出文章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文章中每一字、词、句、段可以怎样的语调、语速、语气去读,为什么要这样去读,这不应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揣摩,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亲自体验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会很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只有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理解、记忆和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同样是一节阅读教学课,同样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但“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研究与实践者——浙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原校长贺诚的一节课,的确让听课者耳目一新,经久难忘。这是十几年前贺诚老师在佛山九小举办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讲座暨优秀课例观摩会上讲的课,课题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一篇说明性文章,上好并非易事。但贺老师从课题入手,花了成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朗读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学生互相探讨的加强,随着学生感悟的加深,从开始朗读平平淡淡,到后来有声有色,学生对课题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越来越透彻:或重读“万里”者,悟出了长城的长,长城的气魄雄伟;或重读“长”者,悟出了长城的长以及年代久远;或重读“城”者,悟出了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这样,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长城的确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贺老师也成功地实现了“引导——发现”的初衷。他一直主张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学生的行为应该是感悟、求真,师生是互动合一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转换成对学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的角色;对学生“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的角色。课堂教学不是教师问学生答,应该是启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学有创见。回答问题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思维价值,启发学生智慧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多。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向教师甚至课本挑战,主动地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使学生“想”在自己讲解之前。若师生有分歧,则鼓励学生试着推翻教师的结论。要形成这种态势,教师就要把舞台——讲台让给学生,教师可退居幕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时时斟酌,不时引语点句即可。这样,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相互感染的效果,比教师的“一言堂”不知好出多少倍。
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时下兴起的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践行。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使用上述两种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角色就从主动转换为被动,从主导转换为引导。这种转变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朗读教学中可见一斑。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朗读中,朗读形式多样,可以是个人读、小组读,也可以是分角色读甚至小组之间朗读竞赛;朗读参与面广,朗读的人多,听读的人多,评点提意见的人多;朗读层面兼顾,可以是朗读基础好的,也可以是朗读基础较差的。由于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兼顾得当,而且需要对朗读效果进行评点,读的人认真,听的人认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参与热情被最大地激发出来。学生会根据自己对文章感情的理解调节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之间的停顿,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助者。
朗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一个窗口。“一叶知秋,一斑见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位置,努力扮演好学生的配角,当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服务于学生,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以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育者,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都静.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3]周敏晴.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OL].百度文库.